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生活是一種極致的體驗 >

生活是一種極致的體驗

北歐,童話中的福地。知名企業遍佈,想想這些潛伏在民間的大企業家們,估計其「富二代」,手和腳趾頭並用乘N次方都算不清。更何況那些王室「皇親國戚」們,開枝散葉流落在民間的隱形貴族,或者像瑞典著名的瓦侖貝爾家族那種號稱「無冕之王」的世襲貴族。

但奇怪的是多少年來,很少聽見這些家族的世家子弟們有什麼喋血街頭、恃強凌弱、以錢砸人的惡性事件發生。或真的是人無信仰不可成器?北歐文化中,受新教和北方鄉村道德觀的影響,人們天性憎惡鋪張、奢侈、華麗和自吹自擂,崇尚勤奮、禮貌、責任感及虛心等美德。

一個半世紀以來,瓦倫貝爾家族的繼承者都恪守一句拉丁箴言:「存在,但不可見。」這種簡約、恪己而又非常自信的處事傳統,使這個商業家族在形成龐大規模的同時,仍然保持謙虛謹慎而富有責任感的貴族氣質。同時這個家族的氣質,也代表了幾乎所有北歐「大宅門」的氣質。

這些貴族氣息像風一樣,散落在北歐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初來乍到,環遊北歐的時候,不管是在火車上、游輪上還是在草坪上,或者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咖啡館,你總能看到閱讀的人們。在北歐諸國,閱讀帶有一種普遍性,你亦可以形容是全民閱讀。閱讀的好處不僅是從智者的經驗裡增長智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思考的能力。

許多移民抱怨北歐人冷漠,不好相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其量僅只是一杯咖啡的距離。但與其說人性格冷漠,不如說很多移民缺少交往的談資。有時候靜靜地坐在咖啡館一隅,聽聽隔壁咖啡客的交談話題,你常常不得不為北歐人豐富的精神生活所打動和感歎。社交、音樂、書籍、電影、旅行、多元文化、個人愛好,甚至包括一些哲學及信仰的不同探尋,是北歐人聊天永恆的主題——工作和政治是較少被涉及的話題。

如我們孔老夫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為沒有醫療和小孩教育「兩座大山」,北歐人找工作的基礎往往從興趣開始。而且普遍受教育的程度較高,比如瑞典人英語水平高,那是世界公認的。

瑞典自從在20世紀60年代取消會考,在最近數十年裡,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上大學。根據2010年的一項調查,60%的高中生計劃在未來三年裡開始大學學習。每五個學生中有一個沒有這樣的規劃,取而代之的是想要開始工作。空當年(gap year,在上大學前去旅遊、做義工或者臨時工的一段時間)非常普遍。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40%的大學新生都休過至少五年的「假期」。但接受高等教育還是在大多數年輕人的日程表上:2007年,只有10%的16~19歲青少年表示滿足於高中學歷。

孩子們從學生時代就有機會多多的各種實習,早早練就的一身本事,不挑工作待遇,只要喜歡的就是最好的,這個概念深入人心。所以英國查爾斯王子和安娜公主少年時的實習是給人擦地板,而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學校實習工作是在馬廄和刷馬桶,瑞典維多利亞長公主曾經選擇到船上做見習生。而當你看到一個面貌姣好的妙齡瑞典少女,在老人院做著護理行動不便老人的工作,就不必太好奇和訝異了。低調、坦然、誠懇,尊重每一份工作所蘊含的價值,是北歐人一貫的傳統。

比如姑娘做老人護理,可能這份工作在我們看來無法與大公司的白領相提並論,但是在那姑娘看來卻覺得與老人相處自由快樂、感覺很好,就這麼簡單。許多瑞典的年輕男女在找到正式工作之前,都在老人院或家庭護理做過老人護理工作。

工作內容除了給老人按時服藥,推出去曬太陽散步和購物,甚至包括幫助老人洗澡和如廁。很少有人覺得這是一份不光彩的工作,一個做過這份工作如今在跨國公司做人力資源的瑞典女性朋友,說過一句話:「照顧老人洗澡如廁?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好感是開始一份工作的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興趣作為動力去投入工作,對北歐人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北歐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高,比如丹麥在1814年就開始實行七年義務教育制度,是世界上實施義務教育最早的國家之一。1973年起實行10~11年制免費義務教育,約有93%的學生可進入高中學習。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大學、大學學院等,學分制學習。在這方面,瑞典、芬蘭、挪威一點兒也不滯後。

北歐的教育包括義務教育、綜合高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部分。九年義務教育後,約有90%的學生可進入綜合高中學習。均實行免費教育。學習時間為兩學期,秋季與春季。秋季從8月下旬或9月開始,1月底結束。春季從1月中旬開始,到6月上旬結束。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一些假期,比如暑假、聖誕節寒假、戶外運動周、復活節一周假等,總之學生的假期是比較多啦。

20世紀以前,瑞典的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就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在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時期,瑞典就非常重視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1477年,瑞典就建立了烏普薩拉大學,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1710年,烏普薩拉就建立了第一個科學家聯合機構——皇家科學協會,以協調和促進科學研究。

20世紀瑞典社會民主黨執政以前,瑞典就出現了許多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如愛立信、諾貝爾、安德斯·攝爾修斯、卡爾·捨勒、斯萬斯·阿倫尼烏斯等。瑞典議會早在1842年就通過法律,開始實行四年制的初等義務教育。19世紀末,瑞典是歐洲唯一一個在識字率方面與美國不相上下的國家。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既是權利,也是社會責任。在北歐,父母若不讓小孩上學就會進監獄,因為孩子是社會財富。國家要保證每一個人受教育,適應社會,讓這個人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北歐諸國有許多公立與私立學校,無論進公立或私立,全是免費教育。

教育大綱是全國教育系統執行的統一標準,體制包括內容都大同小異,每個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做微調,但教育的大方向不變。所以許多家長最初在考慮為孩子選學校甚至幼兒園的時候,都會把發展孩子個人興趣放在第一位。比如孩子喜歡音樂,那麼一些口碑良好的、常規學習生活之外以聲樂為興趣點的學校,就會被家長和孩子列為首選。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私立學校炙手可熱的原因,因為這些學校往往有公立學校難以企及的課外興趣發展點,而這些興趣點說不定會貫穿某些學生的一生,甚至成為其終身職業。

我曾經教過一個瑞典女孩的漢語課,這個女孩非常喜歡漢語及漢語文化,將來也想從事跟漢語有關的工作,所以高中時她報了一個離家很遠、坐巴士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到達的漢語課很好的私立高中。雖然在她住的區域也有高中,但是她寧可捨近求遠,去可以滿足她需求的學校。為此每週一到週五要付出比別人早起40分鐘的代價。

許多人善意地嘲笑外國人數學差,其實不妨說我們只是掌握了數學的技巧,而北歐國家的孩子們卻通過數學掌握了嚴謹的數學邏輯性思考能力。北歐國家的孩子可能在17歲時就已經大概規劃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已經知道自己在未來想要的是什麼,而且願意為此付出。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

聖誕節在鬧市區客串街頭藝術范的北歐青年:生活是一種極致體驗

我先生的一位朋友,單身母親,有兩個孩子,大的男孩16歲,喜歡朋克,吉他彈得非常棒,選高中的時候想去一個以音樂著名的私立高中,但這所高中非常難進,需要較高的分數。於是這個本來生性散漫愛打電玩的男孩,並不用母親苦口婆心,為了能進自己中意的高中,自覺一改散漫的風格,戒掉電玩,好好用功學習,直到申請進自己喜歡的這所高中。

時光荏苒,到如今我再遇到這個男孩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哥德堡查爾莫斯理工科大學的學生,一改高中時代的朋克風格造型,剪掉披肩長髮,留了一個清爽的理工男的髮型,正準備休學一年,申請在中國待一年,學習一年漢語。問:「為什麼?」答曰:「因為覺得中國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家,所以想去看看,體驗一下。」

而他去中國的費用,來自三個方面:向銀行貸學生款,這種貸款可以在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後,每月從工資裡扣百八十塊,終其一生還完算完。所以很多學生選擇中途停學去別的國家長見識,因為這種貸款的支持方式實在是太強大實用了。旅行學習費用另一部分則來自於母親的支持,但很少,只是表心意,對兒子的支持。最大的一部分收入來自這個男孩接連兩個暑假、兩個寒假在遊樂場打工所賺到的錢。

其實說起來,任何一份工作除了知識,都缺少不了經驗的支持。而對於一個初出大學的新手,公司需要的經驗無非是其良好的溝通能力、迅速處理事情的能力。每一個北歐人,只要年滿16歲,就可以申請小時工。可以去快餐店、咖啡店、遊樂場等地方做小時工,或者去農場或者森林幫忙挖土豆或採摘漿果和蘑菇。

只要語言溝通沒有問題,年輕人很容易申請到這些臨時職位。一方面賺點零花錢,更重要的是鍛煉社交能力。在這方面,政府與大大小小的公司也達成一致,相互提供優惠政策,以便這些年輕人有充足的工作機會鍛煉自己。

到了某個學期,從中學開始,學校就會組織學生的工作實踐,實踐地學生可以自己聯繫,也可以學校推薦。比如老人院、幼兒園、咖啡館、遊樂場,或者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司等,實習生裡不乏低調潛伏的「富二代」們。

實習是很認真的一件事,實習和被實習雙方都需要做實習評估。此後,高中、大學都會有這樣的機會,為的就是學生與社會需求不致脫節,通過不同的工作機會,找準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工作類別的方向。所以,北歐人一步步這樣走過來,可以說從較年輕的時候就大約知道自己以後的工作方向,有興趣的是哪些,並為此而做著長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