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棋無第一 >

棋無第一

很少有人不會下棋的。圍棋象棋不會下,跳棋軍棋五子棋什麼的,總是可以的。

下棋這事,古代就很普及,品種也多,其中不少玩意兒現在已經失傳了。比如有一種彈棋,人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玩。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講到彈棋,說有人考證,「古彈棋局,狀如香爐」。也就是說,彈棋的棋盤是中間隆起的。他還引用了兩句詩佐證:「意作彈棋局,心中亦不平。」可彈棋到了宋朝,已經沒什麼人會玩了,只在文獻中看到過。陸游遺憾地說:「恨其藝之不傳也。」

彈棋是要用手指彈的,玩彈棋的高手,是魏文帝曹丕,他居然能用手巾角把棋拂出去。不過強中自有強中手,有一天有個老百姓來求見,當著曹丕的面,低頭一甩,竟然用頭巾角拂起棋子來。曹丕當即自愧弗如。

看來,彈棋不是拼智力的棋,而是比技巧的。

象棋的歷史那是相當久遠了,春秋戰國時就有記載。不過最早的象棋和現在的並不一樣。清代錢曾的《讀書敏求記》裡,說過一種「七國象戲局」,這種象棋有七國——秦趙燕韓魏齊楚,代表戰國七雄,中間還有一個周,代表大家共奉周天子。只可惜,記載得簡單,也沒有玩法,七國象棋依舊泯沒在時間中了。

清代康熙年間,常熟人徐蘭奉命出塞,路上寫了些詩文,其中就提到蒙古象棋。他說,蒙古象棋棋盤縱橫各九條線,劃分成六十四格,紅黑雙方各有八個卒、兩個車、兩個馬、兩個象、一個炮、一個將。擺棋的時候,將放在中右,炮放在中左;將上面一格,車馬象分列左右;再前面,則排列著卒。

有趣的是,這些棋子不同於中國象棋上面刻著字,而是直接雕刻成型——徐蘭還解釋呢:「將」雕刻成一個塔,說明是崇佛教的;「像」雕刻成駱駝或者熊,是因為北方沒有大象;沒有「士」,是因為那裡不喜歡儒生;「卒」多,是覺得人多勢眾才能贏;走棋的時候不按照線走,而是按照格子走,是因為覺得東西在格子中更安全;「馬」可以橫行六格、「駱駝(象)」可以橫行九格,是因為駱駝跑得比馬快;沒有楚河漢界,滿盤隨意而行,體現了蒙古族跟著水草隨意放牧的習性;「卒」是直行的,還可以斜角吃掉前方的敵人,還可以往回走,作用同「車」,是為了獎勵軍功。最後,眾棋環擊對方一塔,使對方的「將」無路可走,這就是贏了。——這哪兒是蒙古象棋啊,不是很像現在的國際象棋嗎?有人說國際象棋是中國象棋的變種,有人說是從印度起源的,但不管怎麼說,到了清代的時候,蒙古有了國際象棋——也許還是改進型的吧。

下象棋的,有不少高手。宋朝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就提到杜黃、沈姑姑、金四官人、李黑子等象棋名手,他們是象棋待詔,專門陪皇帝下棋的。

說起玩法不同,古時候的圍棋,據說也和現在小有差異。《茶香室續鈔》裡提到,漢朝馬融寫過一篇《圍棋賦》,裡面說:「橫行陣亂兮敵心駭惶,迫兼棋岳兮頗棄其裝。」這裡的棋岳,就是指棋盤正中天元和四個角的小星部位,一共五個點,稱為五嶽,意思是在這五個地方放下棋子,就不可動搖。現在的圍棋盤從漢魏時的縱橫各十七路變成了縱橫各十九路,小星有了八個,但講究金角銀邊草包肚,很少有人上來就去搶天元,這就是棋盤的變化導致下棋方式的變化,也許規則也有變化。

不管你信不信,古代的圍棋是有平局的,平局還有個專門的稱呼叫「(min)」。明朝的書裡說,「圍棋兩勝無敗曰」,那就是平手。當然,賭博的時候,輸贏相當,也叫作「芇」。

清代,還真有人發明了一種圓的圍棋棋盤,發明者叫余集生,是個官員。只是規則和方棋盤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下棋,還真有賭博的。最有名的賭局,當屬南北朝時期劉宋的高手羊玄保。羊玄保和宋文帝下棋,事先說好要是贏了,皇帝就給他個宣城太守當。結果他還真的贏了,皇帝還就真任命他當太守了。當時,宣城的治安還不太好,老有農民外逃當流民,而且一個流民沒找到,他全家親戚得連坐。羊玄保賭這個宣城太守,還是有想法的,他建議把連坐這條規矩撤了,一人做事一人當,省得老百姓和官府都麻煩。這麼一來,宣城的面貌還真變了樣。

羊玄保屬於官運亨通那種人,一年後轉任廷尉。數月後,遷尚書吏部、御史中丞、衡陽王義季右軍長史、南東海太守,加輔國將軍。後來又入為都官尚書、左衛將軍,加給事中、丹陽尹、會稽太守,又徙吳郡太守。有人不服,問他有啥本事啊,宋文帝說:「哎,當官,不光得有才華,還得有命。羊玄保命好啊,你說朕一見到有官缺,怎麼總是頭一個想到他?這就是他的命。」誰讓宋文帝也是個棋迷呢?

羊玄保號稱棋品第三,誰是第一啊?沒有。下得最好的,一般都稱第三。到了唐朝宣宗年間,有個日本王子來朝賀,圍棋下得就好,號稱日本第一。唐宣宗就讓國手顧師言對局,下了三十三手還看不出勝負來。顧師言壓力大,手心都出汗了,思考半晌,下出一手「鎮神頭」,一舉奠定勝局。王子欽佩之餘,問旁人:「他是全國第幾啊?」旁人忽悠王子說:「第三。」王子趕緊說:「我想見見第一。」那人回答:「第一是想見就能見的嗎?贏了第三,才能見第二,贏了第二,才能見第一。」王子長歎:「唉,我這小國第一,也就只能和大國第三下下了。」

這是不是「一般一般,全國第三」的來歷啊?

見過第二和第一的那個人,還真有,叫王積薪,是唐玄宗的翰林棋手。安史之亂,王積薪跟著皇帝往四川跑,到了山裡,館驛都被官員們佔滿了,他只好投宿到一位老太太家裡,睡在屋簷下。

半夜,怪事來了。王積薪聽見老太太和兒媳婦說:「沒啥事幹太無聊了,下盤棋吧。」兒媳婦欣然同意。老太太說:「東五南九放子。」兒媳婦答:「東五南十放子。」嘿,婆媳倆下上盲棋了。

王積薪一直聽到四更將盡,倆女人共下了三十六手,老太太說:「你輸了,我將贏九子。」兒媳婦想想就認了。王積薪心說怎麼就輸了啊?不明白。

天亮後,他整頓衣冠,認真向老太太求教。老太太說:「你下過什麼棋,擺出來我看看。」

王積薪趕緊把自己生平最得意的棋局擺出來。剛放了十來個子,老太太對兒媳婦說:「你可以教他點一般的招式。」

兒媳婦就教啊,攻守殺奪救應防拒,簡簡單單地說了幾句。王積薪還想細問呢,老太太說:「可以了,你已經無敵於人間了。」

王積薪果真棋藝大長,天下無敵,他還記得半夜裡那三十六步棋,命名為「鄧艾開蜀式」,可至於為什麼老太太贏了九子,他一直不明白。

所以說,人間棋下得再好,那也是第三,第一是老太太,第二是兒媳婦,那都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