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建築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建築

如果音樂是我們的另一種語言,那麼建築則是散落在地球上,佐證我們人類發展的符號。北歐五國雖然地處斯堪的納維彈丸之地,卻由於歷史、環境及風俗習慣的種種不同,每個國家都凸顯出其強烈的迥異的建築風格特色。就像北歐五國中的童話王國丹麥,尖頂、坡屋頂、八角窗、歐式鐵花,這些建築風格關鍵詞盡可作為丹麥風格理念的體現。

作為歐洲老牌王國之一的丹麥,以古典主義海洋風格為主的建築在首都哥本哈根比比皆是,這些由當時最時髦的紅磚砌就的拱形屋頂宮廷式建築,歷史幾乎都可追溯到200年前。

而出了君王城池重地,童話王國丹麥的建築又突然流露出濃濃的北歐海域田園氣息,在一些地方你甚至可以看到用在海邊搬來的一塊塊原石壘就的天然質樸的民居建築,在這些石牆上,坡屋頂的居民建築以根根原木豎立成三角形排列嵌進牆體,增加上面木質架樑的穩定性。如今,這種「橫七豎八」的原木搭建結構,已成典型獨有的丹麥風格。

不同於丹麥的古典靈動,瑞典王國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及一度發達的商業貿易,以及大面積的森林和狹長的地形,瑞典建築吸收了18世紀及19世紀以尖頂屋形為風格的海洋味濃濃的哥特式建築特點。如今這些建築仍然可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城區覓得芳蹤。且由於繁榮,斯京一度一房難求,林立的房屋造就了如今其不可不體驗的「世界最窄的巷道之一」景點。

位於斯京老城區的這條石板鋪就的巷道,僅能容一人側身而過。除了丹麥、瑞典,北歐其他幾個國家千湖之國芬蘭、萬島之國挪威、湖泊之國冰島,雖然各有特色,但臨海的地理環境使建築風格無一不呈現出古典、堅固、耐風化的海洋哥特式建築風格特點。

除此之外,一向環保先行的北歐人,建築設計理念裡更是離不開「綠色能源」。地廣人稀,加上良好的由政府調控的房屋買賣及出租管理,北歐諸國房價穩定,靠房地產發家基本不大可能實現。所以除了百多年前修起來的市區的樓房,一般北歐的城市規劃都保持在維修保養層面,幾乎很難見到市區裡大張旗鼓地拆拆建建「日新月異」。所以十年前去過的街道,十年後去還是一應的數十年如一日的街景不變,靜物畫一般,讓人在穩穩的歲月街道裡安心行走。就像好看的菜要好看的盤子來配,北歐漂亮的建築也需要與之相應的愜意的居住環境來配合。

「會呼吸的房子」是近年來北歐人提出的一個居住概念,因為房屋不僅在外觀漂亮,但是否住得愜意才是一個符合現代化理念的好房子。所謂會呼吸的房子,即你身處屋內,但呼吸到的空氣質量和舒適度也和深處森林這個天然大氧吧別無二致。在這一點上,除了依賴先進的技術手段,強調周圍環境的同步和人為干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整個北歐森林、湖泊密佈,走進任何一個北歐國家,就像走進一個仙境之國,污染幾乎為零。一出市區,公路兩邊便是起伏的森林。這引得許多其他國家大都市來的移民大呼:「我們搬到農村來啦!」不平之聲裡有失落,也有「自甘墮落」的愜意。

是的,整個瑞典,乃至整個北歐,都是飄然靜謐的桃源仙村。大大小小的湖泊映著藍天,像一塊塊翡翠,這些「翡翠」裡,是野鴨、海鷗的聚居地。北歐人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講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從來無意改造大自然原本的天造地設。再加上北歐人素來提倡並嚴格執行的垃圾分類,使北歐整體環境從外到內都堪稱典範。

保護環境,首要的便是大量的居民區垃圾分化處理,另外便是在飲食上和屋內綠化處理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北歐人除了提倡素食,在飲食上再引風尚,提出「生食」生活理念,稱作「Raw food」。很多蔬菜,免於炒煮,都可直接生食。其實生食概念提出之前,北歐人餐桌上常有的蔬菜沙拉已經如此了,現在不過是把生食的範圍和種類擴大了。

健康鏈是一環套一環的,大環境結合小環境,食材方都保有如此純潔度,而也許只有在北歐,人們才敢把未洗過的蘋果、草莓直接送進嘴裡。提倡從這點有飲食上的少油煙甚至無油煙,對屋內環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另外北歐人家家戶戶視花為不可或缺的點綴,尤其靠街的陽台上、窗戶上,家家戶戶璀璨蔥蘢怒放的花簇簡直成了北歐街頭景點的街景之一。

這樣盛麗的街景也常常出現在各種尤以羅曼蒂克見長的電影裡。再說回千回百轉的鮮花般盛開的北歐建築。這些經典建築在宮崎駿為數不少的電影裡經常作為主場景使用,比如最為熱愛宮崎駿電影的北歐影迷們,熱烈討論的一部電影《魔女宅急便》裡,最後魔女Kiki和她的黑貓Jiji選定的居住城市,宮迷們一直認定就是瑞典最美的島嶼哥特蘭島維斯比古城。片中大量取景的城市,篤定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因為有相似度高達99%的斯京街道上的拱形城門為證。甚至有好事者還專門做了一個特輯,用以比較力證之。在這些建築裡,曾為采風在北歐住過長達三個月的宮崎駿,電影裡出現北歐建築及街景,也就不足為奇了。

建築是流淌的語言和音樂!一直在設計領域遙遙領先的北歐設計家們,經歷過國家浪漫主義建築風格、20世紀20年代新古典主義、20世紀三四十年代功能主義,以及經過工業革命後要求回歸的20世紀50到70年代有機建築,直到從80年代至今的後現代主義,將設計的目光重新投注在「以人為本、天然和諧」的舒適、簡約、「接地氣」的人本建築上,並意圖將「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觀完美體現在北歐的建築藝術裡。盛行於瑞典北部的樹屋,雖然造價高,只是一個典範,但這種返璞歸真的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未來居住理念,已經在人類未來建築史上跨出了領先的一步!

瑞典哥特蘭島古城維斯比

除了超越時空的樹屋理念,若讓時間稍稍退回到兩百多年前,這些化人文與萬物的建築裡,甚至還曾有在一百多年前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歐洲的康有為的點點滴滴。傳變法失敗後的康有為於1904年到達瑞典,成為歷史上第三位到達瑞典的變法家,亦被瑞典湖泊水色的美景深深吸引,流連忘返其中,暫時忘卻了變法失敗帶來的憂思和失意,曾經在周遊列國的遊記中這樣描述瑞典:「瑞典百千萬億島,樓台無數月明中……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

據稱康有為曾在「飯店島」上建起中國式園林,取名「北海草堂」,直到1907年才離開。在此期間,康有為走訪了城鎮鄉村,參觀了監獄和貧民窟,閒暇時還到歌劇院、皇宮和公園走走。給其留下深刻印象的斯德哥爾摩斯坎森露天博物館,被思鄉情濃的落魄變法家譯為「思間慎」,令人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