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東京夢華錄 > 卷之八 >

卷之八

四月八日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1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迤邐時光晝永,氣序清和。榴花院落,時聞求友之鶯;細柳亭軒,乍見引雛之燕。在京七十二戶諸正店,初賣煮酒,市井一新。唯州南清風樓最宜夏飲,初嘗青杏,乍薦櫻桃,時得佳賓,觥酬2交作。是月茄瓠初出上市,東華門爭先供進,一對可直3三五十千者。時果則御桃、李子、金杏、林檎4之類。

〔註釋〕

1浴佛:佛教徒於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誕辰日舉行浴禮,用水灌佛像,稱為浴佛,也稱灌佛。這種活動在漢代已有,《後漢書·陶謙傳》云:「(笮融)大起浮屠寺……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於路。」唐代時浴佛活動更為流行。韓鄂《歲華紀麗》卷二「四月八日·浴釋迦」一節的注文中引錄《荊楚歲時記》云:「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各設會,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征也。」北宋時浴佛亦流行。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云:「(四月)八日,諸經說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為多。《宿願果報經》云:『我佛世尊生是此日,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南方多用此日,北人專用臘八」2酬:原本作「酬」,即「酬」的俗字。3直:同「值」。4林檎:即沙果。見卷之二「飲食果子」一節注4。

〔譯文〕

四月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京城裡的十大禪院都要舉行浴佛齋會。人們將煎香藥的糖水互相贈送,這種糖水名叫「浴佛水」。白天的時光逐漸延長了,天氣清明溫和。開滿石榴花的院落,不時傳來求偶的鶯歌;細柳滌蕩的亭軒之中,忽而會見到引雛的燕喃。京城裡的七十二家正規酒店,開始出售新鮮的青梅煮酒,整個市井煥然一新。只有城南的清風樓,最適宜夏天在此飲酒。剛品嚐了新鮮的青杏,又送來了剛採下的櫻桃,時而遇到賓朋好友,正好舉杯互敬、開懷暢飲。這個月,茄子和瓠子等新鮮蔬菜也開始上市,在東華門的集市,菜農爭先把新菜供應到宮中,一對茄子或瓠子可值三五十千錢。時鮮水果則有御桃、李子、金杏、沙果等。

端午

端午節物:百索1、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2,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薄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粽子、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3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註釋〕

1百索:古代端午節風俗,用各種絲線編製的索狀飾物掛在門上,遏阻邪氣入侵。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續漢書》云:「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蓋始於漢,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又以彩絲結紐而成者,為百索紐,以作服者名五絲雲。」2茸切:即切成細絲。指上面羅列的紫蘇、菖蒲、木瓜等。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云:「都人以菖蒲、生薑、杏、梅、李、紫蘇,皆切如絲,入鹽曝干,謂之百草頭。或以糖蜜漬之,納梅皮中,以為釀梅。皆端午果子也。」3艾人:用艾草紮成的小人兒,端午節掛在門前驅邪。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云:「古端午詞云:『門兒高掛艾人兒……今朝正及時。』」

〔譯文〕

端午節需備辦的應節物品有: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等都要切成細末,用香藥拌和在一起,再用梅紅色的匣子盛著。從五月初一日到端午節的前一天,街上有賣桃、柳枝、葵花、蒲葉、佛道艾等東西的。在端午節當天,各家都將這些東西擺在門前,和粽子、五色水團、茶酒等一起作為貢品,供奉神靈。還要在門上釘上用艾草紮成的小人兒。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們互相設宴招待,共度佳節。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

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1生日,多有獻送,無盛如此。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2生日,最為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二十三日御前獻送。後苑作3與書藝局4等處,製造戲玩,如球杖、彈弓、弋射之具,鞍轡、銜勒、樊籠之類,悉皆精巧,作樂迎引至廟。於殿前露台上設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太官局5供食,連夜二十四盞,各有節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天曉,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6呈於露台之上,所獻之物,動以萬數。自早呈拽7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諢話、雜扮、商謎、合笙8、喬筋骨、喬相樸、浪子雜劇、叫果子、學像生、倬刀9、裝鬼、砑鼓十、牌棒、道術之類,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盡。殿前兩幡竿,高數十丈,左則京城所,右則修內司,搭材分佔,上竿呈藝解。或竿尖立橫木,列於其上,裝神鬼,吐煙火,甚危險駭人。至夕而罷。

〔註釋〕

1崔府君:宋代民間所敬之神。高承《事物紀原》卷七云:「(祠)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傳唐滏陽令沒為神,主幽冥,本廟在磁州。淳化中民於此置廟,至道二年,晉國公主石氏祈有應,以事聞,詔賜名護國。景祐二年七月,封護國顯應公。」崔府君名未詳,其廟其神在宋代頗為靈應。錢彩所著小說《說岳全傳》第二十回「金營神鳥引真主,夾江泥馬渡康王」,即寫崔府君祠中的神顯靈,讓泥馬現形馱康王渡江,逃生脫險。2灌口二郎:即傳說中的二郎神,一般認為是秦朝修築都江堰的李冰之子。朱熹《朱子語錄》云:「蜀中灌口有二郎廟,當時是(秦)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乃是他的二兒子。」但朱熹未明言其名。《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小說中說二郎神是楊戩。元雜劇《灌口二郎斬健蛟》中寫嘉州太守趙煜忠正愛民,死後被封為灌口二郎真君。清代楊潮觀的《吟風閣雜劇》有《灌口二郎初顯聖》,寫二郎神是秦朝蜀太守李冰的二兒子李二郎。這裡說北宋汴京城中的二郎廟,所指當是李冰次子。高承《事物紀原》卷七云:「元豐時國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雲神永康導江縣廣濟王子,王即秦李冰也。」3後苑作:皇宮內苑裡的作坊,是宮廷「內諸司」之一。見本書卷之一「內諸司」一節。4書藝局:即翰林書藝局,是宮廷「內諸司」之一。見本書卷之一「內諸司」一節。5太官局:即宮廷「內諸司」中六尚局之一的尚食局。見本書卷之一「內諸司」一節。6社火:古代節日迎神賽會所扮演的雜劇或雜耍。范成大《石湖集》卷二十三《上元記吳中節物》詩中有「顛狂社舞呈」一句,後有注云:「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7呈拽:即安排之意。見本書卷之六「元宵」一節注6。8合笙:即合生。見本書卷之五「京瓦伎藝」一節注。9倬刀:即掉刀。卷之五「京瓦伎藝」一節有「雜劇、掉刀、蠻牌」,卷之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一節有「掉刀」,可參照。十砑鼓:即「迓鼓」。「砑」為「迓」字之訛。迓鼓即民間的鼓舞。本來官府中有衙鼓,民間訛「衙」為「迓」,稱為「迓鼓」。元代成為一種民間樂曲,也成為雜劇中的一個曲牌,稱為「村裡迓鼓」。張小山《幽居次韻》散曲云:「舞元宵迓鼓,摸索著大肚皮裝村酒葫蘆。」(見《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卷一「蟾宮曲」)清末俞樾《茶香室續鈔》卷七有「村裡迓鼓」一則考辨其事。京城所:即京城守具所。見本書卷之一「東都外城」一節注十。修內司:皇宮外諸司之一,掌管修繕事物。參見本書卷之一「外諸司」一節。

〔譯文〕

六月初六日,城北崔府君生日,奉獻供品的人非常多,沒有比這更為繁盛的景象了。二十四日,城西灌口二郎神生日,也是最為繁盛熱鬧。二郎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處,皇上親賜廟名為「神保觀」,二十三日,宮中派人前來奉獻由宮廷的作坊和翰林書藝局等處製造的一些供遊戲玩樂的物品,如球杖、彈弓、捕鳥用具、馬鞍、轡頭、馬嚼子、鐵木籠子等之類的物品,全都製作得非常精緻,由樂隊奏樂迎接宮中貢獻的這些物品到廟中。在殿前搭建露台並設置樂棚,教坊司或軍樂隊演奏音樂,並穿插演出雜劇、舞蹈。太官局供應飲食,白天加上晚上一共有二十四份食物,各有一定的規格。到二十四日,五更天的時候人們都想爭先燒頭爐香,更有人為此在廟裡住宿,半夜就起身只為爭個第一。天亮後,各部門及各行業的百姓們來上供燒香的就更多了。各種雜劇和雜耍表演都在露台上進行,所獻納的供品,動輒成千上萬。從早上就開始安排表演的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諢話、雜扮、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叫果子、學像生、掉刀、裝鬼、迓鼓、牌棒、道術等,樣樣皆有,就是到了天黑也表演不完。大殿前豎著兩根幡竿,高幾十丈,左邊的是京城所豎的,右邊的是修內司豎的,並分別由這兩家進行管理,還有藝人在這兩根高竿上進行各種精彩的節目表演。還有人在高竿頂端安一橫木,並站在橫木上,裝神弄鬼,口吐煙火,特別危險且很嚇人。表演到傍晚才結束。

是月巷陌雜賣

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大小米水飯、炙肉、干脯、萵苣筍、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沙糖菉豆1、水晶皂兒、黃冷糰子、雞頭穰、冰雪、細料馉饳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簽、成串熟林檎、脂麻糰子、江豆碢兒2、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之類。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註釋〕

1菉豆:即綠豆。「菉」是「綠」的通假字。見卷之七「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注5。下節「七夕」中「菉豆」亦如此。2江豆碢兒:「碢」即「砣」字。「江豆碢兒」即「江豆砣」,也就是江豆糕。

〔譯文〕

這個月的應時食品,無論是在街巷路口,還是橋頭、門洞、集市和店舖,到處都是賣大小米水飯、炙肉、干脯、萵苣筍、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荔枝膏的,而且都撐著青布傘,當街支起床凳,在上面堆垛著食品。賣冰雪冷飲的只有舊宋門外兩家生意最為興盛,他們都是用銀質餐具盛裝,此外還有沙糖綠豆、水晶皂兒、黃冷糰子、雞頭穰、冰雪、細料馉饳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簽、成串熟林檎、脂麻糰子、江豆糕、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等食品。京城裡的人最看重三伏天,因為六月當中沒有其他時令節日了,人們往往在風亭水榭,或者峻宇高樓中,享受著冰盤冷飲,品嚐著冰涼水中浸泡的甜瓜、鮮李等瓜果,斟酒傳杯,面對窗外的水面,觀賞著游魚荷花,無論遠近都能聽到悠揚的笙歌,人們常常通宵之後才離去。

七夕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1,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2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又以黃蠟鑄為鳧雁、鴛鴦、3、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4,奇巧面端,如捺香5方勝6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冑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又以菉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7。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里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爭以侈靡相向。

〔註釋〕

1磨喝樂:宋元時的習俗,七夕供一土偶,取佛教中的一種神摩睺羅伽的名字,叫摩睺羅,也寫作摩

羅、摩喉羅、摩侯羅、磨喝樂、魔合羅等。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七夕」一節云:「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元代有孟漢卿所撰雜劇《張鼎智勘魔合羅》。2直:同「值」。3(xī chi):水鳥名,形狀與鴛鴦相似而身體較大,多為紫色,在水面上雌雄結對而游,或稱為紫鴛鴦。4果食花樣:古代風俗,用面加糖做成人形狀的食品。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六引《歲時雜記》云:「京師人以糖面為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為人物之形者,以相餉遺。」5捺香:一種香名,又名捺多、和羅。《宋書·范曄傳》中有《和香方序》云:「甘松、蘇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6方勝:兩個菱形互相壓角相疊而組成的圖案或花樣。用紙疊或者用彩線編織成這樣的圖案,都叫方勝。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中,紅娘在《後庭花》一曲中唱道:「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這裡寫七夕習俗製作的方勝泛指各種方勝。7乞巧樓:古代風俗認為,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候,民間婦女在這天晚上穿針,稱為乞巧。乞巧的習俗由來已久。南朝梁時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七夕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結於網上,則以為得。」(喜子即蜘蛛)婦女們進行乞巧活動時搭建的棚架,稱為乞巧樓。

〔譯文〕

七月初七晚,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城西梁門外的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裡,全都是賣磨喝樂的。磨喝樂是一種泥塑的小佛像。大都是用雕刻的木料加以彩繪裝飾,之後裝在一個有欄杆的底座上,有的用紅紗碧籠子裝著,有的用金銀珍珠、象牙翡翠精心裝飾,有的磨喝樂一對可價值數千錢。宮中及富貴之家和普通士大夫百姓等,都會買些應時物品作為陪襯。還有用黃蠟澆鑄成鳧雁、鴛鴦、、龜魚等動物的形狀,加以彩繪或雕刻,這些叫做「水上浮」。又在一塊木板上面鋪一層土,土裡種上谷子,使其長出苗來,還在木板上佈置小茅屋和各種花木,再製作些農家小人兒,整體呈現出一個村落的縮小景觀,這叫做「谷板」。又把瓜雕刻成各種花樣,這叫做「花瓜」。又用油、面加上糖蜜為原料做成咧嘴笑的娃娃頭,這叫做「果食花樣」。還有其他各種花樣新奇的物件,如捺香、方勝等。如果買一斤這種果食,其中一定會有一對身穿盔甲模樣的小人,像門神的模樣,其形象逼真,卻不知源自何處,這叫做「果食將軍」。又把綠豆、小豆、小麥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著,待其長出幾寸長的嫩芽,再用紅、藍彩色布條把青苗紮起來,這叫做「種生」。所有這些物件,都在街當中的彩幕或帷帳中進行出售。七夕前的三五天,車馬往來不絕,身著錦繡的人們滿街都是。剛採摘的還未開放的荷花苞兒,城裡人善於把它做成假的雙頭蓮,賞玩一會兒,然後提著回家去,路上的人見了深表喜愛。小孩子們都想買一片新荷葉拿在手裡,以此來模仿磨喝樂的滑稽樣子。小孩子們都特地換上新衣裳,競相炫耀著自己衣服的鮮艷漂亮。到了初六、初七日的夜晚,富貴之家大都在自家庭院裡搭建綵樓,叫做「乞巧樓」,在樓棚裡擺上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者讓孩子們誦詩,或由女孩子呈獻製作的精巧物件,同時點燃香火,依次叩拜,這叫做「乞巧」。此日,婦女們都對著新月穿針引線,還有的人把小蜘蛛放在紙盒子裡,第二天打開觀看,如果蜘蛛結的網又圓又正,這就叫做「得巧」了。背街小巷的人家及妓院裡,通常把這些物品擺在門口,競相誇耀著自家的富有、奢華。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帕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1、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2,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3樂人,自過七夕,便般4《目連救母》雜劇5,直至五十日止,觀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6,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繫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7。十五日供養祖先素食,才明即賣穄米8飯,巡門叫賣,亦告成意也。又賣轉明菜、花油餅、餕豏9、沙豏之類。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十謁墳。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

〔註釋〕

1種生:把綠豆、小豆、小麥等糧食放在陶瓷器皿中用水浸泡生芽,叫做「種生」。見上節「七夕」中的記述。2盂蘭盆:盂蘭,梵語為烏藍婆拿,意譯為「救倒懸」,盆為食器。謂用百味五果放在盂蘭盆中,供養眾僧,請佛降恩以解眾生倒懸之苦。佛經有《盂蘭盆經》,講說盂蘭盆的緣起以及修行的方法。宋代有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的風習。高承《事物紀原》卷八云:「今世每七月十五日,營僧尼供,謂之盂蘭齋者。」3構肆:即勾欄瓦肆。因「勾欄」也寫作「構欄」。見卷之二「東角樓街巷」注4。4般:即「搬」的通假字,搬演雜劇之意。5《目連救母》雜劇:演述目連故事的戲曲由來已久,北宋時出現的《目連救母》雜劇已是比較長的連台本戲,可以連續演出七天。後來明代又出現《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代有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地方戲有《目連傳》、《目連救母》等,總稱為「目連戲」。6練葉:即竹葉。《莊子·秋水》中云「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練實即竹實,後世亦稱竹葉為練葉。7洗手花:宋代稱雞冠花為洗手花,並在中元節時用它供奉祖先。百歲寓翁《楓窗小牘》卷下云:「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8穄(ji)米:一種穀物,也叫糜子,去殼後的米稱為黃米。9餕豏:一種食品。見卷之三「馬行街鋪席」一節注1。十道者院:見卷之六「收燈都人出城探春」一節注6。祠部十道:祠部為古代官名。三國魏時設有祠部尚書,掌禮制,晉以後因之,北周改為禮部。隋唐時別置祠部曹,屬於禮部,專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藥及僧尼之事。北宋時設祠部郎中,見《宋吏·職官三》。這裡說「祠部十道」,當是指祠部下屬的各個部門。

〔譯文〕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節前的幾天裡,街上有出售冥器、靴鞋、帕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等物品的,也有人用紙糊的木架子擺放上物品轉悠著叫賣的。潘樓及城內東西的瓦肆裡,和七夕一樣,熱鬧的地方也有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的東西,以及印刷、出售《尊勝目連經》。又有將竹竿砍成三截,高三五尺,上端編織成燈窩的形狀,叫做「盂蘭盆」,掛搭一些衣服及冥錢在上面燒掉。勾欄瓦肆裡的藝人,從七夕過後,便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直到十五日止,觀看的人每天成倍增加。中元節的前一天,城中即有人賣竹葉了,祭祀時用其鋪襯桌面。又有賣麻谷窠兒的,也是用來在祭祀時繫在桌子腿上,意在向祖先報告秋天的好收成。還有賣雞冠花的,又叫做「洗手花」。十五日給祖先上供齋飯,剛天亮就有人賣穄米飯的,挨家挨戶地叫賣,也有向祖先報告秋天好收成之意。還有賣轉明菜花、花油餅、餕豏、沙豏等食品的。城外有新墳的人家,要前往拜祭掃墓。宮中也派車馬往道者院去祭掃。道者院及祠部下屬的各個部門,舉辦盛大的集會,焚燒紙錢堆成的錢山,祭奠戰爭中陣亡的軍士們,設置超度孤苦亡靈的道場。

立秋

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雞頭1上市,則梁門裡李和2家最盛。中貴戚里,取索供賣。內中泛索,金合3絡繹。士庶買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葉包,糝以麝香,紅小索兒系之。賣者雖多,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子嫩者貨之。

〔註釋〕

1雞頭:一種水生植物,俗稱雞頭菱,種子名叫芡實。2李和:北宋末汴京城裡善炒栗子的一個生意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曾記其事跡云:「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愷,出使虜廷,至燕山,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得一裹。自讚曰:李和兒也。揮淚而去。」這裡記李和店裡雞頭最盛,看來他不僅會炒栗子,而且也善於炒芡實。3金合:即金盒。「合」是「盒」的通假字。

〔譯文〕

立秋那天,滿街市到處都是賣楸樹葉子的,婦女和孩子們將買來的楸葉剪成各式的花樣戴在頭上。此月,正是瓜果梨棗等成熟的旺季。京城裡的棗有好幾個品種,如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等。雞頭上市時,數梁門裡李和店裡的生意最好,達官顯貴及皇親國戚等,都來要貨,李和店首先滿足他們。皇宮裡的人隨時過來購買,用金盒盛裝帶走者絡繹不絕。士大夫和百姓買雞頭,一包十文錢,用小片新鮮荷葉包著,並摻一些麝香,用紅色小繩兒繫著。出售雞頭的店舖雖然有很多,但是都比不上李和店裡清一色的白皮嫩肉的雞頭賣得最好。

秋社

八月秋社1,各以社糕、社酒相繼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飯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以致雇倩祗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2、重九3亦是如此。

〔註釋〕

1秋社:古代習俗,在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農家秋收已畢,立社設祭,以酬土神,稱為秋社。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四云:「《統天萬年曆》曰:立春後五成為春社,立秋後五成為秋社。如戊日立春立秋,則不算也。」

2重(chong)午:即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吳自牧《夢粱錄》卷三「五月」一節云:「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3重(chong)九:即九月初九日重陽節。

〔譯文〕

八月秋社,人們分別用社糕、社酒互相贈送。皇親國戚在宮廷都用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等,切作棋子那麼大的小片,加上各種調料拌和,調勻滋味後蒸熟,鋪蓋在飯上,叫做「社飯」,用來宴請賓客或祭祀使用。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婦女都回娘家,晚上回來時,娘家的外公姨舅等拿出一些新葫蘆兒、新棗兒作為禮物相贈,當時的風俗認為這樣會給外甥帶來好運。教書先生預先收取學生們的錢舉行秋社的有關活動,用這些錢僱請幫忙的、捧場的或唱歌的藝人等。待散場時,各自攜帶著花籃、果物、食品、社糕等離去。春社、端午節、重陽節也都是這樣。

中秋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1。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棗、栗、孛萄2、弄色棖3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4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去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註釋〕

1望子:古代酒店前懸掛的招簾,或稱酒旗。清翟灝《通俗編》卷二十六「器用·望子」云:「《廣韻》:『青簾,酒家望子。』按今江以北,凡市賈所懸標識,悉呼望子。訛其音,乃雲幌子。」2孛萄:即葡萄。3棖:即橙子。4絲篁:即絲簧,泛指各種絃管樂器。「篁」是「簧」的通假字。

〔譯文〕

中秋節前,城中各家酒店裡都賣新釀的酒,酒店的門面綵樓裝飾一新。店門前豎起雕繪有花頭的畫竿,懸掛錦旗,上面寫有「醉仙」的字樣。城裡的人爭先到店裡飲酒,到正晌午的午未時分,各個酒店都無閒時,以至於有的店酒都賣完了,只能取下酒帘子,停止營業。這個時節正好是大閘蟹新鮮上市,各種水果如石榴、榅勃、梨棗、栗子、葡萄,青黃相雜的橙子和橘子,也都剛剛上市。中秋夜晚,富貴之家搭建並裝飾起高閣台榭,普通百姓爭先恐後地到酒樓佔下座位賞月。樂器齊奏,聲音鼎沸,附近的居民們,在夜深時還能遠遠聽到笙竽的吹奏之聲,其聲悠揚,宛若從天上雲間傳來的神仙之樂。大街小巷裡的兒童通宵在那裡嬉鬧玩耍。夜市人聲嘈雜,一直持續到天亮。

重陽

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1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都人多出郊外登高2,如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3。諸禪寺各有齋會,惟開寶寺、仁王寺有獅子會。諸僧皆坐獅子4上,作法事講說,遊人最盛。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

〔註釋〕

1檀心:淺紅色的花蕊。蘇軾《臘梅一首贈趙景貺》詩云:「君不見萬松嶺上黃千葉,玉蕊檀心兩奇絕。」(見《分類東坡詩》卷十四)2登高:古代在重陽節那天登高的風俗由來已久,傳說始於東漢汝南人桓景。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四引《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因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3獅蠻:重陽節蒸糕上的粉制飾物,像是南蠻王坐騎獅子的形象。北宋時這種規矩很流行,不僅在民間,而且在宮廷中也這樣做。吳自牧《夢粱錄》卷五「九月」一節云:「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4獅子:應當是石獅子,或者是有獅子圖像的座位。因諸位僧人講經說法不可能坐在真的獅子背上。

〔譯文〕

九月九日重陽節,京城裡的人觀賞的菊花有多種:其中黃白色而花蕊像蓮房似的,叫「萬齡菊」,粉紅色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淺紅色花蕊的叫「木香菊」,黃色而花朵呈圓形的叫「金鈴菊」,純白色而花朵很大的叫「喜容菊」,這些菊花到處都是。各家酒店都用菊花扎縛成門洞。在重陽節這天,城裡的人大都到郊外登高,如在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設宴聚會。重陽節的前一兩天,人們各自用麵粉蒸糕互相贈送,糕上插著紙剪的彩色小旗,摻合一些果仁,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等。又用粉面製作成獅子蠻王的形狀,放在糕上,這叫做「獅蠻」。京城裡各寺院都舉行各自的齋會,僅開寶寺、仁王寺舉行獅子會。僧人們都坐在石獅子上,作法事並講經說法,這兩個寺廟裡的遊人也最多。九月下旬就有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等東西的,因十月初一日祭祀時上供燒紙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