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史·第20章 橋樑的要塞化 >

史·第20章 橋樑的要塞化

《古城的吊橋》一書中曾記載,中世紀的城堡就像烏龜的甲殼一樣以防禦為主,堅不可摧。

但實際上,阻止敵人入侵的設施從城堡的外側就開始修建了。建造者故意把通往城堡的道路修得很窄,讓敵人的騎兵不得不一匹一匹組成縱列通過。道路蜿蜒曲折,也盡可能地使他們朝著城堡的方向逆時針旋轉,從而使敵人暴露出右側的身體——通常護身的盾會拿在左手,這樣就有利於城內的人從高處向下瞄準射擊。另外,為了對抗近距離攻擊,人們還挖出一條護城河,並架上吊橋。

那麼,在河的附近,城堡是什麼樣?

原來是把吊橋作為防禦要塞了。

這樣的做法很有邏輯性!因為敢跨過位於城堡的延長線且戒備森嚴的護城河的敵人並不多。因為這樣做明顯會導致他們成為甕中之鱉而被一擊斃命。並且這樣要塞化的橋也能用來抵禦來自艦船的襲擊。萬一遇到緊急情況,也很容易找出從城堡逃往對岸的安全路徑。

下面以意大利的維羅納為例進行說明。阿迪傑河像蠕動的蛇一樣環繞著城市。在其U字型的底部,有14世紀中葉建造的古城——卡斯泰爾韋喬。正如前文所示,這是座古城(Vecchio Castle)。這種以適應實戰為建築前提,如同僱傭兵制一樣庸俗又充滿威懾力的中世紀城堡,現在作為市立博物館對外開放。在這裡人們可以觀賞到曾經居住在這裡的卡格藍迪二世的騎馬照和曼坦那的繪畫等。

護城河環繞城堡(現在護城河都乾涸了),正對面有殘存的吊橋,背面的斯卡裡傑裡橋橫跨於阿迪傑河上。護城河和橋都歸斯卡拉(Scala)家族所有,「斯卡裡傑裡」就是斯卡拉家族的意思。14世紀斯卡拉家族統治維羅納,並迎來了其鼎盛時期。

斯卡裡傑裡橋是高度要塞化的三重眼鏡橋,看起來與其說是橋,倒不如說是城堡的一部分橫跨在河上。根基部和拱門周圍由白色的石頭組成,其他部分與城堡一樣由紅磚建成。橋的底部也是用以白色基調為主的石頭堆砌起來的,兩側綿延不斷,有大概4米高的側壁,形成沒有頂部的隧道。如果要看河的話,必須爬上側壁,把腳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狙擊手從這裡瞄準射擊),再向下看。

這種橋,其景色被迷戀中世紀的人們認為極其富有魅力,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卻被德國納粹軍隊炸毀了。那麼現如今遺存的,是否可以說是複製品呢?也並不完全是這樣。應該說,重視歷史建築物在歐洲具有一貫性。戰後他們認真地搜集了沉入河底的無數四分五裂的石頭碎片,將其恢復成了和原來相差無幾的樣子,這著實令人非常震驚。

請看橋的箭眼部分。最上面的部分呈現出「四分之一圓」的組合狀(鬱金香前端的形狀)。這是「皇帝派」的標誌,表明了斯卡拉家族的立場。反對者「教皇派」則用凸型的標誌表示。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得從11世紀說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梵蒂岡的羅馬教皇關於聖職者繼任權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意大利亞[1]的城市國家各自分別加入到「皇帝派」(貴族,地主階級)和「教皇派」(大商人階層),鬥爭延續了很長的時期,演繹出各種悲喜劇。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

從來沒去過意大利亞的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以維羅納為舞台,巧妙地使用了兩者對立衝突的時代背景。維羅納地區起初是由皇帝派主導,後來轉變為教皇派主導,再又轉變為皇帝派主導,其立場的轉變非常頻繁。在這期間,羅密歐家族屬於皇帝派,而朱麗葉家族屬於教皇派。無論這兩個年輕人多麼相愛,也無法結合。因為在這兩個家族之間,何止是不投緣,還有互相殘殺的歷史背景。

據說現實中確實存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原型。即便果真如此,兩個人也從未一起眺望過斯卡裡傑裡橋。橋於半個世紀以前建造完成,即便到那個時候兩派之間的鬥爭依然存在,更不用說那之前了。

橫跨阿迪傑河的橋

斯卡裡傑裡橋 維羅納(意大利)

全長:120米

1951年重建 石頭、磚建造

卡斯泰爾韋喬北側有阿迪傑河和斯卡裡傑裡橋,另外三個方向都有護城河。雖然如今已經被填埋了,橫跨護城河的吊橋和城牆上的橫樑,以及容納橫樑的壁側凹處依然殘留著。

[1] 意大利亞:拉丁語系裡稱呼意大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