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橋的故事 > 奇·第4章 宛如埃捨爾世界一般 >

奇·第4章 宛如埃捨爾世界一般

這是多麼超現實的景象啊!在富饒的田園地帶,兩條河流一上一下,呈直角立體交叉。究竟是現實的景象,還是「視錯覺」畫家埃捨爾的作品經過數碼化之後的景象?或者是科幻片裡的一個鏡頭?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實際上,穿行在上方的,不是河,而是橋。

橋?

但是,這橋上注滿了水,大型船隻也能通行。橋即是河,河即是橋……日本人似乎對此還難以理解。這就是橫跨河流的「河之橋」。好想走走這不可思議的水道橋啊。大概誰都會這麼想吧。

這裡是德國古都馬格德堡的近郊。在下面流過的真正的河流是易北河,架於河上方的是馬格德堡水路橋。因為橋的兩側是人行道,邊走邊望向兩側,既可以看見即將從旁邊駛過的船,也可以看見漸漸遠去的船。

易北河源於波蘭和捷克的國境,從德國東部往北流,在漢堡注入北海。馬格德堡從很早以前就是水上交通要塞,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運河建設十分發達。由此人們構想出了連接運河與運河的水路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格德堡橋建成以前,進入到米特蘭德運河的船隻必須先進入易北河後下行,然後轉彎進入易北哈維爾運河,再繼續前行。不僅如此,要是進入乾旱季節,易北河水位下降,就常常有大型船隻無法通過的情況。因此需要縮短航行距離,同時確保運輸順利進行。

於是在1919年,德國人率先實施了橫跨易北河,連接米特蘭德運河與西部的易北哈維爾運河的「河之橋」的建設計劃。

大家認為憑借德國人傑出的技術力量,無需耗時太久,大橋應該就能竣工。但是,不久便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德國又遭遇了國土分裂的悲劇。馬格德堡被歸入民主德國,由於經濟形勢嚴峻,水路橋建設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下來。

之後經過80年的光陰變遷,德國重新統一後,大型造橋計劃再次被提上日程。為了首都柏林和魯爾工業地帶的物資運輸,橋是必不可少的!此次的大橋建設速度很快。1997年開始動工,歷時6年,於2003年竣工。

這確實是技術強國德國的傑出作品。可供船隻航行的水路橋部分長達228米,為世界最長。如果包含陸地部分,長達918米。水路橋看起來宛如自然河流。橋很寬,易北河最頂上的部分寬達106米(順便提一下,東京的日本橋的寬度僅有27米)。

當時,建造該橋時最大的難題是兩條運河的高低差距太大,相差18米之多。後來,這一難題通過設置升降機得以解決。從上空俯瞰很難看明白其中奧秘——在水路橋前面的閘門處,船隻可以像乘坐電梯一樣下降。

也有人提議將這條包含水路橋的新運河一直延伸至萊茵河。但是,目前由於環境保護等問題,贊成和反對的聲音各持己見。

從中世紀開始,歐洲就很盛行運河和水路橋的建設,高架的水路橋很常見。儘管如此,馬格德堡水路橋的規模還是具有絕對優勢的。水路橋不僅因為交通流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作為觀光景點也吸引了眾多遊客。

在日本,原本水路橋就極少。由於人們對「船從橋下通過」的認知根深蒂固,所以橋上流水的「河之橋」,這個想法本身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是,如果建橋是為了從此岸過渡到彼岸,那麼通過橋的就並不只局限於人。就如有汽車和鐵道專用的橋一樣,有運船的橋也沒什麼不可思議的。

如果是這樣,連那首悲切的戀愛之詩——「米拉波橋下塞納水長流,戀情長逝一去不可留」——也要反過來了。易北河「上」船離去,戀情逝去不復返……這樣的新詩,不讓人覺得奇怪嗎?

橫跨易北河的橋

馬格德堡水路橋 馬格德堡(德國)

全長918米 寬106米

2003年建成 水泥鋼筋橋

當然,這座悠長的水上橋一直延伸到了河流上方的地面上。從底下望向陸上橋的周圍,支撐的部分宛如多條彼此相連的龍骨船,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