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 >

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

人們來到歐洲,先感歎的是夢境般的藍天白雲,其次是撲到腳邊趕都趕不走的覓食的海鷗、鴿子、麻雀和烏鴉。到靜謐的湖邊溜躂一趟,還有成群結隊等著你麵包屑的野鴨和天鵝。這就是歐洲,一流的大自然環境並非天然恩賜,它和成千上萬家庭及人們一點一滴的維護功不可沒!尤其在北歐,只要你願意,直接穿成亞當夏娃抑或打扮成吸血鬼走出去都沒問題,但是走出去破壞環境無異大自然的「罪人」。破壞環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另類。

是的,每一個到過北歐的遊客對北歐最深的感受就是爽靜。自然環境靜謐舒適,藍天白雲綠水,當真是我們小時候小學課本裡童話插圖的真實版再現。街道上的乾淨整潔,臨街人家窗台上和陽台上鮮花怒放,路邊林立的露天咖啡館邊永遠徘徊著乞食的麻雀和海鷗。但豈不知在今天這些美麗乾淨的背後,北歐各國政府曾經為此持續不斷地付出了多少努力!

其實早在不到一個世紀以前,大部分靠種地、捕魚起家的老北歐,即便搬到了城裡,生活習慣還是鄉下那一套,說出來令人驚訝的是如今全世界最美麗優雅的北歐女人,當年習慣穿粗布蓬蓬裙的時代,也曾經有當街小便的「光輝歷史」。有空去北歐國家,比如瑞典的老城區去走走,你就會發現很多百年歷史的老房門窗一半都淹沒在土裡,為什麼?因為曾經的「垃圾圍城」幾乎侵吞了民宅。那些沒過門窗的地面,下面全是被填平的垃圾。北歐當年的垃圾胡亂丟放程度,比我們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拯救家園」,勢在必行!北歐各國政府痛下決心,軟硬兼施,通過一代一代的努力,終於使我們看見了如今天堂般北歐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凡事以人為本,軟的一面,制定出措施,明文規定出垃圾分類的標準,並將之化為行動深入人們日常生活。所以你會看到在幼兒園或者小學課外活動知識訓練裡,除了教孩子們分辨毒蘑菇,老師們還有義務教會孩子們正確認識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及如何分類等常識。所以在長期的垃圾處理技術不斷完善中,歐盟為此制定了嚴格的3R垃圾管理政策,所謂3R,即避免製造過多垃圾(Reduce)、加強重複利用(Reuse)、分類再生循環利用(Recycle)。

20世紀尤其90年代後期,瑞典的垃圾焚燒過程中所產生的二英控制技術達到了歐盟認可的安全水平。隨著技術的發展,垃圾焚燒發電與污染防控技術日益趨於成熟,Waste-to-Energy(廢物變能源)成為一項前景可觀的環保技術。此時3R變成了4R,即再進行能源回收利用(Recover)。最後便是衛生填埋(Landfill)。

配置高規格垃圾處理設施是一個大財力的投資,比如高效節能的垃圾焚燒爐。說起高效節能的北歐垃圾處理技術,雖說昂貴的尾氣處理裝置大型焚燒爐等垃圾處理系統是很多人覺得望而卻步的原因,其實從長遠的目光來看,這樣的投入對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極其物有所值的。通過垃圾循環處理系統,源源不斷產生的生活垃圾中,36%得到循環利用,14%再生成化肥,49%則被焚燒發電。只要一代代老去的人們依然可以在濃蔭下聽鳥兒歡唱、一代代孩子們依然可以在路邊草叢尋覓到漿果乾淨無污染一口吞下,這些就值得投資!

如今通過一代代的治理,使得歐洲環境一流!尤其在北歐,就拿典範瑞典為例,由於近幾十年來治理垃圾出色,人們的環保意識嚴謹,當歐洲國家非再生生活垃圾平均達38%的時候,瑞典只有1%。由於用於焚燒取暖的垃圾緊缺,以至於瑞典不得不與其他國家達成垃圾輸入協議,開始「進口垃圾」。

瑞典和各鄰國北歐與中國洽談的合作,其中在北歐國家瑞典最令人關注的一個合作交流項目,便是環保節能可持續能源類洽談。科學有效的垃圾處理系統不但淨化了空氣,也使那些垃圾進入再循環利用,大大節約了國家和人們的生活成本。在這方面,一直嗅覺敏銳的宜家傢俱,率先推出最新款紙質傢俱,所用的材料就是廢舊報紙打漿技術及硬度處理後,打造成簡約、美觀、時尚的躺椅或咖啡桌,一躍成為時尚新寵。

北歐幾乎沒有露天堆放垃圾招蒼蠅招蟲子的垃圾堆,與細緻嚴格的垃圾分類相匹配的則是統一、標準化的垃圾箱設計及其簡潔明瞭的分類標誌。每個小區至少有三到四個垃圾箱,分別回收食物垃圾、生活垃圾、紙張等。這些設計與標誌全國統一,到哪裡都不會丟錯。

比如在瑞典,食物垃圾牛皮紙袋的標誌是一個吃剩的蘋果核,並在紙袋背面逐條列出哪些食物垃圾是可以放進此袋的。丟放生活垃圾的垃圾大桶都在地下室或小區內的垃圾房裡。生活垃圾裡包括食物垃圾和衛生紙、牛奶紙盒、小食品包裝袋等其他垃圾,這些垃圾可以就近丟放在生活小區裡地下室或露天垃圾箱中,像小房子一樣,都是密閉性。小區維護人員每天會按時開車收垃圾房裡的垃圾。

至於罐頭瓶、酒瓶等玻璃類和紙箱、紙板等硬紙張類,以及報紙、雜誌等軟紙張類、金屬罐頭類等,該清洗的清洗乾淨,攢一段時間集中拎到較遠地方的垃圾處理總站分門別類扔掉。有害垃圾諸如過期藥品、電池等,需要專門處理。有的垃圾處理站設有電池回收箱,可以直接投放。如若不然,則需登錄垃圾處理網站進行詢問處理。

北歐亦沒有廢品收購站,但是很多靠撿瓶子為生的人卻靠此竟可以維持生計,因為在各大小超市卻設有可樂瓶或礦泉水瓶等的回收機器。根據瓶大小,材質不一,一元兩元不等,丟進去就會變成可兌換錢的票。因此一到夏天燒烤季,大大小小的草坪上到處都是背著蛇皮口袋撿瓶子的中東或亞太面孔。可別小看這一項收入,即便是在很多當地瑞典人的家庭裡,這也是決定孩子們荷包豐儉的重要項目,買個糖果或者心愛玩具什麼的,此項收入可比給媽媽爸爸剪草坪輕鬆多。所以飲料喝完,大家都樂於看看瓶身上是否印有可循環利用的標誌和錢數。

每一個居民區附近都有一個分類垃圾處理點

北歐深入生活的垃圾分類習慣,其核心便是積極、不懈地長期推廣與普及。說垃圾分類是北歐孩童早教的一部分,一點兒也不為過。幾乎每個北歐人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經常被媽媽或爸爸推在嬰兒車裡,去小區附近的垃圾集中處理站分門別類地扔垃圾。等到有動手能力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媽媽爸爸就會教他什麼樣的垃圾丟在什麼樣的袋子裡,最好不要丟錯——否則小胖手還得伸進食物垃圾、牛皮紙袋裡將丟錯的塑料薄膜撿出來。

長年累月的教導,於是再忘性大的孩子也不會忘了什麼垃圾該扔哪兒。同時,雙管齊下的是學校裡的教育。媽媽爸爸教會你不要亂扔垃圾,學校裡則進行垃圾深埋實驗,形而上地告訴你為什麼不可以亂扔垃圾。理論聯繫實際,北歐人個個都成了垃圾分類的高手。垃圾分類成了一種生活習慣,設若不這麼做,那簡直像廚房裡殺活雞一樣讓他們不能接受。

北歐的環境優美,實在與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箱密切相關。垃圾箱一般都設在車站、沿街、店舖附近。人流量大的火車站、市中心等,垃圾桶更是十步一個。有的國家以大桶的不同顏色代表分類垃圾的丟棄,比如美國紐約紙類垃圾放在藍色桶中、玻璃類則放在綠色桶中。而在北歐國家,比如瑞典,都是以圖例標識分類垃圾,即使語言不通,看圖也知道應把垃圾扔在哪裡。

近年來從德國開始蔓延起「綠能小鎮」的建設,漸漸風靡歐洲。所謂綠能小鎮,就是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上,使用再生能源自給自足的鎮區。再生能源中的風力、水力、廢熱等,皆可用來發電和製造新的能源。雖然風靡歐洲的綠能小鎮建設目前在中國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誠如「綠能」的身體力行者所言:物盡其用才是王道,並非言環保必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