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對花酌美酒 >

對花酌美酒

古代的酒品種很豐富,元朝有本《酒小史》,就列舉了106種酒,琳琅滿目夠開博覽會的了。宋朝的文學家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過,唐朝人喜歡喝赤酒、甜酒、灰酒,但這些酒是什麼樣子,他也說不明白。他還提到了唐朝一些詩句來佐證,如: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又如: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又如:酒滴灰香似去年等等。不過宋朝也有宋朝的美酒,陸遊說,皇宮中的御酒,叫薔薇露,皇帝賜給大臣們的酒,叫流香酒。

明朝南京的士大夫們,風靡喝一種淡酒,名字叫易酒。這種酒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太不過癮了,真正好喝上幾口的人都喜歡喝明流,明流是釅酒,勁兒大。喝明流的,經常擠對喝易酒的,見面就問:「易酒有什麼好處啊?」那位就答:「有三大好處,喝的時候不醉,睡覺時不纏頭,明天早晨醒了不難受。」喝明流的接上茬兒了:「你要追求這個,幹嗎不喝兩盞湯?」

明朝有位文學家兼史學家王世貞,號鳳洲,他喜歡自己釀酒。這位先生有酒興,無酒量,所以釀出的酒特別寡淡,叫作「鳳洲酒」。可架不住王先生名望高,大家都以弄到一壇鳳洲酒為榮,這酒還成了送禮佳品。

後來,終於有人說了實話。這位叫秦湛若,有人送了他兩壇鳳洲酒,他打開蓋子嘗了一口,對送酒的人說:「拿錯了吧?這不是惠山泉嗎?」這句擠對淡酒的刻薄話被記載在《雪濤小說》中,想必當時的文人提起這個段子都樂不可支。

不過,自釀酒的確是古人酒文化的一大特點。但凡有點家底,又喜歡風雅的人,多在家中自釀美酒,作為宴請和饋贈的上好禮品。清初的官員王士禎,就在《分甘余話》中講,某年冬天,他得到了朋友送來的自釀美酒。隨著酒來的還有一首詩:「黃流初壓室氤氳,親貯陶瓶遠寄君。非向故人誇酒旨,醉鄉風味欲平分。」這首自釀酒詩讓王士禎大受感動,回復道:「白家烏帽重屏裡,初試紅泥小火爐。恰是陵州酒船到,不愁風雪壓屠蘇。」一唱一和,都是自釀酒勾出的雅致。

古人用自釀酒招待客人,喜歡誇張地說:「我要傾盡家資招待你。」陸遊說,這句話原本出自晉朝,就是傾盡家資釀酒,再拿酒招待人。後來韓愈說過「有賣直須傾家資」,黃庭堅說「欲傾家以繼酌」,都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直接給客人錢——也沒那麼喝的啊。

古人喝酒的另一個習慣,就是對著花喝酒,這樣才有感覺。花與酒,是密不可分的兩樣東西。在唐朝的長安,每到春天花開,遊人士女就要出遊,見了花立刻停下來,擺酒賞花。這個習慣一直持續著。到了宋朝,歐陽修貶官來到滁州,環滁皆山,他幹的頭件事就是讓手下的謝判官去山谷裡種花。謝判官問種什麼花合適,歐陽修寫道:「淺紅深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看,栽花還是為了喝酒方便。喝出狀態了,才能寫出《醉翁亭記》。

老被貶官的還有蘇東坡。元祐七年正月,被貶官的蘇軾來到穎州。有天晚上,月色明朗,堂前梅花盛開。他心愛的女朋友王朝雲說:「春天的月色比秋天的月色好呀,秋天的月色令人心中淒慘,春天的月色卻感覺和悅。有月有花,不如叫朋友們來喝酒吧。」蘇東坡高興極了,誇獎王朝云:「這是詩人才說得出的話,我還真不知道你會寫詩啊。」

那天,老蘇一掃胸中塊壘,酒澆透了,還從王姑娘的話裡得到靈感,寫道:「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轉迴廊,半落梅花婉娩香。清風薄霧,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共離人照斷腸。」

明朝禮部尚書於慎行退休後隱居家中,寫了部《谷山筆塵》,其中記載,他有個好朋友楊巍,喜歡到處搜羅石頭,家裡的石頭都堆成小山了。楊巍喜歡和石頭喝酒,每一種石頭,先澆一杯酒,再自飲一杯。這種喝法叫於慎行煞是羨慕,家裡沒石頭啊,就種了二十多種菊花,每個品種,澆一杯,自飲一杯。二十多杯喝下來,就醉了。

自釀加對花,古人的雅致恐怕現代人很少能享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