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就業就像挑伴侶,失業不可怕 >

就業就像挑伴侶,失業不可怕

當我第一次見到在學校裡做打掃的這個個子高挑的瑞典金髮美女安娜時,驚呆了。其時安娜高中才畢業,還沒打算上大學,也就是正在所謂高中畢業後的空當年。在中國,憑這年齡身材長相,隨便做個嫩模月賺幾萬不成問題啊!可是,這個美女,是在做清潔工。好奇之下,就問她為什麼做如此選擇。「為什麼不呢?」她熱情開朗地和來來往往的學生打招呼,「這個工作的時間很適合我,早上7點上班,下午3點下班。然後有幾乎一整天的時間可以由我支配,做我喜歡的事情,我覺得很適合我!」我當時無語。

再見她,是幾年後的北京瑞典使館。度過了兩個空當年,她方選擇開始大學生活。畢業後,用她積極樂觀的態度,找到了瑞典使館駐北京簽證處的一份工作。以為她會就此穩定下來,誰知不然,她告訴我計劃幾年後辭掉工作去西班牙住幾年,而最大的理由就是她喜歡西班牙的舞蹈。

話說回來,這個美女雖然高中才畢業,但瑞典年齡對工資的影響不大,不會論資排輩,不論工作還是收入能力占主導。就拿我熟悉的教育行業來說,通常一名任課教師在學校會擔任至少兩門課的教學。如果按小時來算,一小時按三個小時的報酬。就是說教課一小時,但是學校會付三小時的報酬,另外兩個小時算備課費。這樣的話,你教了兩門課3個小時(每門課一個半小時),就相當於上了一個八小時的全天。在瑞典一名代課老師的工資大約在是2.8萬~3萬克朗,除去稅收,能拿到2萬~2.3萬克朗。這個行業的收入中等略低,但也許能作為瑞典各行業收入的一個比較點。

所以總體來說瑞典的工資,稅後的話,高科技領域的大概在四五萬克朗左右;打掃清潔護理等工作,大概在一萬七八千克朗左右。因為國家要有意平衡大家的收入,不至於出現兩極分化,所以雖然各行各業收入略有差別,但總體還是處於平均水平。

說句題外話,唯如此,北歐人的心境才難得地如此平和,當個人收入不再成為奮鬥與論輸贏的目標之後,人們才會靜下心來做一些其他的事。所以在北歐,人們個性中的特質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凡做事開頭,必問一句:「這是我想要的嗎?」不論工作、學習、宗教信仰,甚至男女朋友的選擇。比如婚姻,我們有句話,談對像選伴侶講究「門當戶對」。這個門當戶對裡更多是物質財力權勢上的門當戶對,比如世家子選世家女。

外國人談論婚姻也講究「門當戶對」,而這個門當戶對裡講究的是兩人之間「小宇宙」的興趣愛好、個人修養與性格上合拍與否。除了王室的婚姻。但王室的婚姻現在也講究兩個人「小宇宙」之間的和諧與合拍。看對了眼,公主也可以嫁給街頭健身房的教練。

所以在這裡不得不囉唆一句,以正視聽:蓋因中國女嫁外國男這方面,人們有個認知的誤區,總認為娶咱女同胞的外國人不是混得不好的就是好吃懶做酒鬼無賴吃國家低保救濟的。壞婚姻有沒有?有!到哪兒都有!那些不以白頭偕老為目的的婚姻就更別提了!設若是心懷叵測為了一個目的嫁到國外去的,遇人不淑,那婚姻的確慘了!

但就我所見,若是真心相愛而結合的國際婚姻,人的確是過得比較幸福的,且生活質量也很高。像環球旅行,年度滑雪,春日午後在家中後院滿樹蘋果花下的躺椅上喝咖啡曬太陽這種事,爾等小資抑或業界大佬孜孜不倦喋喋不休構築於腦海的理想生活狀態,對這邊經歷過婚姻慘痛而後邂逅真愛的大媽們則是一種生活常態。婚姻裡的喜歡、快樂、珍惜,中國人懂,外國人也懂。

再說回前面的話題。良好的體制不僅保證了收入穩定的中產階級的利益,也保護了低收入人群的權益。比如每年瑞典漿果蘑菇成熟,都需要僱人去森林裡採摘。這些工作以前是瑞典需要錢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去做,後來由泰國、菲律賓等國的人壟斷,每年夏天這些僱主會專門從其他國家組織人通過職業中介進入瑞典採摘。為了防止剝削與壓搾,瑞典制定出漿果、蘑菇採摘工人的最低收入下限為16000克朗/月,否則算僱主違法。

事不在大小,興趣第一。既然各行各業收入差別不大,以興趣為第一選擇就成了就業的最低標準。北歐各國也鼓勵人們去大膽嘗試不同的工作,以找準未來的職業定位。政府提供大量實習機會的措施保證了大家在嘗試不同領域的時候,還有一定量的經濟收入。這個措施,就是職業規劃措施。除非那些天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堅持不懈努力去達到的極有目標感的人,否則還是多學習、多實習,在職業規劃措施的幫助下,最終找準自己的未來職業之旅。

所謂職業規劃措施,在感性方面,每個大大小小的職業學校和大學,都有職業規劃師,你隨時可以和規劃師溝通,探討你對未來職業的設想。規劃師不僅幫助你解惑,還積極幫助你聯繫感興趣職業領域的實習單位,讓你去真實體驗一下。

除了規劃師,政府還經濟支持,這一點在移民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初來乍到、語言不通的移民,也許可能曾經有大量的工作經驗,卻受限於語言和新文化,為了幫助其盡快就業,政府針對這些移民,尤其是新移民,制訂出Steg1、Steg2的就業計劃,也就是逐步代入法。Steg在瑞典語中是「步法」的意思,亦即政府幫助你一步步成長。

這些初來乍到的移民,只要手裡有永久居留許可,就可享受Steg1、Steg2就業計劃。具體就是就業中心或你自己聯繫到願意接受你的單位,然後如果你的工資是20000克朗/月,政府會幫你出其中的3/4即15000克朗,用人單位只要出5000克朗即可。這樣優厚的條件,沒有幾家單位不願意接受。話說我的一個朋友,到瑞典還不到一年,因為她本人既勤快能幹又享受著這個就業幫助項目,很快就在一家中餐廳拿到了固定工作的合同。因此,需求與供應市場達到雙贏局面,既解決了人才就業,又解決了市場需求。這個就業扶助政策的期限通常是兩年。

有就業,就有失業。以前一直以為失業、下崗是絕對的貶義,但是到了北歐,才知道失業只是代表新選擇的開始。我接觸的北歐男女老少,都不懼說失業。如果失業了怎麼辦?再找唄。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呢?那就去學習吧,學習一門以前一直希望卻沒機會從事的新職業。比如瑞典,自從約50年前取消了會考,進大學簡直就和出門買菜一樣方便。所以很多瑞典人窮其一生都在工作、學習,學習、工作。

當然誰也不願意輕易失業,北歐人也一樣。如果存款不豐的話,這預示著生活質量至少短期內會打折扣。但是別忘了北歐強大的福利制度。丹麥這方面有一個叫「靈活安全系統」(Flexicurity system),即勞動市場,像美國那樣靈活,企業裁員相對容易。在這個靈活系統的支持下,被裁員工有著安全的社會保障網,用政府的錢鼓勵再培訓再就業。結果,每年30%的人都會更換工作。而80%的員工則是工會會員,工會幫助經營失業保險和督促失業人員再培訓。

瑞典也有類似的制度。瑞典制度的設計宗旨之一就是在人們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支持他/她——即使他/她已經失業。如果你失業,並且已經參加了失業保險,你就有權獲得失業補助,補助金額取決於你先前的工作報酬。但是,參加失業保險是你自己的責任。工作時,你需要出錢參加失業保險(arbetsl shetskassa or a-kassa),這就保證一旦你失業就有失業補助可拿。

北歐隨處可見的閱讀場景

失業保險計劃是由工會管理的,但僱員必須自己另外申請此種保險。你所應交保險金和應得補助取決於你的工作領域和你所選擇的保險計劃。瑞典的失業保險計劃比較慷慨,但這一保險是為了支付你找新工作的生活開支而設的。事實上,你必須積極找新工作且願意申請由公共就業局(Arbetsf rmedlingen)推薦的工作才有資格獲得失業保險。一旦你證明你自己是在積極地找工作,你就可以申請失業保險補助。因為這一補助被限制在一非常基本的水平上,你最好參加工會,工會可以提供額外的與你先前工資水平更匹配的保險。無論你選擇何項保險,你享受失業保險的時間是有限制的。你所領的錢也與正常工作報酬一樣,是要交稅的。

可就業中心也好,工會也好,這些都是外因,真正能成事的還是內因,即所謂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態度。當年我剛空降瑞典,環遊北歐,感觸最深的一道風景就是北歐人看書之風甚盛。不管在飛機上、火車上、電車上、輪船上、夏日的草坪上、冬日的咖啡館裡,處處留下人們歲月靜好的閱讀場景。一杯咖啡、一本書,便是絕大部分北歐人休閒的意義。連去赴約,也不忘口袋裡塞一本書。因此北歐的很多書都是輕型紙,便於攜帶,行李中不佔份量。此中尤以瑞典為最,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社會。

音樂和閱讀,消磨了瑞典人大部分的時間,外加旅行,所以如果說北歐人具有窮其一生的學習精神,就不足為奇了。很多瑞典人一生中至少幹過三份以上的工作,並且每份工作開始前,都會有一個積極且嚴肅的準備過程。比如我家夫君姐姐的兒子,剛畢業時從事IT行業,2008年金融海嘯之下失業,拿了一年失業補助,然後改變了人生計劃,決定去當律師,因此他申請了五年大學律法課程,現在第三年就讀中。聖誕節見他,問感覺如何,他說:「感覺良好!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