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東京夢華錄 > 卷之九 >

卷之九

十月一日

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今五日),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1及西京2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3也。

〔註釋〕

1道者院:見本書卷之六「收燈都人出城探春」注6。2西京:即洛陽。北宋皇陵在洛陽東,今鞏義市附近。3暖爐會:北宋習俗,十月初一日開始生火取暖,這天要舉行一個儀式,稱為暖爐會。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云:「舊俗十月朔開爐向火,乃沃酒及炙臠肉於爐中,圍坐飲啖,謂之暖爐。」

〔譯文〕

十月初一日,朝中宰相及其以下的官員要接受皇上賞賜的錦襖,初三日(今初五日),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人家都要出城祭墳。宮中派出車馬到道者院和洛陽東邊的皇家陵寢祭拜陣亡將士。皇家宗室的車馬,也同寒食節一樣前往諸陵寢祭拜。有關部門開始發放冬季取暖的爐炭。民間大都要在這天置酒舉辦暖爐會。

天寧節

初十日天寧節1。前一月,教坊集諸妓閱樂。初八日,樞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十日,尚書省宰執率宣教郎以上,並詣相國寺,罷散祝聖齋筵,次赴尚書省都廳賜宴。

〔註釋〕

1天寧節:北宋各位皇帝的生日都規定為節日,宋徽宗生日這天為天寧節。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一云:「本朝太祖二月十六日生為長春節;太宗十月七日生為乾明節,後改為壽寧節;真宗十二月二日生為承天節;仁宗四月十四日生為乾元節;英宗正月三日生為壽聖節;神宗四月十日生為同天節;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為興龍節;徽宗十月十日生為天寧節;欽宗四月十三日生為乾龍節。」

〔譯文〕

十月初十日為天寧節。節前的一個月,教坊司召集很多的藝伎進行演奏排練。初八日,樞密院率領修武郎及以上級別的官員,初十日,尚書省由宰相率領宣教郎以上的官員,都前往相國寺,待祝賀皇上天寧節的拜佛敬神齋筵結束後,官員都趕赴尚書省都堂的大廳中參加聖上的賜宴。

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

十二日,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大起居(搢笏舞蹈)1。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並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於殿上。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使人,坐兩廊。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後。皆以紅面青2黑漆矮偏釘3。每分4列環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堞5,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枚。教坊色長二人,在殿上欄干邊,皆諢裹寬紫袍,金帶義襴6,看盞斟御酒。看盞者舉其袖,唱引曰「綏御酒」7,聲絕,拂雙袖於欄干而止。宰臣酒則曰「綏酒」,如前。教坊樂部列於山樓下綵棚中,皆裹長腳帕頭,隨逐部服紫、緋、綠三色寬衫,黃義襴,鍍金凹面腰帶,前列拍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畫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兩座,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墨漆鏤花金裝畫,下有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畫花地金龍,擊鼓人背結寬袖,別套黃窄袖,垂結帶,金裹鼓棒,兩手高舉互擊,宛若流星。後有羯豉8兩座,如尋常番鼓子,置之小桌子上,兩手皆執杖擊之,杖鼓9應焉。次列鐵石方響十,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次列簫、笙、塤、篪、觱篥、龍笛之類,兩旁對列杖鼓二百面,皆長腳帕頭、紫繡抹額、背繫紫寬衫、黃窄袖、結帶黃義襴。諸雜劇色皆諢裹,各服本色紫、緋、綠寬衫,義襴鍍金帶。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棚。每遇舞者入場,則排立者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齊群舞,謂之「挼曲子」。

第一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眾樂齊舉,獨聞歌者之聲。宰臣酒,樂部起傾杯。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慶。其餘樂人舞者,諢裹寬衫,唯中慶有官,故展裹。舞曲破前一遍。舞者入場,至歇拍,續一人入場,對舞數拍。前舞者退,獨後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第二盞,御酒,歌板色,唱如前。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盞,左右軍百戲入場,一時呈拽。所謂左右軍,乃京師坊市兩廂也,非諸軍之軍。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觔斗、擎戴之類,即不用獅豹大旗神鬼也。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鐫柱窠,百戲入場,旋立其戲竿。凡御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

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譚子,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曲舞。下酒,榼炙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御酒,獨彈琵琶。宰臣酒,獨打方響。凡獨奏樂,並樂人謝恩訖,上殿奏之。百官酒,樂部起三台舞,如前畢。參軍色執竹竿子作語,勾小兒隊舞。小兒各選年十二三者二百餘人,列四行,每行隊頭一名,四人簇擁,並小隱士帽,著緋、綠、紫、青生色花衫,上領四契,義襴束帶,各執花枝排定。先有四人裹卷腳帕頭、紫衫者,擎一彩殿子,內金貼字牌,擂鼓而進,謂之「隊名牌」,上有一聯,謂如「九韶翔綵鳳,八佾舞青鸞」之句。樂部舉樂,小兒舞步進前,直叩殿陛。參軍色作語問,小兒班首近前,進口號,雜劇人皆打和畢,樂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又唱《破子》畢,小兒班首入,進致語,勾雜劇入場,一場兩段。是時教坊雜劇色,鱉膨、劉喬、侯伯朝、孟景初、王顏喜而下,皆使副也。內殿雜戲,為有使人預宴,不敢深作諧謔,惟用郡隊裝有似像,市語謂之「拽串」。雜戲畢,參軍色作語,放小兒隊。又群舞《應天長》曲子出場。下酒,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駕興歇座,百官退出殿門幕次。須臾追班,起居再坐。

第六盞,御酒,笙起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球頭蘇述,長腳帕頭,紅錦襖,余皆卷腳帕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肷過球門。右軍承得球復團轉,眾小築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肷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碗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仍加抹搶。下酒,假黿魚、密浮酥捺花。

第七盞,御酒,慢曲子。宰臣酒,皆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訖,參軍色作語,勾女童隊入場。女童皆選兩軍妙齡容艷過人者四百餘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鴉霞之服,或捲曲花腳帕頭,四契紅黃生色銷金錦繡之衣,結束不常,莫不一時新妝,曲盡其妙。杖子頭四人,皆裹曲腳向後指天帕頭,簪花,紅黃寬袖衫,義襴,執銀裹頭杖子。皆都城角者,當時乃陳奴哥、俎姐哥、李伴奴、雙奴,余不足數。亦每名四人簇擁,多作仙童丫髻仙裳,執花,舞步進前成列。或舞《採蓮》,則殿前皆列蓮花。檻曲亦進隊名。參軍色作語問隊,杖子頭者進口號,且舞且唱。樂部斷送《彩蓮》訖,曲終復群舞。唱中腔畢,女童進致語,勾雜戲入場,亦一場兩段訖,參軍色作語,放女童隊,又群唱曲子,舞步出場。比之小兒,節次增多矣。下酒,排炊羊、胡餅、炙金腸。

第八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合曲破舞旋。下酒,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

第九盞,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曲如前。左右軍相樸。下酒,水飯、簇飣下飯。駕興。

御筵酒盞,皆屈卮,如菜碗樣,而有手把子。殿上純金,廊下純銀。食器,金銀錂漆碗碟也。宴退,臣僚皆簪花歸私第,呵引從人皆簪花並破官錢。諸女童隊出右掖門,少年豪俊爭以寶具供送,飲食酒果迎接,各乘駿騎而歸。或花冠,或作男子結束,自御街馳驟,競逞華麗,觀者如堵。省宴亦如此。

〔註釋〕

1大起居:朝臣上朝時在大殿向皇帝進行跪拜朝賀的正規儀式,中有多次起興,故稱為大起居。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一記云:「紫震殿上壽,三十三拜,三舞蹈。初面西立,門進班齊牌,上升座鳴鞭,侍衛起居。……凡正旦朝賀一十九拜,三舞蹈。初面西立,上升座,門起居。」這裡所記述的禮儀複雜而繁瑣。本節所記是為徽宗皇帝上壽的大禮,當是「三十三拜,三舞蹈」,是大起居的最隆重的禮儀。2:即「墩」字。草編或木製的坐具,今俗稱草墩子、木墩子等。這裡所記述的是眾官的座位木墩子,上面蒙著紅色的布面。3偏釘:詞義費解,疑有誤字。若從字面意思猜測,當是指眾官所坐的木墩子是用黑漆漆過的,側面釘有蓋釘。4每分:即每份。古文中「分」與「份」通。5一堞:即一碟。「堞」是「碟」的通假字。6義襴:本節內有「義襴」多處,見卷之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一節注。7綏御酒:「綏」字原作「」字,或作「啐」字。啐酒,即是在舉行祭典已畢時飲福酒。《禮記·鄉飲酒義》云:「啐酒,成禮也。」前人疏云:「啐,謂飲主人酒而入口,成主人之禮。」這裡「綏御酒」,即是在為皇上慶壽的大禮進行完畢之後,開始飲用皇上所賜的御酒。唐李匡義《資暇集》卷下云:「三台,今之酒。」即是「啐」字,宋代又演變為「綏」字,是因讀音相近而訛。8羯鼓:古代羯族的一種打擊樂器,即是羊皮鼓。唐代諸樂中龜茲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都用羯鼓。高承《事物紀原》卷二引《羯鼓錄》云:「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9杖鼓:古代樂器名。以木為框,細腰,以皮蒙之,用五彩繡帶裝飾,左擊以杖,右拍以手。唐代已使用杖鼓,見《新唐書·禮樂志》。宋代的杖鼓與唐代有所不同。沈括《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云:「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十方響:古代的敲擊樂器,磬類,始於南朝梁時。以十六枚鐵片組成,其制上圖下方,大小相同,厚薄不一,分兩排,懸於一架。以小銅錘擊之,其聲清濁不等,為隋唐時燕樂中常用之樂器。唐杜牧《樊川集》外集有《方響》詩。清末俞樾《茶香室四鈔》卷二十三「醴陵出方響」一則有較詳考辨。歌板色:歌手角色名,即是按照板眼的節奏唱歌的角色。中腔:中度音高的歌者,相當於當代所說的「男中音」。三台舞旋:即按照三台舞曲的旋律起舞。三台舞曲的來歷諸說不一。高承《事物紀原》卷二云:「三台,三十拍曲名也。劉公《嘉話錄》曰:三台送酒,蓋因北齊文宣毀銅雀台,別築二個台,宮人拍手呼上台,因以送酒。李氏《資暇》曰:昔鄴中有三台,石季龍游宴之所,樂工造此曲促飲也。又一說,蔡邕自御史累遷尚書,三日之間歷三台,樂府以邕曉音律,制此曲以悅之。未知孰是。」破:「破」、「」與下文的「歇拍」都是古代宮廷大曲的術語,即大曲演奏過程中的各個步驟。宋玉灼《碧雞漫志》卷三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虛摧、實摧、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呈拽:即安排。見卷之六「元宵」一節注6。柱窠:石墩子上鑿出的隼眼,以便豎立柱子時把柱子下頭嵌在裡邊,稱為柱窠。譚子:「譚」字應是「諢」字之誤。吳自牧《夢粱錄》卷三「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一節云:「教樂所伶人,以龍笛腰鼓發諢子。」可參照。致語口號:致語,見卷之七「駕幸臨水殿現爭標錫宴」注4。口號,宋代宮廷舉行盛典宴會時,樂人念誦的頌詩,簡明而短,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宋史·樂志》十七「教坊」有記述。周密《武林舊事》卷一「聖節」亦記有樂人進念致語口號的詳細情節。上領四契:指兒童們穿的演出服裝的特徵。上領,是指布衫有另外縫上的衣領。契,中華書局出版的鄧之誠注本謂即是「褉」,又作「衩」,四契為四開衩之衣。這樣的解釋似有不妥。實際上「契」在這裡取契合之義,即是衣服開襟處的連接扣或繫帶,四契即是四扣或四繫帶。殿子:即墊子。「殿」是「墊」的通假字。築球:古代的一種擊球遊戲,兼有競技與表演的性質,又是一項體育或娛樂活動。進行的方式是用杖擊或用腳踢球,這和當代的曲棍球、足球及手球比賽略有相似之處。築球初見興起於唐代,唐無名氏《盧氏雜說》記云:「僖宗在藩邸,好築球,有煉腿之語。」(見曾慥《類說》卷四十九)據此文可知,唐末時的築球是用腳踢。南唐尉遲偓《是朝故事》云:「(段)安節少年,因冷節與儕類數人築氣球,落於此宅中。」據此文知,五代時的築球用的是氣球。北宋時的築球又有新變化。《宋史·禮志七四》云:「打球本軍中戲,太宗令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鞠大明殿,有司除地豎木,東西為球門,高丈餘,首刻金龍,下施石蓮華座,加以采繢。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門。衛士二人持小紅旗唱籌。……帝乘馬出,教坊大合《涼州曲》。……又有步擊者,乘驢騾擊者,時令供奉者朋戲以為樂雲。」又《宋史·儀衛六》記云:「球杖金塗銀裹,以供奉官騎執之,分左右前導。」據此文可知,北宋時築球建立了完整的比賽規則,場上有球門,有裁判,宋太宗也曾親自下場築球,築球可以步行奔跑著進行,也可以是騎著馬或騎著驢、騾進行,並使用球杖。本書卷之六「元宵」一節中說「蘇十、孟宣,築球」,蘇十即是本節的蘇述。球門:築球場上東、西各設一門,有人守衛,對方擊球入門為一勝,一勝則得一籌。兩方爭擊,先得三籌者為勝家。陳元靚《事林廣記》戊集二記有球門,並繪有圖形。斷送:古代口語中有「打發」、「使派」的意思,如《永樂大典》中保存的《張協狀元》戲文中說:「我去討米和酒並豆腐,斷送你去。」這裡是指築球時首先由哨笛和杖鼓發令宣佈開始。大肷(qiǎn):築球場上術語,具體含義未詳,當是一種擊球的技巧。抹搶:詞義未詳,或是失敗一方的球員在頭上或身上所加的標記。兩軍:即前面「第三盞」一段中「所謂左右軍,乃京師坊市兩廂也」之意,亦非禁軍之軍。省宴:即朝廷中書省、門下省、內侍省舉行的宴會。三省的機構見本書卷之一「大內」一節。

〔譯文〕

十月十二日,宰相、親王、宗室、百官入朝為皇上祝壽,舉行盛大的朝賀典禮(朝臣手持笏板,按禮節朝拜皇上)。音樂尚未奏響,集英殿的綵樓上教坊司的樂人就開始模仿百鳥的鳴叫,宮廷內外一片肅靜,只聽見半空中傳來和鳴的鳥聲,猶如鸞鳳飛來聚會似的。百官以下向皇上謝恩落座已畢,宰相、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以上的官員,以及遼國、高麗、西夏三國的副使坐在大殿上;朝廷六部及各寺、司的百官,各國使臣的隨行使節,坐在大殿兩側的廊下;軍官以下的官員排列在綵樓後面,都坐著用紅錦布面蓋著的側面帶有銅釘的木墩子。每桌分別排列一份由環餅、油餅、棗塔等陳設的看盤,其次是各色的水果。只有遼國副使前面又多加一份豬羊雞鵝兔帶骨熟肉,都用小繩繫著。每桌上又有生蔥、韭、蒜、醋各一碟,還有三五人共用的麵湯一桶,桶邊立著數把勺子。有教坊色長兩名,站在大殿前的欄杆旁邊,裹著頭巾,身著寬大的紫袍,腰繫金帶義襴,負責察看盞斟御酒。看盞,就是舉起長袖,高聲唱令道「綏御酒」,令聲剛落,就甩動雙袖拂在欄杆邊上停下。給宰臣斟酒時,就唱令道「綏酒」,袖子的舞動和前次一樣。教坊司的樂部列於山樓下的綵棚裡,樂手們都頭裹長腳子帕頭,身著紫、紅、綠三色的寬衫,腰間束著黃義襴以及鍍金凹面的腰帶,在面前排列著拍板,十串為一行。下一排是清一色的畫面琵琶,總共五十把。再下一排是箜篌兩台,箜篌高三尺左右,形狀像半邊木梳,黑漆鏤花描金彩繪,下面有台座,每台箜篌二十五根弦,一人跪地用雙手交互彈撥。再下一排是兩面高架大鼓,鼓身彩繪花底金龍,擊鼓人背上反繫著兩個寬大的袖子,胳膊上另外套著黃色的窄袖,手裡拿著鑲裹著金箔的鼓棰子,棰子上還垂著兩根絲穗,擊鼓人兩手高舉著互擊鼓面,動作如流星一樣快。後面又有羯鼓兩座,如同普通的番鼓,放在一張小桌子上,擊鼓者兩手皆拿著鼓棰子擊鼓,杖鼓與羯鼓的節奏相呼應。再後一排是金屬的和石製的方響,懸掛在鑲金彩繪的架子上,兩邊垂掛著流蘇。再後排羅列有簫、笙、塤、篪、觱篥、龍笛等樂器。兩旁兩兩相對地羅列著杖鼓二百面,擊鼓者都頭戴長腳子帕頭、紫繡抹額,身著背上繫帶的紫色寬衫,兩臂為黃色的窄袖,腰間繫著黃義襴。演雜劇的藝人,身著各自角色的紫、紅、綠三種顏色的寬衫,腰繫義襴,鍍金腰帶,從殿外邊的台階處兩兩相對站立,一直排到樂棚那邊。每逢歌舞藝人入場,這些排列之人就兩手叉腰,聳動著左右肩膀,舞動雙腳以應和音樂的節拍,一同整齊地舞起來,這叫做「挼曲子」(「挼」音同「仍」,與「回」反切)。

斟第一輪御酒時,歌板色一名出場,唱中音歌曲一遍之後,先用笙和簫、笛子各一種相伴和,又唱一遍,各種樂器一齊奏響,但卻只能聽到歌唱者的歌聲。斟宰臣酒時,樂部音樂再起。斟百官酒時,《三台》舞開始起舞,舞者一般是由雷中慶承擔。其他的伴舞者都身穿寬大長衫,唯獨中慶一人因有官職而身著官服。舞曲演奏到「入破」、「正」之前的「排遍」時,舞者入場,演奏到「歇拍」時,又有一名舞者入場,兩人對舞幾拍後,前面的舞者退場,只由後上場的那位舞者跳到曲終,這叫做「舞末」。

第二盞御酒,歌板色演唱和前次一樣。宰臣飲酒時,樂隊演奏的是節奏舒緩的慢曲子。百官飲酒時,《三台》舞起舞和前次一樣。

第三盞御酒,表演百戲的左右軍藝人入場,馬上安排演出。所謂左右軍,指的是京城裡大街的兩側,並不是指禁軍中的軍士。百戲表演有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跟斗、擎戴之類,而不演出裝扮獅子、豹子和舉大旗的神仙鬼怪等節目。表演百戲的藝人裡男女均有,他們全都頭裹紅色圍巾、身穿花色服飾。大殿前原本就有石座柱子基孔,百戲藝人一進場,就能很快地在那些基孔上豎立起供表演的高竿。大凡御宴進行到第三盞酒時,才有下酒的菜餚果品,如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等。

第四盞御酒,一如上一輪的儀式。舞蹈表演結束之後,藝人開始表演滑稽娛樂節目。參軍色手拿竹竿拂子,上場念誦頌詞、頌詩。各雜劇角色等在旁應和,再念一段頌詞,隨著音樂起奏起舞。此時的下酒菜是榼炙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

第五盞御酒,音樂是琵琶獨奏。宰臣飲酒時,只擊打方響。凡是獨奏樂,演奏的藝人要先行謝恩禮,禮畢方可上殿演奏。百官飲酒時,樂部奏樂並表演三台舞,儀式同前。演完之後,參軍色手持竹竿子上場念頌詞,並招引兒童隊舞。這些兒童都是挑選出來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共有二百多人,排列為四行,每行指定領隊一名,由四個兒童簇擁著,都戴小隱士帽,身穿紅、綠、紫、青四種顏色的花布衫,上領四扣,腰間圍著義襴束帶,各自手執花枝排列整齊。先有四個頭裹卷腳帕頭、身穿紫衫的兒童,舉著一塊彩色的墊子,上面是貼著金字的牌子,隨著擂鼓的節奏向前行進,這叫做「隊名牌」,牌子上有一副對聯,寫的是「九韶翔綵鳳,八佾舞青鸞」之類的句子。樂部奏樂聲起,孩子們一邊跳著舞步一邊向前行進,直到皇上座位的台階下面。參軍色致詞並發問,兒童表演隊的首領便向前朗誦祝頌詞。雜劇藝人在旁邊配合著呼叫,製造氣氛,完了之後音樂再起,孩子們一起跳舞併合唱,且歌且舞。又唱一段《破子》之後,兒童表演隊的總隊長再上前致頌詞,並引導雜劇藝人進場,一場表演兩段。教坊司裡表演雜劇的著名藝人有鱉膨、劉喬、侯伯朝、孟景初、王顏喜等人,他們都是使副級別的身份。藝人們因在皇上面前表演雜戲,且宴會上又有外國使臣,所以都不敢表演得太過滑稽,只是集體表演得中規中矩,普通百姓們叫這為「拽串」。雜劇表演結束之後,參軍色再上前致詞,讓兒童表演隊退場。之後群舞《應天長》進場。這一輪的下酒菜有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皇上起身離座稍作休息,百官們則要退到殿門外,在帷幕中休息。不一會兒,百官按次位拜見皇上之後重新入座。

第六盞御酒,笙吹奏起慢曲子。宰臣飲酒時,也是慢曲子。百官飲酒時,三台舞起舞。左右軍進行築球比賽,大殿前很快豎立起球門架子,高大約三丈左右,雜色綵帶結絡裝飾,留出寬約一尺左右的球門。左軍球隊長蘇述,頭戴長腳子帕頭,身穿紅色錦襖,其餘的球員都是頭戴卷腳帕頭,也穿紅錦襖,每隊十多人。右軍球隊長孟宣及球員十多人,都穿青色錦衣。樂部吹響哨笛,杖鼓擂動,兩隊入場比賽開始。左軍先把球傳給眾球員,小擊數次之後,有兩人在離隊長不遠的地方擊球幾次,一旦看準就把球傳給隊長,隊長把球打過球門。右軍得球後重新發球,球員小擊幾次之後,在離本隊長不遠的地方也和剛才那次一樣把球傳給隊長,隊長同樣也像左隊那樣將球打進。兩隊中若有得機會再次擊球過門者為勝。獲勝的一方被賜給銀碗和錦彩,隊員用賜給的錦彩一同披在身上拜舞謝恩。未獲勝的一方,隊長要承受鞭打以示懲罰,還要用色粉塗面。這一輪的下酒菜是假黿魚、蜜浮酥捺花。

第七盞御酒時,音樂演奏慢曲子,宰臣飲酒時,也是慢曲子。百官飲酒時,三台舞起舞。舞蹈表演結束之後,參軍色致詞,指揮女童舞隊入場。舞隊的小女孩共有四百多人,且都是精挑細選的相貌出眾的小女孩。有的頭戴花冠,有的梳著仙人髻,身穿黑紅兩色服裝;有的頭戴捲曲花腳子帕頭,身穿四道扣的紅黃雜色銷金錦繡服裝。雖然裝扮不統一,但每一個都是新潮裝束,婀娜多姿,各盡其妙。「杖子頭」有四人,都是頭裹曲腳子向後指天的帕頭,頭上簪花,身穿紅黃兩色寬袖布衫,腰圍義襴,手裡拿著銀裹頭的木杖。其中有很多都是當時京城裡的著名藝人,如陳奴哥、俎姐哥、李伴奴、雙奴等,其餘的就不一一提起了。這些名角也是每名由四個女童簇擁著,女孩們大都打扮成仙童模樣,頭梳丫髻,身穿仙裝,手執花朵,跳著舞步列隊向前行進。如舞《採蓮》舞,這時大殿前面都排列著蓮花。前排和第五輪酒的男童表演一樣也顯示隊名牌。參軍色致詞之後向持牌女童發問,四個「杖子頭」角色就走上前唱念祝頌詞,而且是邊舞邊唱。演畢之後,又群舞,唱一段女中音的歌曲。之後,一名女童上前致詞,引導表演雜戲的藝人入場,同樣也是一場表演兩段。表演結束之後是參軍色致詞。又合唱一支曲子,女童舞隊跳著舞步退場。同剛才第五輪酒的男童表演相比,女童表演的內容增加了許多。這一輪的下酒菜是排炊羊、胡餅、炙金腸。

第八盞御酒,歌板色一名上場唱《踏歌》。宰臣飲酒時,音樂是慢曲子。百官飲酒時,三台舞起舞,合著「曲破」的節拍。這一輪下酒的菜餚是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

第九盞御酒,音樂是慢曲子。宰臣飲酒時,音樂也是慢曲子。百官飲酒時,三台舞起舞。伴奏的樂曲同前。這時有禁軍的武士進行相撲表演。這一輪的下酒菜是水飯、簇飣下飯。此後,皇上起身離座。

御宴上使用的酒杯,都是像菜碗那樣的形狀,而且有手把。大殿上所用的都是純金酒杯,廊下用的是純銀酒杯。吃飯的餐具,都是金銀錂而且上漆的碗碟。宴席結束之後,群臣百官都頭戴著簪花回到私宅,隨從們也都頭戴簪花並且由官方給他們一定的報酬。女子舞隊從右掖門走出皇宮,京城裡那些紈褲子弟,爭相將心愛的寶物送給她們,還準備有食品、飲料、美酒、水果等來迎接她們。女孩子們各自騎著駿馬回歸住處,有的戴著花冠,有的扮作男裝,從御街上奔馳而過,競相展示她們的華麗,在街邊觀看的人像堵牆一般。省試發榜後皇上賜宴也是同樣的熱鬧和氣派。

立冬

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於是車載馬駝,充塞道路。時物,姜豉、子、紅絲、末髒、鵝梨、榅桲、蛤蜊、螃蟹。

〔譯文〕

此月立冬。立冬的前五天,西御園運進來冬季吃的菜。京城地區較為寒冷,冬天沒有新鮮的蔬菜,因此上到宮廷,下到民間百姓,這時都要貯藏一些蔬菜,以作一冬天的食用。於是運送蔬菜的車載馬馱,如此之多都擠滿了道路。這些時令食物有姜豉、子、紅絲、末髒、鵝梨、榅桲、蛤蜊、螃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