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怖·第25章 年輕歌德所渡之橋 >

怖·第25章 年輕歌德所渡之橋

德國有兩個叫法蘭克福的城市。正式名稱分別是美因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人口數約69萬,屬舊西德)和奧德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人口數約6萬,屬舊東德)。它們分別位於德國中部的美因河河畔和德國與波蘭交界的奧德河河畔。

順便提一下,德語裡面所有的名詞,包括抽像名詞在內全部都有「詞性」。男性、女性、中性這三種性,如果不知道名詞的詞性,就無法確定用什麼冠詞。

河流也有各自的性,美因河是男性名詞,奧德河是女性名詞。因此,一個的前置詞加冠詞組成「am」,另一個的前置詞加冠詞組成「an der」。實在很複雜。順便說下,德國人沒經過日本人的同意(雖說如此,可能參考了「板東太郎」的別名。)將利根川規定為男性名詞,所以如果把挑子市作為例子,就是挑子市「an der」。

閒話休提。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是大文豪歌德的故鄉,他在這裡度過了多愁善感的少年時代。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有關於架在美因河上的橋的描寫。根據這些描寫,可以看出他最喜歡在這裡散步的原因。「無論是橋的長度也好,莊重的感覺也好,美麗的外觀也好,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威嚴莊重的建築物。」「橋中央十字架上的金雞沐浴著陽光閃閃發亮時,總是讓我喜不自禁地發抖。」(菊森英夫譯,以下同。)

這只裝飾用的雞被塗成金色的時候,正是歌德迎來一歲生日的1750年。

此時這座橋早已是法蘭克福的一座舊橋了。最初建造於13世紀初期,之後好幾次被沖毀,歌德走過的是1342年重新建造的橋。它由紅砂岩石所造,有三個很高的橋塔(橋的入口和橋腳上所建造的塔和門),據說長度有265米。

歌德在書裡把它叫作「大橋」,但現在它被稱作古橋(A l te B ru c ke)。遺憾的是這座橋已經被重建了十多次,到如今,已經沒有能追憶歌德時代的印記了。

少年歌德在橋上看到的不只是金雞。「任誰看著前方的橋塔,都能看到頭蓋骨映入眼簾」——約150年前被示眾的四名政治犯的頭顱,只有一個變成骨頭留在了這裡(似乎其他的幾個都掉到了河裡)。

著名的「菲特米爾茨(Fettmilch)起義」其實是市民們在表達對都市貴族們的不滿。以雜貨店菲特米爾茨為中心團結起來的市民們,一方面要求對掌握封建權力不放手而且一直以來吮吸著甜汁的33名市參事議員辭職,另一方面襲擊了與這些議員們勾結在一起用公款作為高利貸貸款給市民的猶太人,並將他們驅逐出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流血事件。

結果非常悲慘。以菲特米爾茨為首的六名主謀者接受了激烈的拷問之後被公開處刑。四個人的頭顱被釘在橋塔上示眾。據說其他因為參加叛亂而被處以流刑和罰款的人有2100多人。當時法蘭克福的總人口數大約2萬人,也就是說一成以上的居民對壓制和不公平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歌德對菲特米爾茨等人表達了同情之心,他寫道:「他們的結局會被看作是為了今後改善市政而做出的犧牲。」

他們被處刑後的第二年,彷彿是要繼續菲特米爾茨們未完成的遺願似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年)爆發,德國全域成為戰場。經過這場宗教戰爭,德國毫無疑問成了歐洲的落後國家。法蘭克福成為激戰地區,夾著河流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終於趕走了敵軍之後,城市裡全是從農村來的難民,飢餓蔓延,黑熱病流行,屍野遍地。

在這期間橋沒有坍塌,因此留下了示眾的頭顱。它們被鳥啄著被雨打著,漸漸腐爛,最終成為慘白空洞的骷髏,繼續注視著眼前的慘狀。

橫架於美因河上的橋

古橋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

全長:237.4米 寬:19.5米

1965年重建 鋼製橋

如今的法蘭克福擁有世界頂級的機場,是國際金融大都市。在歌德時代就被評價為「威嚴莊重的建築物」的這座橋,如今被高樓大廈群所超越,變得十分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