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轉山八年 > 朝拜布達拉宮 >

朝拜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正如神山,是神明的傑作,也是神明本身。

第一次和布達拉宮見面,是在賓館的10層。從窗戶望出去,恰好可以看到布達拉宮挺直的後背,我說不出什麼感覺,如果不是它那獨具特色的白色牆體,我總感覺是在居庸關下仰望城垛。也就是說,我聽說的布達拉宮和我第一眼見到的布達拉宮有不少的差距。當然,第二天我見到它的正面時,這種印象就蕩然無存了。

那天去拜見它時,天空蔚藍,萬里無雲,我看到它的金頂驕傲地映襯著藍天,輪廓清晰,金光閃爍,整個布達拉宮好像戴了一頂燃燒著烈火的桂冠。

我們一行先在布達拉宮對面的廣場,虔誠地注視了它一會。就在我們身邊,很多藏民正向它磕長頭。在我們身後的公園中,也有很多藏民磕長頭,甚至還有背著書包的小孩,他們磕頭時沒有多餘的動作,是那樣嫻熟,如同天賦。

過了馬路,在布達拉宮入口的台階上,也有很多藏民匍匐著,念著六字真言。而布達拉宮,就那樣俯瞰眾生,講述著它的歷史。

這是西藏婦孺皆知的一段歷史,很多有知識的藏民都說,一部布達拉宮史,就是它和西藏人民的修行史。

在藏民導遊的介紹下,我們知道了下面的史實:公元前641年,名震西藏的松贊干布在紅山開始建造自己的王宮,這就是布達拉宮,“布達拉”又譯為“普陀珞珈”,都是梵語“Potalaka”的音譯,為“佛教聖地”的意思。松贊干布始終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據說,觀世音菩薩居住於普陀珞珈山,所以自然就用了“布達拉”命名了自己的宮殿。

布達拉宮建成後,共有四座城門,南面的城牆下,挖了深壕,深80尺,寬90尺,長1500尺。上面鋪上了精緻的木板,木板之上再鋪火磚,於是,奇妙的效果頓生:一匹馬從上面跑過,聽起來“有如萬馬奔騰”。

據正史記載,建成後的布達拉宮有999間房間,加上宮頂的藏王寢宮共有1000間房子。宮殿上樹立著長矛旗幟,旗幟上縛著紅綾,風來時,紅綾飄飄,煞是好看。飛簷走廊又裝飾起各種珠寶、絲綢、風鈴,在清風的撫摸下,萬鈴齊奏,雲霄之上都是音樂。

藏民導遊介紹說,這並不是最奇妙的地方。最奇妙的是,松贊干布為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在南面修建了一座九層高的宮殿,用白銀和黃銅打造一座橋連接起布達拉宮,橋上也裝著風鈴,掛著帷幔,兩位公主過橋時,橋就歌吟飛舞,兩位公主就像是從佛國而來,飄飄欲仙。

今天的布達拉宮,是一座宮殿、寺廟,實際上,它建造的初衷本是軍事堡壘。它依山而建,佔據險境,可攻可守,有軍隊駐防,城牆上寬度可以並跑三匹馬。

然而,正如佛教所說的那樣,苦才是正道。布達拉宮並非始終光芒,它也有不堪回首的一幕。

布達拉宮的命運多舛。公元7世紀至8世紀,它先後遭遇了火災和雷擊,很多宮堡都倒塌。藏王達瑪烏東贊時代,佛教遭遇滅頂之災,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首當其衝,被人毀壞得幾乎面目全非。再後來,達瑪烏東讚的兩個兒子微鬆和雲丹互相攻戰,拉薩成為重要戰場。布達拉宮就在戰場的中心,可想而知它的命運。又後來,各地平民暴動,兵連禍結,吐蕃王朝與它共同化為廢墟。史載,災難之後,布達拉宮只有法王洞和聖觀音殿兩座殿堂留傳下來。

從此之後800多年,布達拉宮只把一片廢墟留給後人憑弔。直到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削平西藏群雄,徹底掌握西藏政權。為鞏固自己的政權,他聽從幕僚的建議——在紅山之上修建一座“宮殿”。

按幕僚的初衷,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國王的宮殿,它應該成為西藏的政治、宗教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它應該讓天下所有的佛教信徒前來虔誠朝拜。當然,最主要的是,這座宮殿還應該是軍事堡壘,與哲蚌寺、色拉寺連成一線,互助互望。

三年後的1645年藏歷3月26日,新的布達拉宮正式開工。據說開工那天,有很多奇異“瑞兆”出現,五世達賴這樣描述道:“在此前的日子裡,狂風不時大作,從當天起,晴空碧霄,連一絲微風都不曾吹起,虹光四射,白雲縈繞,美不勝收,貴賤人等都親眼目睹花雨飄落,出現了奇異的瑞兆……開始挖出的都是油質的土,後來出現的都是白土。”

這一工程持續了三年,1648年5月,新的布達拉宮拔地而起,從此後,它成了西藏的靈魂。

今天,當我登上台階,感受那份宏偉、寬大、厚重,只需看上一眼,就知道它有千年的生命。很多人不禁要問,這樣大的工程是如何建起來的呢?

據說,當時西藏所有最傑出的工匠都參加了,清朝康熙皇帝也特別派出了100多工匠來,尼泊爾也派了200名工匠來。你想想當時的情形,天底下最傑出的工匠濟濟一堂,建造起來的宮殿,該是多麼地耀眼。

當時,太陽正停留在布達拉宮頂端,形成一個耀眼的光環。它的確是那樣與眾不同,除了天庭,世界上沒有任何建築比它高,比它更威嚴,比它更神秘。

我想起了一位初來布達拉宮的英國人斯潘塞·查普曼的話:“它(布達拉宮)具有一種桀驁不馴的尊嚴,這種尊嚴與其他周圍粗獷樸實的大地完美地融為了一體。它還獨有一種遲鈍麻木、一種一成不變的特質——似乎在說‘我在這裡已經有幾百年了,我將永遠待在這裡’。布達拉宮給人這樣的印象:它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長在那裡的,與周圍的環境極完美地結合為一體。”

雖然我對建築一竅不通,可我依然能發現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它在基巖上直接壘石砌牆,牆體敦厚,向內收分,自然穩重,把山體隱於建築之內,使建築與山體結合得渾然一體。山體擴大為建築的基座,建築好像長在山上,雄偉氣勢和高聳入雲的效果立即凸顯。

工匠建造的布達拉宮的最大特點是平頂、高層、厚牆。布達拉宮幾乎所有建築的外牆都是厚重的石牆,石牆用石塊、片石、碎石和濕土壘砌。

嚮導指著宮牆,像煞有介事地說,看,東半部的宮牆是由拉薩一帶的前藏工匠砌築,西半部的宮牆則由日喀則一帶的後藏匠人修成。工匠們各出奇招,於是你看,東部牆體筆直尖峭,如果一隻山羊從上部滑下,到底下時就成了兩半;而西部的牆體則渾圓厚實,講求流線造型,從上面滾下一個生雞蛋,到下面也會完好無損。

從布達拉宮出來,踩著台階,看天上的雲彩,不僅油然而生一種敬意,一種對布達拉宮和西藏人民信仰的敬意。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西方人在布達拉宮前問一位工匠:為什麼布達拉宮修建完後,再也沒有修建類似的建築?

那名工匠怒目道:布達拉宮是神明的傑作,是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的,豈是凡夫俗子所能建造的?

也許,這名工匠說的是對的,布達拉宮正如神山,是神明的傑作,也是神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