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藝人是一種次等公民 >

藝人是一種次等公民

2007年4月22日凌晨4時,一名戴了帽子的男子獨自駕車前往即將被香港政府拆除的皇后碼頭。他下了車,豎起支架,開始拍攝這片即將消失的殖民地遺跡。一群守候當地抗爭到底的青年這時仍然睡眼惺忪,懵然不知來者何人。睜大眼睛再瞧,才赫然發現:「是周潤發!」

發哥很親切地慰問大家:「你們會堅持到幾時?」後來還在反對拆遷皇后碼頭的條幅上署下大名,臨行前更揮拳向他們打氣:「如果最後真系得嘅時候,你地也就系英雄嚟架啦!」(成功逼使政府讓步,你們就是英雄!)這伙年輕人興奮得再也不能入睡,不斷翻看和發哥一起拍下的錄像和照片,直至天明。這也難怪,放眼香港演藝圈,你何曾見過一位藝人公開反對政府的政策,站到社會運動的前線呢?更何況現在來的還不是普通的星哥星姐,而是伴隨整代香港人成長的天王級巨星周潤發。

這件事令我想起幾年前還在電台工作時的一段經歷。當時一位天王級偶像過來接受訪問,我特意跑去錄音室和他打個招呼,沒想到他竟然開口就說:「是不是有很多人批評你們的言論太大膽?但我要告訴你,你們幹得真不錯。社會就是需要這樣的聲音,一定要有人好好監督政府。」我一時愕然,只懂得連聲道謝,實在想不到一個迷倒萬千粉絲的偶像會說出這等充滿公民意識的言論。

為什麼周潤發現身示威現場會如此叫人震撼?為什麼那位天王的幾句閒談會讓我大吃一驚?這當然是因為我們的藝人明星向來沒有關注政治的傳統。過去幾年以來,我們不停在傳媒上看見藝人時事低能的笑話,有的不知道誰是中央領導人,有的會弄不清抗日戰爭到底打了幾年,更離譜的是一些幫政府拍過選舉宣傳片的青春偶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塊選區。

簡單地說,香港娛樂圈就像一群不知亡國恨的商女,天天大唱《後庭花》,幾乎徹底地被「去政治化」(de-politicized)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個普世的現象嗎?

正好英國首相布萊爾這個禮拜就要宣佈下台時間表了,遇上英國地方選舉工黨慘敗,真是令人感慨。想當年他初任首相之際,是何等風光,何等意氣飛揚,不只全國青年對其寄予厚望,連一批當時得令的Brit-Pop中堅也都站到了他的身邊,為他站台助選。例如Blur的主音歌手Damon Albarn就曾是唐寧街十號的常客,幫助布萊爾建立了又酷又年輕的時髦形象。但是自從伊拉克戰爭之後,他就拒絕再和首相喝下午茶了,甚至還用一張便條作如此回復:「去你的!以後別再找我了,如今我已是一名共產主義者。再見,夥計。」同一個組合,鼓手Dave Rowntree卻有截然不同的立場,他不只繼續支持工黨,甚至還成了黨員,參加地方選舉,從一個樂手正式轉行變為政治人。

這樣的故事,我們不該再感到意外。畢竟歐美藝人關心政治甚至乾脆參政的事跡已經太多太多了。但是從香港人的經驗去看,我們又會發現事情是這麼不合常理:因為在我們這裡,所謂常理就是娛樂工業應該遠離政治,藝人不該作任何政治表態。除非事情牽涉到切身的利益,比如說要政府打擊盜版和扶持產業,你才會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上街遊行。否則別說嚴肅的政治課題了,即便一般沒那麼「政治化」的社會運動,你也很難看見他們的身影,聽見他們的聲音(當然有例外,但也只屬例外)。

可是不也有許多藝人協助政府拍攝廣告甚至出席曾蔭權競選的造勢晚會嗎?但這種情況就和那些青春歌手去唱《基本法》的宣傳歌曲,少年偶像出演選民登記的廣告片一樣,你不能預期他們真的瞭解《基本法》,也不能肯定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宣傳的是什麼。對大部分藝人和他們的經理人而言,用這種方法幫助政府不算「搞政治」,而是「為公益」。更露骨地說,這只是娛樂圈為了獲得建制承認,甚至只是不想違背當權者意思的生存之道。至於為什麼協助政府就是為了公眾利益做善事呢?他們大概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圈子不鼓勵政治思考,更加忌諱公開表態。盲目地協助政府並不算是一種政治行為,不經獨立思考的政治活動又怎能是政治呢?自從早年左派影人在港宣揚愛國情懷、傳達工人階級意識之後,香港就再也沒有多少藝人群體自覺地進行政治行動了。他們被全面地「去政治化」了,大多數藝人變成一種喪失了正常公民應有權利與能力的「次等公民」。我不是在譴責他們,我是在同情他們,因為他們也是被剝奪了權利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