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肚量 >

肚量

李淳風是唐朝初年的科學家,當然也是個預言家,經常說點神神鬼鬼的話,據說《推背圖》就是他寫的。有一天,他隨口對唐太宗說:「明天北斗七星幻化為人,要到長安西市喝酒。」

唐太宗上了心,次日派人去查看,果真看見七個和尚在那兒狂飲,整整喝了兩石酒。這酒量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皇帝的人立刻上前,請這七位進宮,他們全笑了,說:「這一定是李淳風小崽子說的,賣弄。」然後,倏地不見了。

很懷疑這是李淳風為了炒作自己設的局,他本人是老道,唐太宗也號稱老子後人,北斗七星又不是佛家神仙,怎麼弄出七個和尚來呢?但要找到七個如此豪飲的大肚漢,還真不容易。

這樣的人,武則天也見到過。這位人才叫鼎師,是太平公主找到的,進獻給武則天,說此人有「奇行」。武則天問你有啥本事啊?鼎師說:「能喝。」武則天立刻叫人用銀甕打了三斗酒抬上來,這位鼎師還真不含糊,「一舉而飲盡」。在座的都驚著了。問你還能幹啥?鼎師答:「還能吃醬。」馬上,用銀缸抬上一斗醬,鼎師拿勺子就吃,「須臾即竭」。也不怕齁著。這也算一種特異本領吧?要是在今天,估計能上達人秀。

到了宋朝,又出了位能吃能喝的,叫袁谷。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當地大小官員名士都仰慕老蘇的名聲,天天找他吃飯喝酒。老蘇酒量本身就不算大,苦於應付,就說,杭州是個酒肉地獄。這位袁谷,是蘇東坡的繼任。他的上任感言是:「聽說這是酒肉地獄啊?現在好了,我來了,地獄就該空了。」看來當官要當得爽,還真得肚量大。

能吃能喝,算不算一種特長?這得看特長有啥用。還別說,這特長在明朝還真派上用場了。明成祖的時候,有北虜使節(估計是蒙古人)來訪問,據說這位相當能喝。皇帝心想喝酒這事不能輸給他呀,就召集大伙,推薦能喝的人。有人推薦了一個武弁,據說是豪飲,明成祖心裡還不打底,說得再找一位。這時候狀元曾棨出場了,說這事我去。明成祖問:「卿酒量多少啊?」曾棨說:「說不清楚,反正把那北虜喝翻了算。」

於是,這頓驚天大酒就開始了。曾棨、武弁和使臣三個,整整喝了一天。到最後,使臣和武弁,一個「已酣」,一個「潦倒」,唯有曾棨還清清楚楚,給朝廷掙足了面子。明成祖大喜,誇獎道:「不說文字學識,單說酒量,你也算得上是狀元。」曾棨就多了個名號:「酒狀元。」

明朝除了「酒狀元」,還有一位「酒考官」。此人名叫陳鎬,成化年間督學山東。他爹知道他能喝,特意寫信給他,囑咐他少喝點。陳鎬看了信,從自己薪水裡拿錢,找人做了個大碗。這碗有多大呢?能盛兩斤酒。碗裡還寫上了八個大字:「父命戒酒,止飲三杯。」三杯就是六斤,這不是對他爹陽奉陰違嗎?

後來的文人馮夢龍對這位陳鎬不太感冒,還揭出了他另外一個八卦。那是他當山東提學的時候,有一次宿在濟陽公館裡。廚子把晚飯送房間,卻忘了拿筷子。從人說:「我去廚房要筷子。」陳鎬卻不同意:「太晚了,算了吧。」從人沒了轍,最後找了兩根柳條,削了削,給他當筷子使,沒想到也遭到陳鎬拒絕:「用柳條當筷子不合規範。凡事都講個『禮』字,你說,禮和吃飯,哪個重要?」結果,這頓晚飯愣是沒吃成。

對此,馮夢龍批評道:「這位難道不知道筷子最早就是柳條削成的嗎?迂儒一個,不懂禮是啥意思,就知道在下屬面前顯擺,標新立異還不是為了個名聲。你要真講規矩,幹嗎不聽你爹的話,把那三大杯酒給戒了呢?」瞧,還真是一針見血了。

人們常把特別能吃喝的人叫酒囊飯袋,典故是出在唐末,當時有個叫馬殷的,割據湖南,自稱楚王。可是他的王子們卻都不成器,淨顧著炫富了,大吃大喝,前呼後擁的,於是老百姓就給他們起了個「酒囊飯袋」的綽號。這個貶義詞給能吃能喝的主兒帶來不小壓力,好像吃得多本事就差一樣。

真的是這樣嗎?也不盡然。明末清初有個書畫家叫王鐸,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就特別能吃能喝。找他求畫,酒一定要備足,喝多少杯根本算計不過來,還得在大盆裡放上幾十個煮雞蛋,幾十個包子饅頭,一起端上來,王鐸是「食之立盡」。這就算是有文化的酒囊飯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