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九十五歲的情歌 >

九十五歲的情歌

2001年香港藝術節的重頭戲屬於古巴哈瓦那的「美麗風景俱樂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但在他們真的站在台上之前,我們都不能放心自己是否真有這個眼福。因為幾年前當我們看到德國大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和美國吉他手庫德(Ry Cooder)合作的紀錄片《樂滿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時,這個俱樂部的成員裡頭已經有好些人年近古稀,如今更不知尚能飯否。特別是孔拜·塞貢多(Compay Segundo),九十歲的老人了,在電影中還彈奏著他自己發明的小七弦吉他,活力充沛地說要玩音樂玩到一百歲。所以當他最後被介紹出場時,全場的觀眾立刻就爆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大家都由衷地發出如釋重負的呼喊,慨歎我們何其幸運,能夠目睹一個世紀的傳奇。

塞貢多和他的夥伴們都是古巴革命前響噹噹的音樂家,從聖地亞哥等城鎮湧到當時的哈瓦那,糅合了西班牙的拉丁吉他,非洲的節奏敲擊和美國的早期爵士,創造出古巴音樂的黃金年代。但是隨著卡斯特羅上台,老上海一般的哈瓦那立刻變色,紙醉金迷的夜生活消散得無影無蹤。名震全國的樂手也就一一被「下放」到各個工作崗位上,做鞋的做鞋,種地的種地,而塞貢多的新任務是做雪茄。好在塞貢多愛雪茄,他口裡叼著的雪茄和頭上戴的小白草帽,與他手上抱著的吉他已經成為他的形象招牌。

這位老人雖然離開了舞台,離開了錄音室,但是他的音樂並沒有離開。他的名聲和舊作在一卷又一卷翻錄的錄音帶裡,照舊傳送在下幾代年輕人的耳朵和腦海之中。20世紀90年代中期,古巴相對開放起來,到處尋找新刺激的歐美唱片製作人來到哈瓦那,在街上的舊式卡帶播放機裡聽到了他們,震驚得不知如何言語,於是四處搜尋這些音樂的作者。塞貢多就這樣被他們在雪茄廠裡找出來,加入四十年後重組的「美麗風景俱樂部」,拍了電影,錄了唱片,彷彿活化石般重新出土。接著登上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倫敦、巴黎、東京一站站走下來,展開一群老人的黃昏之旅。只要看過現場就知道他們絕非化石,他們活著而且精彩。

古巴音樂為什麼可以在四十年後風靡全球?我想是因為那種聲音裡的懷舊氣味。明明不是我們小時候自己聽過的音樂,也不是我們長輩熟悉的樂器和風格,但為什麼一聽到那些熱帶海濱懶洋洋的吟唱,銅管吹出的糜爛音色,我們就會感到久違的熟悉呢?聽塞貢多那把沉浸了九十年風霜的吉他,和他著名的「第二把嗓子」(也就是男低音),你不難想像庫德這些美國唱片製作人第一次發現他時的震撼,如此陌生又如此親切,就好像突然聽到幼時曾伴隨自己成長的不知名曲調。更叫人鬧不清的是,這些老人家為什麼還有這樣的技巧,這樣的喉嚨,在那麼多年之後。

再次走進錄音室,塞貢多和比他小上整整四十年的奧喬亞(Eliades Ochoa)相會,二人用音樂交談之餘,老人還開玩笑地指導其實也不小的小伙子求愛之道。他說:「當年我可是個頂浪漫的人,沒有女孩能夠拒絕我。」可慾望並沒有變成記憶,他接著又說:「我還要談戀愛,我想生第六個小孩。」說完大笑,又叼上雪茄哼唱起來。他的歌,照樣叫人如癡如醉,似乎真能再誘惑一位年輕健美的哈瓦那女孩。

今年的7月13日,塞貢多終於走了,享年九十五歲。雖沒能如他所願地玩音樂玩到一百歲,但我相信他還在用他那風度翩翩的手勢,一頂優雅的小白草帽,和手上的小七弦吉他,迷惑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