讀古今文學網 > 轉山八年 > 與阿里的慈善之緣 >

與阿里的慈善之緣

或許是應了神山的召喚,I Do基金與阿里的慈善之緣命中注定會開始。開始的契機則是來自措勤縣完全小學的一封求助信。

這封信的內容動人心弦,他們居然沒有打印機,平時給孩子的考試試卷都是油墨印製。但在全國統一升學考試時,考卷都是打印的,很多孩子的成績因此而受到影響,他們希望我們能捐助一台打印機。

一封千里迢迢到我們手中的求助信,只為一台打印機?我當時難以置信,後來確信這是真的後,不禁感慨萬千。當我們為孩子在選幾百萬的學區房、高精尖的興趣班、常春籐國際化之路糾結而努力時,從不曾想過,就在同一個藍天下的某些地方,孩子和老師們連一台打印機都沒有!

2008年的七月份,我和基金的同事們帶著發電機、打印機、廣播設備等物資,來到西藏阿里,赴措勤之約。這次慈善之舉,也開啟了我們在西藏連續七年的慈善之旅。

措勤是一個阿里地區南北線不通的交通“死角”,每來一次,都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到達。2009年,因為道路被沖毀,從拉孜到措勤的路段,我們整整開了22個小時,從前一天的凌晨四點,開到第二天的凌晨兩點。在途中經過幾個海拔近6000米的山口時,所有人都倒下了,嘔吐、頭疼、低燒,甚至有同伴出現幻覺,想想都後怕。可奇怪的是,再痛苦的旅程,只要看到學校裡的孩子,高反的痛苦和旅途的疲憊就會瞬間減輕。這是否是福報,我不敢說。冥冥之中,我總感覺神山在默默地注視著我在做的事。

措勤由於交通閉塞和不便導致物價奇高,青椒8塊錢一斤,凍肉17塊錢一斤,可每個孩子每月的補助才100元錢,這其中還包括了一年中被褥與衣服的費用!

孩子們的生活異常艱苦。只說最基本的飲食,他們在學校喝不上熱水,只能趁下課間隙去喝路上水坑裡的水。如果沒有下雨,他們必須要從井中把水提上來,那種水渾濁不堪,他們卻要飲用它、洗菜、洗衣服。一桶水要用好幾個來回。

這種場景,使我終生難忘,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時,眼淚不由控制的奪眶而出。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在當地,他們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有一年,我看到一個小女孩,臉上掛著與他年齡不符的憂傷。我於是問校長,她怎麼了。校長語氣輕鬆地說,她父親剛死。

我從這名校長的語氣中分明感受到了悲傷,後來校長告訴我,由於高原的特殊環境與氣候,本地(措勤)人的平均壽命在50歲左右,很多小孩從小就會失去父母。

這裡的生命,這裡的生死,都如校長的語氣那麼平常,那麼平靜。

然而就是這樣一所小學,教育普及率高達98%,升學率高達80%,2008年整個阿里地區到內地讀書的133個指標當中,措勤的孩子就佔了12個,這樣一群吃手抓飯、一年只穿一套衣服、好幾年沒條件洗澡的孩子,用他們的和對智慧環境堅強的適應,打動了我。

我當即和措勤縣縣長、教育局長、校長商議,出資在措勤小學成立“助學基金”,以幫助那些有能力讀書和深造的孩子,還有那些生活困難,無法保證生活溫飽的孩子,能在一個正常的環境開始自己的人生,能享受到和內地其他地區孩子一樣的童年記憶。

也許人生而必然面對不平等。不平等的資源,不平等的條件,不平等的愛。但每一個不平等將會由另一種形式的補償來平衡。上天給予他們艱苦,也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樂觀、適應環境的智慧。我有時候會想,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離神山是那麼近,至少比我要近。

從這一點而言,上天給每個人的,終究是平等的。正如每個人轉神山,都要一步一步轉完,沒有捷徑,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