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什麼是奧斯卡? >

什麼是奧斯卡?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湊數的原因,很多人就是喜歡硬把奧斯卡獎塞到柏林、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裡,合稱「四大影展」。事實上它根本不是什麼影展,典禮進行期間沒有任何專門電影播放環節,也沒有任何電影展銷活動。也因此,在這段日子裡你不會看見其他影展城市常見的現象,比如說那些手上捧著一疊資料滿街跑的各國影評人。

奧斯卡獎和其他三大影展只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是據說它們都與電影有關,第二是它們都有個獎。然而正是在這個獎上頭,奧斯卡與柏林、威尼斯和戛納的最大分別出來了。後三個影展都是貨真價實的國際獎項,評審團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得獎者也是來自八方四面,不拘風格,而奧斯卡則純粹是美國人自己的東西。首先它的評審是五千多美國電影學院的成員,他們是美國電影工業裡的專業人員,大伙都是行家。二來五千多人當評審,自然用不著討論,結果是一人一票很民主地投票決定的(有說民主只適用於國家單位之內,全球範圍的跨國民主是搞不起來的,或許奧斯卡獎就是個例子)。第三,它的候選名單上的影片必須全部是在美國放映過的,就連「最佳外語片」也得是在美國土地上放過的才算。所以《孔雀》是入不了圍的。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習慣把奧斯卡當作國際影壇的同義詞,得了金獅銀熊這些真正國際獎項還不行,非得取得那座戲稱為「奧斯卡叔叔」的小金人,才叫做邁進世界級。原因太簡單了,因為撐起奧斯卡的洛杉磯好萊塢是全球商業電影的唯一中心。跟美國政府一樣,它的組織不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合起來的組織,但卻影響遍及亞非拉。

說白了,奧斯卡就是美國電影工業圈內人的遊戲。它的評選,是內行人推選他們眼中最優秀的行家,選出來的就可說是好萊塢的年度最佳員工。其實瞧瞧這頒獎禮,自己人相濡以沫的感覺實在躍然屏幕之上。主持人的笑話都是圈子裡的玩笑,外人聽得懂是因為這個圈子的放射範圍太廣。又有個獎叫做人道獎,但領獎的不是曼德拉也不是無國界醫生,而是一個提供特價醫療服務給好萊塢業界的基金會發起人。比起其他大型電影頒獎禮,奧斯卡的技術獎項特別多,分工特別細,連攝影機吊臂的發明人都照顧到了,可見它的確是一整個工業的全面體驗。而每個圈子又要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承,否則身份認同就形成不起來,於是每年的重頭戲之一就是悼念去年逝世的影圈名人,播放他們的生前畫面,音容宛在,有前輩英靈此時與我等同在的儀式效果。而奧斯卡最具代表性的儀式,肯定就是頒發終身成就獎、全場起立鼓掌致敬的那一刻了,得主是承先啟後、打下好萊塢電影帝國花花江山的名將,當然值得全場歡呼致敬。

詭異的是,這個圈子裡的活動與這個圈子一樣,本質上是炫耀性的,得轉播給全球幾億觀眾欣賞。例如那星光大道,我們看照片都是很瀟灑地那麼一個甩頭,那麼一個回眸,但被傳媒和追星族圍繞折磨的明星,走那短短一道紅地毯,有時居然得花上兩小時。又由於每位入場嘉賓都要走這紅地毯,幾千人魚貫入場實在會堵塞,所以前幾年開始,這個入場式得在下午四點就開始。想想看,一個人下午四點就進場,這晚得表演幾個小時的微笑和揮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