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以後我們自己娛樂自己 >

以後我們自己娛樂自己

如果要回顧過去十年,看看華語娛樂圈有什麼趨勢,未來又會走向何方,我的眼睛一定是對準中國內地,而非台灣,更非香港。為什麼還要關注香港的娛樂圈呢?沒錯,香港是出過不少很勁爆的八卦新聞,一會兒有男星上演車廂性愛,一會兒又有狗仔隊躲在深山遙距拍到對面大樓裡的明星親熱。沒錯,香港總有不少新人湧現,歌手現在還標榜唱作俱佳,連一向不大會演戲的偶像派都漸漸在大導手下成熟為實力派。香港更有稍為注重知識的電視節目出現,突破了以往的媚俗無聊。

可是這一切仍然不脫娛樂圈的操作,對一度是東南亞娛樂工業中心的香港來說,要按照既有的成功方程式包裝行銷絕對不難;要另尋新路也是可喜可賀。但它們到底還是工業的產物,頂多有點工業改革的意思,卻非徹底的革命。反觀內地,我們卻看到了嶄新的趨勢正在興起,當然我說的不是那些穿金戴銀去晚飯的大片。如果我是奧斯卡獎那幾千名評委之一,我一定會覺得納悶,為什麼中國那批大導演每年都要拿同一部電影來參展「沖奧」。總是有人飛來飛去不斷奔跑,總是有皇帝有艷女,總是背景壯觀服裝華麗,總是譚盾,而故事總是那麼奇幻以至於不知所云。真的,它們只是換了名字而已。

整片中華大地的娛樂革命就是革掉娛樂圈的命。作為受眾,我們不再需要娛樂圈來娛樂我們。辛苦各位明星導演製作人了,這麼多年下來,你們也累了,是該歇歇的時候了。以後我們自己娛樂自己。

什麼叫做「自己娛樂自己」?這得從去年席捲神州,叫台灣娛樂界也傻了眼的「超級女聲」說起。「超女」潮流,很多人說是庶民的狂歡,民主精神的崛起。的確,事前沒人想到一個選秀節目可以變成一場幾乎全民投入的真選預演。於是今年湖南衛視再接再厲,繼續大搞;而上海的東方衛視見賢思齊,也來個東施效顰,推出了它的選秀節目,結果成績還不錯。可這依然不脫娛樂工業主動策劃的老格局,依然是幾個有創意有遠見的鬼才加上強大行銷能力的成果。

不過在這波選秀節目的風潮裡,我們已經見到群眾的威力了。那些選手中最好看的往往不是經過精心打造的人工偶像,而是四面八方古靈精怪的平民百姓。至於觀眾自發投入討論,組成各種各樣的粉絲俱樂部,其熱情和動力更是節目製作人始料未及的。大膽地說一句,「超女」的成功,製作團隊的功勞只佔一半,另一半則應歸於群眾。電視台的成功是設計了一個框架,建構了一個平台,然後讓傳統的觀眾變成主動的參與者,調動出他們的活力和集體智慧。

但就在過去兩年,《老鼠愛大米》和《他約我去迪士尼》等網絡歌曲的走紅已經悄悄預告了新時代的來臨,傳統工業那種由一小撮業界精英策劃和製造娛樂的「老好日子」(the good old days)已近尾聲。到了2006年,隨著YouTube這等視頻交換網站的爆發,我們終於看見了娛樂工業以及娛樂圈的末日。

YouTube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純粹是一個交換平台,沒有一個核心小組在設計和編排最佳的內容組合,更沒有一隊製作人員去專門創作內容。如果說「超女」還需要電視台去鋪設平台,YouTube則是一個徹底分權徹底去中心化的大眾平台。任何有點子的人自己弄好內容放上去就是,用不著評審,更用不著電視台花工夫去裝飾,而且沒有收看的時空限制。所有人都是評審,由大眾的口碑和從眾心理去決定哪一條內容最精彩,誰的東西最娛樂。而且在這個手機也有拍短片功能,電腦普及率仍在不斷攀高的時代,真是誰都能當演員歌手,誰都是導演編劇。

所有工業觀察家都發出了警告:年輕人花在電視機前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最近美國更有一個手機網絡供應商和Google合作,以用戶能在手機上看YouTube為賣點。為什麼?因為年輕一代發現全天候地泡視頻交換網要比呆坐看電影更自由更有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動手創作要比只當觀眾更叫人滿足。

去年全球最多人看過的節目除了世界盃之外,或許就是美國那個胖男孩扮成星球大戰黑武士的短片了,直到目前為止它至少有一億觀眾。這股風潮在重重限制之下還是吹到中國了。無論是「巴士阿叔」、「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是風靡世界的「小胖」,都在說明了「每個人都有機會做十五分鐘的明星」,這個預言業已實現。

美國評論家索羅維基(David Surowiecki)前年出版的暢銷書《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提倡的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只要有多樣化而思想獨立的群眾和開放分權的合作條件,大眾的集體決定必然比少數精英和專家的閉門造車來得強。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娛樂,一大堆教育背景、生活環境和專業技能各有不同的人,一定能比一小圈經過專業訓練和選擇(「選擇」方式包括和導演上床)的娛樂精英創作出更有娛樂性的東西。必須承認,YouTube也好,任何網站也好,都充斥了大量無趣的內容,可是大眾自然會把最有意思最轟動的片段排到前列。你是信任一個電視台高層的口味,還是信任集體的智慧呢?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壓抑良久的創意和思想正待爆發,近年的「芙蓉姐姐」和「惡搞」熱只是火山運動的前夕罷了。不久,美國《時代》雜誌把「你」(所有網民)封作2006年的風雲人物,看中的就是這種科網年代的人民崛起。同樣地,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看見十三億人的娛樂本能淹沒娛樂圈的海岸碉堡。過去十年是港台內地娛樂圈的黃金十年,可惜也是他們最後的十年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