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FIKA!享受慢生活 >

FIKA!享受慢生活

FIKA!FIKA!北歐人尤其瑞典人,誰還不懂得FIKA的概念和享受FIKA的愉悅,那可說太OUT了。這個既可做動詞又可做名詞的北歐特色詞,形象地反映了北歐人一天之間或者工作間隙,其本意即指不可或缺的、和朋友或者同事喝咖啡交流的短暫休閒時間。

FIKA時間長短通常取決於是上班還是在野。上班族的公司FIKA通常一天兩次,一次20多分鐘。上午10點多和下午2點多,人體最需要加油的兩個時間段,是北歐人的FIKA高峰期。

FIKA有點中國社交裡去喝杯茶的意思,但北歐人的FIKA,明顯有別於僅限於中國土豪圈或者文人雅士圈裡的所謂高大上「喝茶」概念,更具有隨意性和普遍化,也可說是全民行動。公司裡上班間隙的FIKA,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員工大腦放鬆時間。

高中生、大學生們課間時間去FIKA,喝杯咖啡或者熱巧克力,和小夥伴們聊聊天,談談最近碰到的有趣好玩的事情,或者上星期剛從挪威滑雪歸來途中的偶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家庭主婦或者享受爸爸假期的奶爸們更是享受FIKA時間的高手,兩三個家庭常常帶著寶寶,聚在咖啡廳盡情享受談天說地的FIKA時光,好不愜意。

北歐人對咖啡的熱愛,簡直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每天三五杯咖啡,已經是很節制的了。但從三五步一個的咖啡館,以及咖啡飲用量全球前四(每人每年1000杯以上)這個數字,就足以領教北歐人對咖啡有多麼熱愛。

有空去喝杯咖啡吧!這是北歐人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交際辭令。如果不是很要好的朋友,北歐人一般不會貿然邀請剛認識的朋友一起去吃飯。作為家以外社會交際的延伸,喝咖啡成了開始交往的首選。在咖啡館熟悉的氣氛中坐著幹什麼,都會讓人覺得心安。所以大大小小溫暖舒適的咖啡館,為各類人提供了生活中極大的便利。

FIKA的時間不僅是喝咖啡,可口的甜點如肉桂卷、漿果派、巧克力等,永遠是化身如花美眷的完美咖啡伴侶。北歐常年溫度偏低,夏季24度左右恆溫。在這種溫度森林裡慢生長起來的藍莓、覆盆子等漿果味道醇厚可口、滋味悠長,做甜點實在是絕味上品。再加上自家花園蘋果樹上結出來的酸甜可口的蘋果,身在北歐而不會烤甜點裡起步級的蘋果派、藍莓派,簡直對不起滿森林的藍莓和一院子的蘋果樹。

咖啡不僅充當了生性內斂的北歐人在同事、朋友等社交場合的潤滑劑,更是男女交往不可或缺的利器。若一對男女初相識,那麼下一步八九不離十定是約在咖啡館去暢談人生。若兩相愉悅,約在其中某一方家裡去品嚐「我家新進的那台現磨咖啡機現磨的咖啡」是二人關係飛速發展的必由之路。很多新婚伉儷婚禮上追溯邂逅往事的時候,咖啡總會作為一個關鍵詞溫情脈脈地出現。

話說我來瑞典,學會的第一道甜品就是烤蘋果派。可說蘋果派一出,天下無敵。無論什麼樣的聚會,帶一盤自己烤的蘋果派,永遠不會失手。美滋美味的蘋果派加上令人欲罷不能的高濃度咖啡,怪不得北歐人都心甘情願「墮落」FIKA時間!

一杯咖啡,一個令人心安的咖啡香氣繚繞的斗室,一本書或一個筆記本,常常可以讓人消磨掉北歐漫長而嚴寒的冬季的每個週末。尤其是那些喜靜不喜動的人們,遠離酒吧的狂鬧,音樂流淌的咖啡館,給喜歡獨處又樂於群居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去處。

北歐人和家庭相處的方式就像和戀人相處一樣,喜歡對方卻也不必常常黏在一起。既享受家庭生活的喧鬧,又不會失去一個人獨處片刻的愉悅,咖啡館就給了人們這樣一個理想場所之所在。咖啡館,是北歐人家庭的一個延伸,是另一個小型的社會。泡咖啡館是北歐人典型的「生活至上」的人生態度。

北歐祖母的咖啡桌

在咖啡館裡,人們可以會見友人,或者一個人自由的思考。北歐人的人生觀裡工作和享受生活是並駕齊驅的,業餘生活同樣承載著讓一個人生命繁盛的重任。工作的時候,你是一個全副武裝的智者,但在休閒生活裡,身心徹底放鬆的北歐人「呆傻」立現,搞不好回家的路上多塊障礙就不認識了。所以讓一個北歐人崩潰和憤怒的辦法,就是讓其業餘生活去加班或者另打一份工。

也可說這是高福利社會的另一種表達,即工作的時候用心投入工作,休閒的時候絕對不可被打擾。哪怕20分鐘的咖啡時間,如果你不知輕重地走過來和一個平素工作中關係還不錯的同事討論些許有關工作的事,也會極大程度地引起對方的不悅和反感。從這一點引申開說,北歐人生活至上的觀念,處處滲透在生活中。而生活至上的同義詞,就是家庭至上。

在高稅收、高收入、高福利的社會模式下,人人老有所養。所以北歐人也許並不重視四世同堂,同高堂雙親聖誕節、仲夏節團聚一下,已經是極限。但這並不能說北歐人不孝冷漠,因為在北歐人看來,每一對夫婦都是獨立的,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和圈子,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社交圈子。就像自己和配偶的生活不喜歡被別人打擾和計劃一下,北歐人也從來不會去打擾和計劃父母的生活,包括要求帶孩子。

北歐祖父母幾乎沒有給孩子帶孫子、孫女這一說,成年的孩子們也不會要求父母這樣做。所以你會看到一個個金髮碧眼酷勁十足的美女帥哥,一旦走進家庭這個範疇,照樣會用曾經夾香煙的手、文身的臂膀,撐起撫育兒女的重任,凡事都秉承「自己來」。反而是移民北歐的中國女子們,不管在海外生活了多少年,父母照管孩子的風氣依然長存。一旦打算結婚要孩子,長長的生活清單裡第一個計劃就是:接媽媽過來照顧月子,接媽媽過來帶孩子。不過也情有可原,身在異國,平日裡工作忙碌,也只有一年的孩子假期,可以接媽媽過來四處走走,共享天倫。

所以北歐人基本上和父母都是「君子之交」。但對以自己、配偶和孩子為個體的小家卻極為重視,幾乎每天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如果有事晚歸一定會電話告知對方。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幾點上班,幾點下班,這一天打算做些什麼,發生了哪些事,週末家庭日計劃做些什麼,見哪些朋友,都是北歐夫婦日常瑣碎的生活點滴。而且這些都是主動傾訴,想要讓對方分享。如果哪一天夫婦間不再分享這些,就離離婚不遠了。

在這一點上北歐諸國政府更是上行下效,一年的帶薪百分之八十「媽媽假期」「奶爸假期」已經羨煞旁人,且一年裡至少四個假期的休息度假,更是縱容的有錢沒處花的北歐人夏日裡拖家帶口滿世界飛,一時間贏得「北歐人全球酷愛旅行排名指數第一」之美譽,這裡面瑞典人更是獨領風騷。

平日裡,重視家庭生活的北歐人絕對將生活凌駕於金錢之上,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享受親密愜意的家庭生活,北歐遍地的商舖,每天不到10點不會開門,下午6點準時關門。週末為了神聖的家庭日,更是將關門時間提前至下午四點。這規定簡直讓前來北歐諸國觀光旅行的各國遊客不忍直視!但在後院裡支起燒烤爐的北歐人,才不會介意你在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因為無處購物而抓狂!最後,敦厚的咖啡館會為你點起一盞明燈,善意地告訴你,實在無處可去,來咖啡館喝杯咖啡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為北歐人交際的利器,咖啡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人民的生活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只有在咖啡桌上,你才能看得見歐洲人俏皮的一面。閒話都是在咖啡桌上流傳的。歐洲大陸若沒有咖啡,人們的生活必將失色一半。當17世紀一個只想賺點錢的威尼斯商人將咖啡引入歐洲大陸之後,他並不知道這小袋神秘的黑色細末,以後幾世紀裡是怎樣徹底地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在香水的味道中睡去,從咖啡的香味中醒來」——旖旎的摩天都市抑或安靜的偏遠小鎮,若百步之內尚未發現一個咖啡館,你便要疑心,是否真到了歐洲!

咖啡的需求量與生活的舒適度是成正比的。有如烹茶、泡茶在中國人家庭中的平常,設若作為一名北歐人卻不會煮濾紙咖啡或者液壓式咖啡,真是不可饒恕的。濾紙沖泡咖啡法(Paper Drip)起源於中歐,由德國人MERITA夫人發明,並在歐陸各國廣為流傳。

北歐人家家戶戶都有咖啡機。早上起來,朋友光臨,一杯加香醇牛奶的咖啡是必不可少的。

來瑞典以前,我對咖啡的認識基本上是菜鳥。大學裡的茶吧裡設有雅座,也有咖啡供應。附庸風雅地去和閨蜜喝過一次咖啡,配的是鹹干花生米和魷魚條。令人痛心的是那劣質的大學校園裡的廉價咖啡味道,敗壞了我對咖啡魅力的一切想像。後來認識夫君,他是一天咖啡也離不得的。來看我,方為我打開咖啡人生的一條門縫。從未光顧過的星巴克咖啡館清涼的咖啡氣息裡,一杯卡布奇諾,一塊提拉米蘇。絕配!纏綿不盡的味道,簡直要讓我像提拉米蘇那樣吶喊出它的奧義:帶我走!

喝茶要慢品,喝咖啡則要迅速。一杯剛出來的熱咖啡,過了五分鐘不喝就成了「毒藥」,那冷卻的滋味,難喝程度不亞於一碗中藥。智利的沒落貴族伊莎貝爾·阿連德,在其《感官回憶錄》裡對咖啡伴侶卡布奇諾的解釋是這樣的:我最喜歡的是CAP-GRANDE-DECAF-SOY-NONFAT-WET-CIN-CHOC,這串字一口氣便可說完,它的意思是:大杯不含咖啡因的卡布奇諾,加脫脂豆奶,一半牛奶一半泡沫,撒上點肉桂粉與巧克力末。

不過這話最好不要在卡布奇諾的發明者——意大利人跟前講,他們多半會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嫁得夫君到了北歐之後,所到之處,就像走進了漫天潑灑的咖啡豆雨中,大小林立的咖啡館無處不在。我竟也學會煮咖啡,慢慢愛上了它的味道:晨起一杯咖啡,醒腦提神。上午一杯咖啡,安撫略有餓意的胃。下午茶的一杯咖啡,那純粹是消遣了。

既是消遣,配咖啡的甜點絕對是馬虎不得的。蘋果派、藍莓派、提拉米蘇、奶酪姆斯,各種小烤點心,名堂繁多。如果沒有可口的甜點,下午這頓咖啡寧願不喝。所以這時候,尤其夏日天長的時候,下午四五點,太陽正好,暖洋洋的,就著美味可口的點心一邊閱讀或者閒聊,沐浴著陽光,消受一杯咖啡,外邊咖啡館是上佳的去處。誰讓人有那麼可口的點心呢!

咖啡的興奮效果來自咖啡因,所以摩門教徒禁喝咖啡。不單摩門教徒,連同伊斯蘭教等禁酒的國家,禁止酒精及其他刺激品,咖啡卻喝得彪悍無比。原先在語言課上有很多伊朗那邊來的女同學們,戴著長長的頭巾,一到課間休息時間便圍攏在一起,擺出各自烘烤的點心,就著加方糖的咖啡和茶,說說笑笑,形勢盛大得就像在家裡開派對。

如同酒在中國人飯局上的地位一樣,咖啡在歐洲人的談判桌上也是舉足輕重。酒是把對方灌醉,咖啡則是使自己保持清醒。一度迷信黑咖啡減肥,所以為了這些鬼話,我大約有半年的時間堅持只喝純的黑咖啡。後來實在受不了胃腸的刺激,學了夫君往黑咖啡裡加牛奶,百分之八十的咖啡、百分之二十的牛奶,這樣調出來的咖啡可算聖品。也有很多人習慣加糖,但我一直以為不如牛奶來的美味。首先這邊牛奶自產自銷,屬上品,其次牛奶可中和咖啡裡的一些微量有毒元素。如果再加上親手烘製的甜點,滋味可說妙不可言。

前面說北歐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有神聖不可侵犯的FIKA時間,也即工作休息時間,跟午餐時間是區分開來的。政府要求公司對待員工的標準是,一天之中工作時間只要超過6個小時,就一定要有半小時的FIKA時間,用以醒腦提神,緩衝一下漸入疲勞的精力,調整好精神之後再進入工作狀態,以減少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中的出錯率。

這一手段相當有效,因為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極大增進了同事之間融洽相處,甚至對員工個人來說,辦公桌上一盆養眼的花,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在咖啡的香氛裡,都會讓人對公司更有歸屬感,也會不由自主激發更多的工作靈感。所以在跨國公司出現拒穿正裝的北歐下屬,氣走要求所有職員西裝領帶上班的美國老闆的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北歐人骨子裡太熱愛自由,內斂的外表下,其實有著一顆極其狂愛自由的心。基於此進而言之,北歐國家生產重金屬樂隊,也就更沒什麼好奇的了。因為這是一片冷幽默的土地。

北歐喝咖啡,更尊重咖啡背後為此辛苦付出的種植咖啡豆的人們。北歐人認為一杯香醇的咖啡,不單是端上桌的那一剎那,而在更早的咖啡生長的源頭,農民們怎樣種植咖啡,懷著怎樣的心情採摘,咖啡工人有無受到不良商家的價格坑害,都成為評判一杯好咖啡的考慮因素。淳樸厚道的北歐人,甚至曾經為某些咖啡進口商壓低價格收購農民咖啡豆的惡行,而拒絕購買這類咖啡商進口的咖啡。

在北歐人看來,一杯咖啡的價值,也是咖啡豆種植背後那些人的價值,所有的價值綜合在一起,才真正是一杯咖啡的價值。哪怕為此多付了錢,也感到是情理之中。此外,是否環保,是否在生長過程中用了化學農藥,而對自然土壤造成不可逆轉的侵害,也是北歐人買東西考慮的一個因素。因此你常常看到在超市裡,雖然打上EKO環保標誌的東西比一般的賣出高一兩倍的價錢,可也照樣是北歐人籃子裡的菜,咖啡亦然。

咖啡的角色,不只在緊要關頭,就是尋常生活中,歐洲人若沒有那一杯咖啡,估計朋友、甚至女朋友都得一併告吹。流傳的名言是:早晨不先來一杯咖啡,就無法面對人生。邪惡的咖啡,簡直蠱惑了歐洲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