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觀念的水位 > 怎樣推銷「糖果」 >

怎樣推銷「糖果」

2012年夏天四川什邡政府的官員們肯定特別鬱悶。辛辛苦苦給災後重建的什邡拉來了「大項目」宏達鉬銅,該項目能「增加財政,改善民生」,還通過了「國家級環評」。就是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項目,卻被「不瞭解,不理解,不支持」的「部分群眾」強烈抗議,在7月初釀成了重大警民衝突,特警打人的照片被四處傳播,輿論對什邡政府罵聲一片,最後項目停工。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說,還落了一身罵名。

為什麼會這樣?什邡領導肯定無比委屈。他們苦苦思索,得出一個結論,「由於前期宣傳工作不到位」。

於是,衝突發生之後,他們的補救措施也是加強「宣傳」:在廣播電視上滾動播出《市長答記者問》、《鉬銅項目環境保護的情況介紹》、《環保專家談鉬銅項目》、《我市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傾聽民意解疑釋惑》……「及時通過官方微博、輿情專報、手機報、公共信息應急平台發佈相關信息」,同時發動各級幹部「深入全市各企業、學校、鄉鎮及村組」,深入宣傳解釋政府的決策……總之,打了一場亡羊補牢式的「宣傳戰」。

如果什邡政府——或任何地方政府——從這場警民衝突中得出的教訓是「以後做事一定要先搞好宣傳工作」,或加上一條——「維穩一定要防患於未然」,那麼他們這次所吃的苦頭可以說是白吃了。不幸的是,這好像是很多地方政府在遇到群體性事件時得到的僅有「教訓」。

問題不在於你所說的「部分群眾」有沒有聽到,而在於在決策過程中「部分群眾」自己是否有機會說。如果不能將公民參與納入到決策過程當中,視為政治正義的一個內在部分,再多的宣傳都會顯得很可疑,甚至越多的宣傳越顯得可疑。如果街上有個陌生人突然塞給你一包糖果,告訴你「這包糖很有營養,你吃吧」,你敢吃嗎?如果這個陌生人加大「宣傳攻勢」,用英法德三國外語就這包糖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天花亂墜式的講演,你因此就勇敢地吃了下去?還是會更遠地推開它,心裡嘀咕道:這裡面肯定有貓膩。

如果真心想推銷,推銷者正確的做法似乎是:邀請對方來參觀這包糖果製作過程——此所謂決策透明;允許對方在參觀過程中增減自己愛吃或不愛吃的原料:加點蘋果和奶酪,去掉菠蘿和果凍——此所謂民主參與;如果加奶酪會敗壞這包糖果的口味,而且有害健康,那麼也許可以聽聽中立第三方營養學專家的意見——此所謂決策科學。在現代社會裡,只有決策透明、民主、科學,才合乎程序正義,沒有程序正義,你說你塞給我的是900塊錢1克的山珍海味,我憑什麼相信呢?

怎麼能把政府比作「陌生人」?有人可能會抗議,政府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呀。這……民眾看到過政府組織修建的高速公路,出資的合作醫療,但也看到過前仆後繼的腐敗官員,見識過政府給自己開支票蓋豪華大樓吃豪華飯菜,所以政府官員到底是好過陌生人還是壞過陌生人,這事還真有點不好說。

試圖繞過程序正義,依靠「宣傳」、「維穩」來尋求民眾合作,在一個民眾理性能力和權利意識逐漸強大的時代,只會越來越捉襟見肘,甚至會陷入政府「怎麼做都是錯」的可悲境地:我給你的糖果富含維生素ABCDEFG,你看,標籤上都寫著A、B、C、D……你怎麼還一手打掉呢?你到底要我怎麼樣?其實,你也不需怎樣,只需要把民眾「當成人看」——將他們視為有理性能力、對話意識和選擇權利的成年人,而不是當做看到糖果就兩眼放光、看到標籤就上鉤的兒童。如果不允許他們以思考、對話、選擇等建設性的方式參與,最後他們很可能會以砸車、扔石頭等破壞性的方式參與——人之為人的尊嚴總要一個表達的渠道。

當然政府可以以特警驅散人群,但被壓制下去的憤怒只會在下一次衝突尋找出口。政府還可以叫停鉬銅項目來安撫人心,但萬一鉬銅項目的環境危害果真不那麼嚴重,卻僅僅因為決策缺乏透明和民主而被叫停,這豈不是政府與民眾的「雙輸」?悲哀的是,在民主程序匱乏的地方,政府往往不得不飲鴆止渴,以民粹政策來彌補程序合法性不足。

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打罵時經常聽到這句話:「我這都是為你好!」每次聽到這話我都納悶:為他好就不能聽聽他的意見嗎?打他是為他好,罵他是為他好,對他的感受不聞不問是為他好,那什麼是不為他好呢?也許中國的「家長式政府」也應該停下來想一想,「用心良苦」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民眾當做平等對話者。時代已經變化了,今天中國「主要矛盾」也許已經不僅僅是落後的生產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之間的矛盾,而且是政府「我說了算」的習慣和民眾「我說了才算」的願望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