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另類香港的消失 >

另類香港的消失

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有雜誌停刊。在過去了的2004年,芸芸停刊雜誌之中,最叫我不能平復、不勝唏噓的是聞名兩岸的《音樂殖民地雙週刊》(MCB,Music Colony Bi-weekly)。

這是份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講都十分古怪的雜誌。首先是它的文字囉唆(似乎是不同的作者都為同一個問題所苦),或者就是詞彙不足,表達能力差。隨手引兩段你就知道了,例如:「Clean在Colder加工下誘發出的是其嚴苛冷酷張力,Goldfrapp把Halo作古雅盎然而來,而她還不忘送上其和唱與女高音,多麼淒美迷人!」迷嗎?還有呢!「飄逸的嗓音伴隨著輕盈的Electro Synth飛行,所營造之溫婉優美的Progressive Breaks美感讓人不禁聯想起某些Way Out West、Luke Chable作品。」這就是MCB的風格,總是大量使用意義模糊的形容詞,而且老是「淒美」來「美感」去的那幾招。如果看不懂,它的解決方法就是聯想,告訴你某甲的淒美就如某乙一般,前提自然是你已知道某乙有多淒美了。

用文字寫抽像的音樂本來就十分困難,更壞的是MCB講的還不是普通音樂,而是讓一般唱慣卡拉OK、看慣電視的百姓摸不著腦袋的地下音樂、獨立音樂或者先鋒音樂(隨你怎麼叫)。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個李克勤的歌迷拿起這本雜誌會有什麼反應,沒一個歌手和一個樂隊是聽說過的,文字更不知所云。

MCB最古怪的地方,就是這麼一份低可讀性的雜誌竟然生存了十年,而且每期有六成內容是主編袁智聰一個人自己寫的,這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了。如今這世道,辦一本雜誌還能這麼家庭手工作業,一個人又編又寫地弄份雙週刊,簡直是博物館裡的前朝遺物。袁智聰這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就這麼耗了十年光陰,在這個主流大眾文化當道的地方拉撥一份沒爹親沒娘愛的另類雜誌,然後,終於垮了!

袁智聰和他的MCB是典型的香港文化奇跡。香港這許多人眼中的文化沙漠,曾出過華人世界第一個實驗劇場,第一本另類漫畫,第一部獨立錄像,第一位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家。也出過這本影響了內地和台灣眾多另類音樂圈子的雜誌。對兩岸圈中人而言,這份一般人看不懂的天書是十年來的資料養分。大家看了袁主編的文章之後未必就能搞懂某個新樂隊到底幹的是什麼,但至少有興趣去弄張唱片回來自己體驗。

過去幾十年來的香港文化也是這般。走先鋒的時候,走上一條暗夜之中無人能見的航道,點亮了異地上空之後就唰地一下隕落墜地,這種下場不能全怪環境太差,也有自己的原因。但從MCB的結束裡,我看到了香港,能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