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怖·第29章 泰河鐵道橋 >

怖·第29章 泰河鐵道橋

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直角和筆直狹長的直線。

在人們靠步行或騎馬旅行的年代,所經過的道路或是沿著山地和丘陵蜿蜒曲折,或是順勢而下深入低谷,橫跨過架設在河道最窄處的小橋,再曲曲折折、緩緩爬上斜坡。道路就這樣與沿線的風景相互和諧統一。

然而,自從人們能夠架設鐵軌之後,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鋪設鐵軌,高低不平的地方被推平,隆起的土丘被竭力削低。為了鋪設盡可能平坦筆直的軌道,自然風景本身也逐漸呈現工業化的特點。現代人對於這些似乎已經司空見慣,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然而,對於那些最早經歷工業革命的人們來說,呈現在眼前的恐怕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當然,為了「鐵馬」(這是當時人們對火車的稱呼)能自由馳騁,就需要建造堅固的大橋。滿載著煤炭的重量級機車,牽引著數節運載大量乘客的客車,噴吐著黑煙,咆哮著奔馳前進,對於以往構造的橋樑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雖然橋樑技術專家勇敢地進行了各種挑戰與嘗試,但最初還是發生了多起橋樑崩塌的事件。有記錄顯示,在美國,1878年至1895年間,竟有502座橋樑崩塌(當時主要為木質橋樑)。而且,被冠以「鐵道王國」之稱的英國也不例外。

在英國,蘇格蘭的泰河鐵路橋倒塌慘案經常被當成設計過失的經典案例,被人們提及。

該橋是由英國鐵路公司(North British Railway)委託蘇格蘭著名鐵路設計師托馬斯·邦奇建造的,總共歷時七年時間,終於在1878年建成。泰河向北注入北海,連結海灣北岸的鄧迪和南岸的沃米特,橋樑全長3.2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鐵路橋。但是,這條鐵路軌道並不是貫通平坦的。為了能夠讓船舶通過,橋樑中部被陡然抬高,向上隆起,而事故發生後,人們開始大肆指責——橋樑隆起部位附近的橋墩強度明顯不夠。

儘管如此,當時英國商務部的檢查官員還是認定橋樑並沒有問題。泰河鐵路橋贏得了聲譽,維多利亞女王在通車不久後就乘坐火車,來了一次對大橋的實際體驗。當時火車時速3英里,中途偶爾停車,全程總共10多分鐘,短短的距離卻花費這麼長時間,只是為了讓女王能夠從緩緩前行的「鐵馬」上,欣賞北海的美麗風光。57歲的邦奇創造的豐功偉績受到了讚許,他本人被封為爵士,這恐怕也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

然而,命運女神有時會不懷好意,她會突然翻臉。就在大橋建成還不足兩年時,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興致之旅剛剛完成半年後,1879年12月28日,一個狂風大作的夜裡,強風呼嘯,皎潔的月光有些不同尋常地照著鐵路橋。

一輛從愛丁堡出發的客運列車(五節客車、一節機車,共75名乘客)將於下午7點多,抵達泰河橋南岸的沃米特。也許是察覺到了一絲不祥的預感,值班室的信號員久久地目送著緩慢駛向大橋的列車。

北部海面波濤洶湧。就在列車正好行駛在橋面中部那高高隆起的部位時,卻突遇狂風襲擊。信號員瞬時看到鐵軌遠處燃起了紅色的火焰,聽到了隆隆的聲響。他趕忙發送信號,然而卻沒有接通。於是他沿著河流向上流跑去,從高處側面望去,不禁驚呆了,那大橋的中部彷彿是被惡魔的鉤爪剜去一樣消失了!

事後證明,原來是橋體的12根鐵柱突然折斷,長達800米的大橋隨即坍塌,列車被無情吞沒,車上乘客全部墜入冰冷的河水,無一倖免。可能是被海水沖走了,很多遇難者下落不明。

大英帝國的威信被一掃而光。事後調查委員會給出的結論卻是:「這是一起無法避免的事故。」事故原因是:建造時對大風壓力影響評估不足、使用劣質鋼材、列車長期超速運行、機械零件脫落卻未及時補修,等等。

對該橋評審的商務部工作人員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責任全部推到設計者一個人身上,失意消沉的邦奇在10個月後,因病去世。

慘案是令人沉痛的。但以此為戒,新建設的鐵路橋堅固程度有了質的飛躍,總算是事故後得到的安慰吧。

架設在泰河灣的大橋

泰河鐵道橋 蘇格蘭(英國)

全長3264米

1887年重建

據說當時邦奇計算的橋體應對暴風風壓的單位面積受力是58.6kgf/m2[1],新建造的泰河大橋考慮到強風因素,設計成能夠抵抗273.4kgf/m2的堅固橋體。

[1] kgf/m2,每平方米千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