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界定一個時代的歌 >

界定一個時代的歌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流行歌,又只想聽一首歌的話,就是《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了。

曾經你穿得如此華美,
春風得意時丟給乞丐一塊銅板,是不是?
人們說:小心,寶貝,你注定會跌下來的。
你以為他們全是在開你的玩笑。

這是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開頭第一段的歌詞,它描述的似乎是個高貴美人往下墜落的過程。有點叫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這是《滾石》等許多雜誌心目中史上最偉大的流行歌曲,又為什麼美國一位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學運領袖會說「只有聽懂了它才知道我們的運動是怎麼回事」。

一首好的流行歌一定捉住了它那個時代的一點什麼,但它和時代的關係卻從來不是直接的,甚至不是和諧的。《像一塊滾石》剛出來的時候,當時的商業電台不知拿它如何是好,因為沒有歌像它這麼長(六分半對當時的電台來講是個超乎想像的負擔)。至於那些追隨迪倫多年的歌迷就更是受不了,他們完全不能理解一向清秀詩意的迪倫怎麼會丟下木吉他,換上媚俗的皮外套玩起電吉他來!比起搖滾,對他們來說,民歌才是有品位的好音樂。

可是,漸漸地,隨著60年代的反建制運動達到高潮,老式資本主義社會崩解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之後,年輕人好像一下子全都聽懂了這首歌,明白它講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這是什麼感覺?
這是什麼感覺?
獨自一人無依無靠,
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完全沒有人認識你,
就像一塊滾石。

美國頭號樂評家馬庫斯(Greil Marcus)專門為這首歌寫了一本傳記,他說這首歌是對過去的總告別,所有曾經可以依賴的基礎消失了,所有肯定的前路都不見了:「於是我們自由了。」它先是寫出了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彷徨無奈,繼而宣告:「一切全在我們手上,一切從此開始。」

迪倫最偉大的地方是他先是懂得聆聽。這是所有優秀流行歌手都該具有的素質,要學會用雙耳去傾聽同代人的心,然後幫他們唱出來。可是《像一塊滾石》卻超越了時間,在時代的心跡仍未化成耳語之前,在社會的氣氛仍未擺脫層層重壓之前,迪倫就已經把它變成了故事,然後石破天驚地嘶吼了出來。由於它太過超前,乃至於同代人一開始根本不能明白原來它就是自己最想說的話。

兩年前我在一場迪倫的音樂會錄影上看他表演這首歌。音樂一起,全場已然躍起。一到副歌,六七十歲的老人和十幾歲的小伙子同聲和唱。很明顯,它甚至已經不只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了,而迪倫也不再只是60年代的信差。「這是什麼感覺?/這是什麼感覺?/獨自一人無依無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完全沒有人認識你/就像一塊滾石」,這是每一代人的共同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