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偏方與妙藥 >

偏方與妙藥

唐朝有個老太太田氏,到集市上買餅去了。回家半道走到彭家的墓地石頭人前面,天氣太熱,累了,就在這裡歇了會兒,乘涼,落汗。走的時候,一張餅滑落,掉在了石人面前。

後來有人路過,看見那麼一張餅,隨口說:「這石頭人能治病吧?這餅是人家來拜謝他,擱在這兒的。」本來也就是個玩笑,結果一傳十,十傳百,石人能治病的事兒就這麼傳開了。怎麼個治法呢?肚子疼,就一手撫摸石人的肚子,一手撫摸自己的肚子;頭疼,就一手撫摸石人的腦袋,一手撫摸自己的腦袋,以此類推。有效果嗎?反正大家都一口咬定,有效,摸一摸還真就不疼了。

於是石頭人有了名字,叫「石賢士」,車馬排隊,帳幃蔽天,絲竹之音綿延數十里……請石賢人治病,得排隊。這樣的熱鬧,持續了好幾年,才稍稍緩解下來。

這事兒是漢書《風俗通》記載的。挺荒誕,也挺喜感的。小道消息一夜傳開,現在的微博也能做到,就是微博上沒有不為錢不為利的——要不怎麼說,古人淳樸呢。

楊貴妃吊死在馬嵬坡,馬嵬坡也有了名了。清代《本草拾遺》就說,馬嵬坡出楊妃粉,美白的。楊妃粉怎麼找到呢?先祭祀,然後開挖,去浮土三尺,就有粉了。這粉細膩光潔,女子美肌最為有效。合著楊貴妃死在這裡,這裡的土都能當粉餅。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挖,試沒試過,真有效嗎?怎麼這架勢,跟挖煤似的呢?

還有邪門的。明末清初,有個叫趙繼抃的,幫著南明隆武帝抵抗清軍,最後被俘死節。這位趙先生字寫得極好,有戶人家收集了他好多墨寶。幹啥用啊?能治瘧疾。誰得了瘧疾了,將他的字燒成灰服下,據說——有效。當然也有人質疑。學者俞樾就提問,說正氣驅邪是有道理的,可古今忠臣義士留下的字多了,怎麼就此位的字特別靈呢?

很多人迷信偏方治大病,古人尤其如此。這可能是因為知識不夠豐富,科學不發達,可也未必。很多人,天生是喜歡偏方的,屬於偏方愛好症。至於為什麼有這個偏方,它的來歷是什麼,很難說清楚,也根本不願問。舉個例子,明朝太監劉若愚的《酌中志》就寫到,每年四月,皇宮中都要選奶媽,生男孩的奶媽選十名,生女孩的奶媽選十名。按說挑奶媽身體健康沒毛病就成了,和她們生男生女有關係嗎?有關係,生了皇子,一定要吃生女孩的奶媽的奶,生了皇女,則必須吃生男孩的奶媽的奶。為什麼就沒人說得清楚了。

這個風氣一直延續到清代,民間雇奶媽,不那麼講究了,但頭胎的孩子,依舊是要保證的,男必要生女奶媽,女必要生男奶媽。

難產怎麼辦?不急,也有辦法。清代福建一帶有個偏方,用新毛筆,蘸硃砂,在黃紙的中間寫一個「車」字,再在「車」的周圍寫一圈「馬」字,「馬」字必須全用正楷,大小倒無所謂。寫好之後,燒灰和水,產婦喝了,多難產也立刻分娩。這還不是最神的,最神的是,一圈「馬」字,如果總數為單數,肯定生男,要是雙數呢,一定生女。

這時候有人會問,要這麼靈,生男生女不就完全能控制了嗎?回答是不能。要是打定主意寫出單數來,到最後一個字,絕對還差一點,不能圍成圈,必須再寫一個。要是想寫雙數呢,最後一個字會寫不進去的。所以,啥都別想,只管寫下去,是單是雙全憑運氣、人品。

種痘防天花,在中國已經有千年歷史了。不過,在古代種痘,要有一大套儀式。醫生平時就得把稀痘漿收藏在小瓷瓶裡。誰家孩子要種痘了,先把小孩兒的生辰八字寫好,放在几案上,焚香禮拜,算出方位來。取黃豆一粒,裹上藥,按照方位埋好。再用小瓷瓶裡的痘漿灑在衣服上,讓小孩兒穿上。這就算完成了。三天後,黃豆發芽,小孩也開始頭疼;五天後,黃豆長苗,小孩就開始發燒;十天後,黃豆枯萎了,小孩也就好了……可按照科學說,這黃豆苗和疫苗也沒關係啊?也許,這麼做是為了讓整個過程更有趣,讓家長孩子更容易接受吧。

宋朝周密的《癸辛雜識》,寫了件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當時皇宮中專門有和劑局,負責配藥的。他們彙集了諸家名方,原材料更是精緻,按說配出的藥應該沒毛病了吧?不,也有大婁子。比如說牛黃清心丸,要配好需要二十九味藥。這些藥有的寒,有的熱,擱在一起完全沒有邏輯,也讓人看不懂。可方子上是這麼寫的啊,於是大家就糊塗著配,糊塗著吃。

很久以後,一位名醫反覆琢磨了這藥方,指出了問題:這牛黃清心丸就是藥方前面八味藥。後面那二十一味,配成的是另外一種虛補的藥,叫山芋丸。出這麼大的烏龍,完全是因為那個抄方子的人把兩種藥連著抄沒分段,於是大家以為是一塊的,就這麼將錯就錯地用了好長時間。

分段真的很重要。不分段,吃錯藥。

最神奇的,是《東軒筆錄》講的故事——北宋有位大臣叫王曙,有「淋疾」,怎麼治都治不好。可也怪了,他當上樞密副使之後,這病就不治自愈。後來,他卸任了,病又復發了。有人跟他窮逗:「老王,你這病,只需要用一劑藥,叫樞密副使,常吃不斷,就好了。」

另外一位身體不好的叫梅詢。他當了很久的侍從,特別想陞官,內心躁動得不行。梅詢年紀大了,病也多了,偏偏碰上了參知政事石中立。這位石中立是個惡搞加嘴上不把門愛好者,見著梅詢,說:「老梅,你有病,我有藥。你想好不?你這病,只需要一味清涼散就好了。」

啥意思啊?就是擠對梅詢,一定要陞官病才能好。那時候宋朝官員,只要進了政事堂、樞密院兩府,就有個待遇,出門可以打「青蓋」遮陽擋雨,這青蓋,就是清涼散(青涼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