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驚·第9章 水面下的橋 >

驚·第9章 水面下的橋

我們再來看「橋」究竟為何物。

《新明解百科語詞典》中這樣解釋:「為了通行,架設於山川和湖泊、海峽、山谷、道路、鐵路等上方,將兩端連接起來的建築物。」而建築用語中的解釋則為:「為越過道路、鐵路、水面等障礙物,而在其上方架構的建築物的統稱。」

簡言之,一般認為所謂橋就是架設在某物「之上」的建築。

此外,在《新國語辭典》等典籍中,有這樣的描述:「橫跨河流、山谷、海峽等,為了通行的建築」。即便不出現「上方」字眼時,「架設」的意項中也解釋為「從一端橫跨到另一端」;同時在「跨越」的意項中也解釋為「越過其上方」。因此橋是在空中的,多被認為「被仰視的建築」。

為什麼要反覆說明這一點?因為近年來居然有人提出橋不必架設於上方,而可以架設於「下方」的奇特想法。

有人會問,要從下面通過的話,那不就是隧道了嗎?

不是,不是。隧道指的是「挖通地下」後形成一條通道的建築物。

因此,上方一定會有自然的或人為的覆蓋。但是這種不可思議的橋的上方,只有天空而已。

哈爾斯特倫是位於荷蘭西部的一座小鎮。這裡有為抵禦西班牙哈布斯堡帝國暴政而建造的稜堡遺址以及環繞四周的護城河。

這裡的護城河原本用於防禦敵船的襲擊,因此建得很淺。當年也可能架設過吊橋等,但是現在已經破落。2011年,一座新橋落成,這就是摩西橋。世界上獨一無二、架設在護城河河床上的橋。在日語中,它被譯為「沉沒之橋」或「水底之橋」。

從遠處望去,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這座橋的存在。橋面護欄差不多與水面持平,橋體寬度也是僅能容納兩個人擦肩而過的寬窄。從側面觀看成年人過橋,會有一種人在齊腰的護城河裡踩水,亦或是把水切割開來穿行其中的錯覺。如果是小孩子的話……恐怕要讓觀者大吃一驚了。因為那樣子像是只有一顆腦袋在水面嗖嗖地滑過。

沿著河堤上鑿開的階梯走下去,筆直地通過在護城河底建造的橋,就能到對面通往要塞的河堤了,這就是摩西橋。

也就是說它和大陸橋呈上下完全相反的形態。因為護城河的水是不流動的,所以這便成為可能。如果是河川裡流動的水,這種結構就不可能成立了。

這裡也是有一定儲水量的護城河,當下雨時水位也會上漲,橋時常有被水淹沒的危險。但是說到底,因為有非常強大的排水設施,所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太厲害了!)當然也會有人擔心它是木橋,會不會因為長期浸泡在水中而很快被腐蝕掉?實際上它不僅不怕被水浸泡,還被開發出了防止細菌繁殖的獨特的處理方法,所以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儘管如此,比起這座奇妙而複雜的橋,通常如果凌空架設一座橋的話,技術更簡單,費用也更少,不是嗎?雖說不宜影響周圍的景觀,即便如此人們也應該想別的辦法吧。

在這種要塞地區復原項目中,建橋採用這種奇怪的設計的最大理由,想必是「因為它有趣」吧。

不僅看著很有趣,人們從上面走過去也能感受到它的奇妙。「水會不會灌進來?」在開心的同時會有這種小小的恐慌感。怎麼會有這樣的橋?這正是它存在的特別之處。荷蘭地勢很低,國土面積的1/4都在海拔0米以下。這個國家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都在和水做抗爭,而摩西橋可以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具有突破性的創意吧。

充滿智慧的人類,同時也有愛玩的天性。這一論點也是荷蘭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提出的。根據他的學說,人類活動的本質正是遊戲,遊戲也是文化創造的根源所在,一切確實如此。

顛覆了傳統的「橋應該架設在水面之上」的思維定式,創造出誰都沒見過的橋,這個思維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愉快的遊戲精神。而認真地來評價這一切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不是嗎?

設計了摩西橋的建築事務所RO&AD也得到荷蘭建築家們的推崇,獲得了建築大獎。

架設在要塞稜堡護城河上的橋

摩西橋 哈爾斯特倫(荷蘭)

2011年建成 木質

荷蘭地勢較低,是海拔為0米以下的國度,靠沿海堤防來自我保護(就像這座摩西橋)。幾個世紀以來,荷蘭的灌溉技術以及運河、橋樑建設技術非常優秀,其成果至今仍然能在南美洲曾經作為荷蘭殖民地的某些地區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