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東京夢華錄 > 卷之六 >

卷之六

正月

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1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如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踴路,州北封丘門外及州南一帶,皆結綵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2、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關賭,入場觀看,入市店飲宴,慣習成風,不相笑訝。至寒食冬至三日3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

〔註釋〕

1關撲:古代的一種賭戲名,北宋時期很流行。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云:「又官吏無狀,於給散之際,必令酒務鼓樂倡優或關撲賣酒牌子,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東坡集》續集「奏議」三)本節中下文「關賭」,即是關撲。2抹(mo):原本作「捄」,當是「抹」字之誤。參見卷之二「東角樓街巷」注2。3寒食冬至三日:北宋官方規定,每一年當中的元宵節、冬至和寒食節這三大節要各放假七日。王楙《野客叢書》卷十六云:「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所謂前三後四之說。」這裡說「寒食冬至三日」,可能是北宋後期又改為三日假期,或者是《東京夢華錄》在此記述有誤。

〔譯文〕

正月初一是新年春節,開封府下令讓民眾縱情關撲三天。所有當官的以及百姓人家都從一早就互相慶賀新年。大街小巷裡,到處都是用食物、小物件、果實、柴炭之類的東西,唱著喝著招人來進行關撲的。如馬行街,潘樓街,城東的宋門外,城西的梁門外踴路,城北的封丘門外及城南一帶,都搭了綵棚,沿街都是鋪設著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具之類的貨物。其間,也有舞場和歌館,車來人往好不熱鬧。到了夜晚,富貴家院的女眷們也出來縱情地觀賞關撲的場景,有的還進到舞場、歌館裡面觀看,或者進入街市中的飯店裡吃喝,這種習慣已成為京城裡的一種風氣,互相之間既不驚訝,也不互相笑談。在寒食節和冬至的三天假期裡也都是這樣。即使是貧窮一些的百姓,在節日的這幾天裡也必須穿上嶄新乾淨的衣服,置辦酒席招待賓客,並相互敬酒,慶賀新年。

元旦朝會

正旦大朝會,車駕坐大慶殿1,有介冑長大人四人,立於殿角,謂之「鎮殿將軍」。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駕儀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諸路舉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2,白袍青緣。諸州進奏吏,各執方物入獻。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3;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麗與南番交州使人,並如漢儀。回紇皆長髯高鼻,以匹帛纏頭,散披其服。于闐皆小金花氈笠,金絲戰袍,束帶,並妻男同來,乘駱駝,氈兜銅鐸入貢。三佛齊4皆瘦脊5,纏頭,緋衣上織成佛面。又有南蠻五姓番,皆椎髻烏氈,並如僧人禮拜入見。旋賜漢裝錦襖之類。更有真臘6、大理、大食等國,有時來朝貢。其大遼使人在都亭驛,夏國在都亭西驛,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回紇、于闐在禮賓院,諸番國在瞻雲館或懷遠驛。唯大遼、高麗就館賜宴。大遼使人朝見訖,翌日詣大相國寺燒香,次日詣南御苑射弓,朝廷旋選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賜晏,三節人皆與焉。先列招箭班7十餘於垛子前。使人多用弩子射,一裹無腳小帕頭子、錦襖子遼人,踏開弩子,舞旋搭箭,過與使人,彼窺得端正,止令使人發牙例8。本朝伴射用弓箭中的,則賜鬧裝、銀鞍馬、衣著、金銀器物有差。伴射得捷,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翌日,人使朝辭。朝退,內前燈山已上彩,其速如神。

〔註釋〕

1大慶殿:北宋皇宮中的正殿,相當於明清時皇宮中的太和殿。參見卷之一「大內」一節。2二量冠:即「二梁冠」,「量」為「梁」字之通假字。《宋史》卷一五二「輿服志」雲,宋朝官員的進賢冠分七等,第一、二等為七梁,第三等為六梁,第四等為五梁,第五等為四梁,第六等為三梁,第七等為二梁。參見本書卷之十「車駕宿大慶殿」一節。3蹀躞:腰帶上的飾物,多用金玉製成。《遼史·西夏記》云:「金塗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可知此物在宋代的遼國、西夏比較流行。4三佛齊:南洋的一個古國。南朝時叫干陀利,唐代叫室利佛逝,宋朝時叫三佛齊。即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見《宋史》卷四八九「外國傳五」。5脊:即「瘠」的通假字。指其身材偏瘦。6真臘:古國名,漢代稱扶南,唐宋時稱真臘,明代改稱甘孛智,訛為甘破蔗,明代萬曆之後稱柬埔寨。7招箭班:禁軍中由善於射箭的兵士組成的軍事建制。《宋史·兵志》記云:「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號東西班承旨,擇善弓箭者為招箭班。」8止令使人發牙例:意思不明,疑有誤字。中華書局出版的鄧之誠注本中,此處將標點斷在「牙」後,「例」字隨下文為「例本朝……」,似有不妥。從文意來看,此句的意思當是指遼國使臣射箭中靶之後,要按照常例給他一份獎賞。

〔譯文〕

正月初一日舉行朝會大典,皇上高坐於大慶殿之上。有身穿頂盔披甲、體貌高大雄壯的武士分別站在大殿的四個角上,稱之為「鎮殿將軍」。各國使臣進殿朝賀。殿庭上列著法駕和儀仗,文武百官都頭戴官帽,身穿朝服。各路舉人中的解首,也身著士人的衣服依次站立,頭戴二梁冠,官服是白袍鑲著青邊。各州駐京使官都帶著有地方特色的貢品入朝獻貢。大遼國的使臣頭戴金冠,金冠的後簷又尖又長,就像一個大蓮葉,身穿紫色窄袍,腰帶上佩帶金蹀躞作為飾物;副使腰纏金帶,穿著漢人服飾。遼國大使拜見皇帝行拜禮時左腳直立,右腳跪地,將兩手抱拳放在右肩為一拜;副使所行的拜禮同漢人的禮節相似。西夏國的正使和副使,都頭戴著短小樣制的金冠,身穿紅色窄袍,腰帶上佩有金蹀躞,披吊敦背,叉手行拜禮。高麗國與南方交州的使臣行的拜禮也與漢族的禮儀相似。回紇使臣都是長鬍子高鼻樑,用布帛包在頭上,隨意地披著上裝。于闐國的使臣都頭戴小金花氈笠,身穿金絲戰袍,腰間束帶,並且帶著夫人和公子一同前來,乘坐的是駱駝,帶著氈兜、銅擇等禮品前來進貢。三佛齊國的使臣都是身材瘦削且頭上纏布,身穿紅衣,衣服上織有佛像。還有南蠻一帶的五姓番使臣,都將頭髮梳成錐狀,戴著烏氈,拜見時所行的禮儀就像僧人禮拜一樣。拜見皇上之後,即會賞賜給他們漢服和錦襖等。還有真臘、大理、大食等國的使臣,有時也派使者前來朝貢。那些大遼國使臣的住處都安排在都亭驛,西夏國使臣都在都亭西驛,高麗國的使臣則被安排住在梁門外安州巷的同文館,回紇、于闐國的使臣住在禮賓院,其他各番國的使臣住在瞻雲館或懷遠驛。只有大遼國、高麗國的使臣,朝廷才會在驛館內賜宴。大遼國使臣入朝進見結束後,第二天到大相國寺燒香,次日到南御苑射箭,朝廷會選派射箭能手前往伴射,並在南御苑設宴招待,使臣的隨從也都一同前去。先派招箭班的兵士十餘人站在箭垛子前面進行警戒,使臣們大多使用弩弓射箭。先由一個頭裹無腳小帕頭子、身穿錦襖子的遼國人,用腳踏開弩子,撥弄一番,把箭搭在弩上,並已將弓箭瞄準之後再交給使臣,使臣只是發動牙機而已。按照慣例若使臣射中,要發給他一份獎賞。伴射的武臣射中靶即賞給新裝、鑲銀馬鞍,或者其他的衣服及金銀器物等。如果伴射者得勝,在返京的途中,京城裡的市井少年爭相地攔著路,高呼著讚揚他們的神勇,路上觀看者之多已將道路堵塞了。第二天,各國使臣入朝告辭。剛退朝,皇宮前邊的燈山就都已點亮,速度之快如神仙施法一般。

立春

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1。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百戲2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獻遺。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3。入賀訖,戴歸私第。

〔註釋〕

1鞭春:古時候慶祝立春來到的一種活動。府縣官員表示勸耕,在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牛置於署衙前,第二天用紅綠彩鞭打牛身,叫做鞭春,也叫打春。2百戲:即雜技表演。漢代即有百戲的名稱,從張衡《西京賦》等文獻記載和當代出土的漢代百戲陶俑來看,漢代的百戲主要是雜技表演,包括吞刀、吐火、扛鼎、尋橦(爬竿)、沖狹(衝過刀門狹道)、燕躍(又稱燕濯或燕子點水)、跳丸、走索等。南北朝後又叫散樂。唐代和北宋百戲比較流行。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七「樂考」記云:「宋朝雜樂百戲,有踏球、蹴球、踏、藏挾、雜旋、弄槍碗瓶、齪劍、踏索、尋橦、觔斗、拗腰、透劍門、飛彈丸、女伎。百戲之類,皆隸左右軍而散居,每大饗燕,宣徽院按籍召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捨眾伎》所謂的「雜手藝」即是百戲。參見卷之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一節。3幡勝:即彩勝。唐宋時風俗,每逢立春日,用金銀箔羅彩剪作飾物或小旗子,戴在頭上或繫在花下,用來歡慶春日來臨,並互相贈送,叫做幡勝。蘇軾《次韻曾仲錫元日見寄》詩云:「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剪宮花。」(《分類東坡詩》卷六)

〔譯文〕

立春的前一天,開封府進獻一頭春牛到皇宮,以備在第二天鞭春活動中使用。開封、祥符兩縣,也各自在府衙前面放置一頭春牛。當日一大早,衙署裡的長官和部屬在這裡舉行打春的儀式,就像州郡的儀式那樣。府前兩邊的大街上,百姓們正在賣小春牛之類的小玩具,也往往給牛用彩花裝飾,放在設置有底座的牛欄裡,上面還排列著各種進行百戲表演的人物。人們還為迎春而製作一些小旗子、雪柳等物件,互相贈送。立春當天,宰相、親王及百官,都會得到皇上賞賜的一些金銀幡勝。入朝賀春謝恩之後,他們戴著幡勝回到自家府中。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1,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柮兒,雜劇。溫大頭、小曹,嵇琴2。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王十二,作劇術。鄒遇、田地廣,雜扮。蘇十、孟宣,築球3。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山啟4,上皆畫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藥賣卦之人,橫列三門,各有彩結金書大牌,中曰「都門道」,左右曰「左右禁衛之門」,上有大牌曰「宣和與民同樂」。彩山左右,以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於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櫃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自燈山至宣德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於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5,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並左右軍百戲在其中。駕坐一時呈拽6宣德樓上,皆垂黃緣簾,中一位乃御座。用黃羅設一綵棚,御龍直執黃蓋掌扇,列於簾外。兩朵樓各掛燈球一枚,約方圓丈餘,內燃椽燭,簾內亦作樂。宮嬪嬉笑之聲,下聞於外。樓下用枋木壘成露台7一所,彩結欄檻,兩邊皆禁衛排立,錦袍,帕頭簪賜花,執骨朵子8,面此樂棚。教坊鈞容直,露台弟子,更互雜劇。近門亦有內等子9班直排立。萬姓皆在露台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十。

〔註釋〕

1山棚:歡慶元宵節時,在街邊用木料、松枝搭建,並用花朵與彩旗裝飾的彩山,稱為山棚。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云:「國朝上元節燒燈,盛於前代,為彩山峻極而對峙於端門。」這裡所謂的彩山即是山棚。又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三云:「今人謂錫宴所結綵山為山棚。」2嵇琴:即彈琴。晉嵇康善彈琴,臨刑時曾彈名曲《廣陵散》,後世或稱琴為嵇琴。3蘇十、孟宣,築球:蘇十即蘇述,他和孟宣都是當時京城中善於築球者。築球,古代的擊球遊戲,詳見本書卷之九「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中的描寫及注。4啟:原作「呇」,即「啟」字,今徑改為「啟」,參見本書卷之四「食店」一節注7。5樂棚:演出百戲伎藝的場所,通常是在節日期間或其他喜慶日子臨時搭建起來的棚子。唐代已有樂棚的名稱,如元稹《哭女樊》詩云:「騰踏游江舫,攀援看樂棚。」(《全唐詩》卷四四)6呈拽:此詞較罕見,意思不明。疑為方言,即設置、拾掇之意。這裡大概是指把皇上的御用安排妥當。7露台:即高台,或作靈台。《史記·文帝紀》云:「嘗欲作露台,招匠計之,直百金。」這裡的露台指露天舞台。8骨朵子:或稱骨子,皇帝身邊的衛士手執的一種儀仗。執骨朵子的衛士稱為骨朵子直。高承《事物紀原》卷十引《宋朝會要》云:「大平興國二年,詔改簇御龍直骨朵子直曰御龍骨朵子直。」9內等子:禁軍中下級軍官的名稱。參見本書卷之四「軍頭司」注1。十山呼:群臣在朝賀皇帝時高呼萬歲,稱為山呼。高承《事物紀原》卷一云:「後人以呼萬歲為山呼者,其事蓋起於漢武時。按前漢武帝本紀曰,元封元年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傍,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迄今三呼以為式,而號山呼也。」

〔譯文〕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皇宮前面從年前的冬至後,開封府就開始搭建山棚,豎起的大檁條正對著宣德樓,從這時起就已有遊人開始聚集到御街上,街邊兩側走廊下,表演各種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的,一個連著一個,樂聲和人聲嘈雜喧嚷,十餘里外都能聽到。有表演擊丸蹴踘的,有表演踏索上竿的。一些著名的藝人如趙野人表演倒吃冷淘。張九哥表演吞鐵劍。李外寧表演藥法傀儡。小健兒表演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柮兒等表演雜劇。溫大頭、小曹彈奏稽琴。黨千演奏簫管。孫四表演燒煉藥方。王十二表演作劇術。鄒遇、田地廣表演雜扮。蘇十、孟宣表演築球。尹常賣說評書《五代史》。劉百禽表演弄蟲蟻。楊文秀演奏鼓笛。另外還有人表演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等。其餘的如賣藥賣卦的,其他如沙書、地謎之類的,各種奇異巧妙的表演,每天都能讓人耳目一新。到正月初七那天,各國的使臣入朝後辭別出了宮門,就會看到金光燦爛的燈山交相照耀,錦繡流彩輝映其間。朝向宣德樓的一面都是用錦繡彩旗搭建的、重疊堆積如山的山棚,上面畫著各種神仙故事,或者畫著街巷間賣藥賣卦的人物形象。山棚的前面橫向排列著三道彩門,各有彩結裝飾、金泥書寫的大牌匾,中間的彩門為「都門道」,左右兩邊的是「左右禁衛之門」,上面的一面大牌匾寫著「宣和與民同樂」。彩山的左右兩旁,用五彩紮成文殊、普賢菩薩,分別騎著獅子和白象,各自從手指流出五道水流,以使他們的手還在搖動。還有用轆轤絞水升上燈山的最高處,用大木櫃貯水,並按時放水,猶如瀑布一樣。又在左右兩邊的彩門上,分別用草把子扎縛成二龍戲珠的形狀,用青色帷布蒙著,並在草把子上密密地放置燈燭達數萬盞,遠遠望去,龍身婉蜒起伏如同雙龍飛走。從燈山到宣德門樓的橫大街,大約百餘丈遠,用棘刺圍繞起來,叫做「棘盆」,裡面設置有兩根幾十丈高的長竿,用五綵繒布裝飾起來,又用紙糊成百戲人物,懸掛在高竿上,隨風擺動宛若飛仙。棘盆裡邊還設有樂棚,差派衙前的樂人奏樂並演出雜戲,連同左右禁軍的百戲也在裡面表演。宣德樓上都垂著黃邊的布簾子,正中是皇帝的臨時座席。用黃羅設置一個綵棚,侍衛御龍直手執黃蓋、掌扇,排列在布簾之外。宣德樓的兩個朵樓上各掛著一個大燈球,方圓大約一丈有餘。裡邊點燃著巨大的蠟燭,布簾內也有樂隊奏樂。妃嬪及宮女的嬉笑聲,都能傳到下面的城樓以外。城樓下邊用枋木搭有一座露台,並用五彩錦繡鑲裹著圍欄。兩邊的禁軍士兵並排站立,身穿錦袍,頭戴帕頭,上面插著皇上賜給的絹花,手裡執著骨朵子,面對著樂棚進行警戒。教坊司、軍樂隊和露台的弟子們,更替著演出各種雜劇節目。靠近城樓門的地方也排列有禁軍內等子值班衛士。百姓都在露台下面觀看演出,樂人們不時地帶領觀眾們山呼萬歲。

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

正月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迎祥池,有對御(謂賜群臣宴也)。至晚還內。圍子1、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紅錦團答戲獅子衫,金鍍天王腰帶,數重骨朵。天武官皆頂雙卷腳帕頭,紫上大搭天鵝結帶,寬衫。殿前班2頂兩腳屈曲向後花裝帕頭,著緋青紫三色捻金線結帶望仙花袍,跨弓劍,乘馬,一扎鞍轡,纓紼3前導。御龍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帕頭,著紅方勝錦襖子,看帶束帶,執御從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壘、掌扇、纓紼之類。御椅子皆黃羅珠蹙背座,則親從官執之。諸班直皆帕頭錦襖束帶,每常駕出,有紅紗帖金燭籠二百對,元宵加以琉璃玉柱掌扇燈。快行家各執紅紗珠絡燈籠。駕將至,則圍子數重,外有一人捧月樣兀子4,錦覆於馬上。天武官十餘人,簇擁扶策,喝曰:「看駕頭5!」次有吏部小使臣百餘,皆公裳,執珠絡球杖,乘馬聽喚。近侍余官皆服紫緋綠公服,三衙太尉、知6玉帶羅列前導,兩邊皆內等子。選諸軍膂力者,著錦襖頂帽,握拳顧望,有高聲者,捶之流血。教坊、鈞容直樂部前引,駕後諸班直馬隊作樂。駕後圍子外,左則宰執侍從,右則親王、宗室、南班官7。駕近,則列橫門十餘人擊鞭,駕後有曲柄小紅繡傘,亦殿侍執之於馬上。駕入燈山,御輦院人員輦前喝「隨竿媚來」,御輦團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又謂之「踏五花兒」,則輦官有喝賜矣。駕登宣德樓,遊人奔赴露台下。

〔註釋〕

1圍子:皇帝出行時的近身侍衛。《宋史·兵志》稱為「駕出禁衛圍子」,又稱「禁圍」,以天武軍內一指揮為寬衣天武,專司其事。2殿前班:皇帝禁軍的編制之一,下文「御龍直」也是這一類的軍事編制。參見卷之四「軍頭司」一節注2。3纓紼:即纓紱,綰結官印的絲帶,也代指印綬。「紼」通「紱」。《漢書·丙吉傳》云:「臨當封,吉疾病,上(宣帝)將使人加紼而封之,及其生存也。」後有注云:「紼,系印之祖也。」這裡的纓紼是指皇帝的印綬。4兀子:即杌子,這裡指放在馬背上的小椅子。5駕頭:即皇帝御座親臨。駕頭本指皇帝出行時所坐的特殊座位。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云:「正衙法座.香木為之,加金飾,四足墜角,其前小偃,織籐冒之。每車駕出幸,則使老臣馬上抱之,曰駕頭。」這裡說「看駕頭」,是侍衛向路人發出的警示語,意思是:「聖駕到了,小心看著點!」6三衙大尉、知:「三衙」,指樞密院、中書省、門下省,這三處政要部門統稱為三衙,其長官稱太尉。知,指主管「諸分」的內官。參見本書卷之一「內諸司」注2。7南班官:皇帝身邊的近侍,一般都是皇家宗族子弟擔任。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云:「宗子授南班官。」

〔譯文〕

正月十四日,皇上車駕巡遊五嶽觀、迎祥池,皇上設宴賞賜群臣。到晚上皇上才回宮。負責警衛的侍衛、親隨官員都戴著球頭大帽,帽上插有簪花,身穿紅錦團答戲獅子衫,鍍金天王腰帶,手持好幾重骨朵子排列成儀仗。天武軍官員都頭戴雙卷腳的帕頭,身穿紫色大披肩天鵝結帶的寬衫。殿前班衛士頭戴兩腳屈曲向後的花裝帕頭,身穿紅、青、紫三色捻金線結帶望仙花袍,身佩弓劍,騎馬,同一樣式的鞍轡,近侍手執印綬作引導。御龍直衛士頭戴兩腳屈曲向後的花裝帕頭,身穿有紅色方勝的錦襖子,寬帶束腰,手執皇上出行的隨身物件,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盤、官扇、印綬之類。皇帝的御椅都用黃羅鋪設,上綴珍珠,由親從官用手抬著。諸班直衛士都是頭戴帕頭、身穿錦襖、腰間束帶,平常皇上車駕出行都有紅紗帖金蠟燭燈籠二百對引路,元宵節這天晚上又增加有琉璃玉柱掌扇燈,快行家衛士各自手執紅紗珠絡燈籠。皇上車駕將至,就有近身侍衛們在周圍排列成一道又一道,還有一人捧著一件月牙形狀的小椅子,上面用錦緞覆蓋,放在馬背上。天武官衛士十多人,在兩邊及前後簇擁扶持著,向路上行人喝斥道:「看駕頭!」隨後有吏部的小使臣百餘名,都身穿官服,手執鑲綴有珠絡的球杖,騎馬跟隨,聽候使喚。近侍及其餘官員也都身穿著紫、紅、綠等各色官服,三衙的太尉、諸分的內官,都身佩玉帶在前面列隊引導,兩邊都是禁衛軍的內等子。挑選禁軍那些有膂力的武士,身穿錦襖頭戴帽盔,攥著拳頭向四處觀望,發現有高聲喧嘩者就拳腳相加直至流血。教坊司和軍樂隊在前面引導,皇上車駕後面是諸班直的馬上樂隊奏樂跟隨。車駕後面的外側,左邊是宰相及其侍從,右邊是親王、宗室、南班官。皇上聖駕臨近的時候,就有橫列在門前的十多人擊鞭鳴響,聖駕背後有一頂曲柄小紅繡傘,也由內傳秉持於馬上緊隨其後。聖駕至燈山,御輦院人員在御輦前喊道「隨竿媚來」,御輦就繞行燈山一圈,倒行著觀看燈山,這叫做「鵓鴿旋」,又叫做「踏五花兒」,這時隨輦官就會宣佈皇上給賞了。聖駕登上宣德樓之後,遊人們則都跑到露台下面觀看演出。

十五日駕詣上清宮

十五日,詣上清宮,亦有對御,至晚回內。

〔譯文〕

正月十五日,聖駕前往上清宮,同時賜宴,並與群臣共飲,到晚上才回宮。

十六日

十六日,車駕不出。自進早膳訖,登門,樂作,捲簾,御座臨軒,宣萬姓。先到門下者,猶得瞻見天表。小帽紅袍獨桌子,左右近侍,簾外傘扇執事之人。須臾下簾,則樂作,縱萬姓游賞。兩朵樓相對:左樓相對鄆王1以次綵棚幕次;右樓相對蔡太師2以次執政戚里幕次。時復自樓上有金鳳飛下諸幕次,宣賜不輟。諸幕次中,家妓競奏新聲,與山棚、露台上下樂聲鼎沸。西朵樓下,開封尹彈壓,幕次羅列罪人滿前,時復決遣,以警愚民。樓上時傳口敕,特令放罪。於是華燈寶炬,月色花光,霏霧融融,動燭遠近。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球緣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車駕還內矣。須臾聞樓外擊鞭之聲,則山樓上下,燈燭數十萬盞,一時滅矣。於是貴家車馬,自內前鱗切,悉南去游相國寺。寺之大殿前設樂棚,諸軍作樂,兩廊有詩牌燈云:「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台。」並「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詩。其燈以木牌為之,雕鏤成字,以紗絹冪之,於內密燃其燈,相次排定,亦可愛賞。資聖閣前安頓佛牙3,設以水燈,皆系宰執、戚里、貴近占設看位。最要鬧,九子母殿及東西塔院,惠林、智海、寶梵,競陳燈燭,光彩爭華,直至達旦。其餘宮觀寺院,皆放萬姓燒香。如開寶、景德、大佛寺等處,皆有樂棚,作樂燃燈。惟禁宮觀寺院,不設燈燭矣。次則葆真宮,有玉柱玉簾窗隔燈。諸坊巷,馬行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就中蓮華王家香鋪燈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場打花鈸、弄椎鼓4,遊人無不駐足。諸門皆有官中樂棚,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殿前班在禁中右掖門裡,則相對右掖門設一樂棚,放本班家口登皇城觀看。官中有宣賜茶酒妝粉錢之類。諸營班院,於法不得夜遊,各以竹竿出燈球於半空,遠近高低,若飛星然。阡陌縱橫,城不禁。另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妝,競誇華麗,春情蕩揚,酒興融怡,雅會幽歡,寸陰可惜,景色浩鬧,不覺更闌。寶騎駸駸,香輪轆轆。五陵年少,滿路行歌。萬戶千門,笙簧未徹,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唯焦以竹架子出青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架子前後,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至十九日收燈,五夜城不禁,嘗有旨展日。宣和年間,自十二月於酸棗門(二名景龍)門上,如宣德門,元夜點照,門下亦置露台,南至寶菉宮,兩邊關撲買賣,晨暉門外設看位一所,前以荊棘圍繞,周回約五七十步,都下賣鵪鶉骨饳兒、圓子、拍、白腸、水晶鱠、科頭細粉、旋炒栗子、銀杏、鹽豉湯、雞段、金橘、橄欖、龍眼、荔枝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索喚。以至尊有時在看位內,門司、御藥、知省、太尉,悉在簾前,用三五人弟子祗應。盆5照耀,有同白日。仕女觀者,中貴邀住,勸酒一金盃令退。直至上元,謂之「預賞」。惟周待詔瓠羹,貢餘者一百二十文足一個,其粗細果別如市店十文者。

〔註釋〕

1鄆王:即宋徽宗第三子趙楷,被封為鄆王。他在政和年間狀元及第,又提舉皇城司,甚受徽宗寵信。2蔡大師:即蔡京,徽宗時受寵信,被拜為太師,封魏國公。3佛牙:傳說釋迦牟尼佛死後,曾留下四顆牙齒,佛教徒們奉為珍寶,特予以供奉,稱為佛牙。見《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下「聖軀廓潤品」第四。後世在中國的不少寺院裡都珍存有佛牙,未必都是真正的釋迦牟尼遺留的牙齒,或者只是一件象徵之物。4椎鼓:即佛事活動中僧人敲擊的花棒鼓。元李有《古杭雜記》云:「有喪之家,命僧為佛事……花棒鼓者,謂每舉法事,則一僧三四棒鼓,輪流拋弄,諸婦女競觀之以為樂。」5盆:古時風俗,在除夕夜晚焚松柴於火盆中,以祭祀祖先及神靈,叫做盆,又叫燒火盆。到元宵節夜晚也還繼續點燃。宋曾布《曾公遺錄》卷九云:「密院據開封狀,乞燒盆,奏從之。」宋劉昌詩《蘆蒲筆記》卷四「盆」一節云:「今人祠祭或燕設,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號為生盆,莫曉其義。予因執合宮,見御路兩旁火盆,皆疊麻,始悟為盆,俗呼為生也。」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清代,清王鳴盛《練川雜詠》詩中有句云:「燒罷盆添旺相,家家春帖換新題。」

〔譯文〕

正月十六日,皇上車駕不出宮。從用完早膳以後,皇上登上宣德門的城樓,待奏響音樂,捲起懸掛的簾子,皇上親臨城樓,向百姓宣告要與民同樂。先趕到城樓下邊的人們,還可以瞻仰到龍顏。皇上頭戴小帽,身穿紅袍,面前單獨擺放一張桌子。兩旁有近身侍衛站立,簾子之外是撐傘、掌扇等服侍的人。片刻放下了簾子,音樂大作,讓百姓們遊覽觀賞節日盛景。宣德樓兩旁的朵樓東西相對:左朵樓下方相對的是鄆王趙楷及其以下皇親家的綵棚帷幕;右朵樓下方相對的是太師蔡京以下的執政大臣及國戚家的綵棚帷幕。從宣德樓上時而有金色鳳鳥飛下,落在各個綵棚帷幕前,宣佈皇上不停給予的賞賜。各個綵棚帷幕當中的歌舞家伎們,競相演奏著新潮的樂曲,同山棚、露台上下各處的音樂演奏相交融,樂聲鼎沸。西朵樓下方,開封府尹的軍士在那警戒、維持秩序,在帷帳前排列著眾多的罪犯,當場審判並宣佈判決結果,以這種方式警戒百姓。宣德樓上時而傳下來皇上的口諭,對一些罪犯予以特赦。此時,華燈與寶炬齊明,月色與花光相映,在輕靄薄霧中洋溢著祥和的氣氛,晃動著的燈火之光照亮遠近。到三更時,宣德樓上將小紅紗燈球順著溜索滑至半空中,見此景,人們就知道是皇上已經回宮了。片刻,聽見城樓外擊鞭聲起,即刻山棚和城樓上下,數十萬盞燈燭一時全都熄滅了。於是富貴之家的車馬,從皇宮前邊的御街緊密而有秩序地排起,都往南去游相國寺了。相國寺裡的大殿前面也設置有樂棚,禁軍各部的軍樂隊在那裡演奏,大殿的兩廊有詩牌燈,上面寫著「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台」以及「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詩句。這些燈用木牌做成,木牌上鏤空成字,用薄紗絹蒙著,在牌子裡密集地點上燈燭,並依次排開,也很值得觀賞。資聖閣前面陳放著佛牙,並設置水燈,都是當朝執政大臣、外戚、近臣等佔據的觀看表演的座位。寺院裡最為繁華熱鬧的地方,是九子母殿及東西塔院,惠林、智海、寶梵等處,競相陳列著各種式樣的燈燭,光彩奪目,直到天亮。城中各處的宮觀寺院,都准許百姓們入內燒香,如開寶寺、景德寺、大佛寺等處,也都設置有樂棚,奏樂並點燈。只有皇宮內院裡面的宮觀寺院,不設置燈燭。其次是葆真宮,設置有玉柱及王簾窗隔開燈光。各處街巷,如馬行街的各個香藥店舖、茶館、酒店等,所置備的燈燭的樣式各出新奇。其中蓮華王家香鋪的燈火最為與眾不同,而且這裡還安排有和尚道士打花鈸、弄椎鼓,過往的遊人無不駐足觀看。京城各門都有官府設置的樂棚,京城裡萬街千巷,到處都是繁盛熱鬧的景象。每一條巷口,即使沒有樂棚的地方,也大都設置有小影戲棚子,主要是為了防止本街巷的遊人的小孩走失,可用這些小棚子對走失的小孩進行安頓。殿前諸班直在皇宮的右掖門裡,正對右掖門置有一個樂棚,特安排本班家屬子弟登上皇城的城牆觀燈。禁軍的長官也有賞賜一些茶酒、脂粉、銅錢之類。各營值班衛士,按照規定不得在節日夜晚出去遊玩,只好在駐地各自用竹竿挑出燈球懸在半空中,遠近高低,隨風擺動,猶如天上的流星一樣。京城裡的道路縱橫交錯,節日裡都不設置禁區。城裡那些背街的小巷,百姓們也在門額掛上了珠簾,且都是精心製作、巧手裝飾,競相誇耀著各自的華麗。如此良宵之夜,人們面帶春風,歡情洋溢,乘著酒興,心情怡悅。雅士聚會,情人幽歡,每一刻的時光都是這麼值得珍惜。節日的景色繁華熱鬧,不覺已是夜半更深的時候了。心愛的寶馬急速奔馳著,豪華的轎車香輪滾動著。富家子弟們一路上跑著唱著。千家萬戶,樂聲一夜不絕。集市上有小商販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科頭圓子、拍頭焦等。特別是賣焦的,把竹架子置於青傘上,並點綴著梅紅縷金的小燈籠子,架子前後也置有燈籠,隨著敲擊鼓點的打拍子節奏,小燈籠團團轉動,這叫做「打旋羅」,街頭巷口處處可見。從元宵節到正月十九日夜間收燈,這五個夜晚城門不加任何禁令,而且曾有聖旨讓節日燈會延期一兩天。徽宗宣和年間,從十二月起在酸棗門(又名景龍門)門上,像宣德門元宵節夜晚點燃燈火照明那樣,城門下也設置露台,往南一直到寶菉宮,街道兩邊都有關撲、買賣之類的。晨暉門外設置有御座看台一所,看台前面用荊棘圍繞,周長大約五七十步。京城裡賣鵪鶉骨饳兒、圓子、拍、白腸、水晶鱠、科頭細粉、旋炒栗子、銀杏、鹽豉湯、雞段、金橘、橄欖、龍眼、荔枝等各種吃食與水果的,團團層層地緊密擺放著,準備著供皇家隨時採購索喚。因為皇上有時就在御座看台裡邊,門司、御藥、知省、太尉等內侍與近臣,都在簾子前邊,有三五名年輕小伙侍候著聽差。盆中的火光照耀夜空,就如同白天一樣。京城裡上流社會的仕女出來觀景,皇上身邊的宦官就要邀請她們停留一下,使用金盃勸飲一杯酒,然後命其離開。這樣的做法一直持續到元宵節那天,叫做「預賞」。只有周待詔所賣的瓠羹,除獻給宮廷裡的貢品之外,餘下的也要賣到一百二十文錢一個,其製作精細果然有別於其他店舖賣十文錢一個的。

收燈都人出城探1春

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州南則玉津園外,學方池亭榭、玉仙觀、轉龍灣。西去一丈佛園子、王太尉園2,奉聖寺前孟景初3園,四里橋望牛岡、劍客廟。自轉龍灣東去陳州門外,園館尤多。州東宋門外快活林、勃臍陂、獨樂岡4,硯台、蜘蛛樓、麥家園、虹橋、王家園。曹、宋門之間,東御苑、乾明崇夏尼寺。州北,李駙馬5園。州西,新鄭門大路,直過金明池西道者院6,院前皆妓館。以西宴賓樓,有亭榭、曲折池塘、鞦韆畫舫,酒客稅小舟,帳設游賞。相對祥祺觀7,直至板橋,有集賢樓、蓮花樓,乃之官河東、陝西五路之別館,尋常餞送,置酒於此。過板橋,有下松園、王太宰園、杏花岡。金明池角南去,水虎翼巷水磨下蔡太師園。南洗馬橋西巷內,華嚴尼寺、王小姑酒店。北金水河,兩浙尼寺、巴婁寺、養種園,四時花木,繁盛可觀。南去藥梁園、童太師8園。南去鐵佛寺、鴻福寺、東西柏榆村。州北模天坡、角橋,至倉王廟、十八壽聖尼寺、孟四翁酒店。州西北原有庶人園,有創台、流杯亭榭數處,放人春賞。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9地。次第春容滿野,暖律暄晴。萬花爭出粉牆,細柳斜籠綺陌,香輪暖輾,芳草如茵,駿騎驕嘶,杏花如繡。鶯啼芳樹,燕舞晴空。紅妝按樂於寶榭層樓,白面行歌近畫橋流水,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踘疏狂,尋芳選勝,花絮時墜金樽;折翠簪紅,蜂蝶暗隨歸騎。於是相繼清明節矣。

〔註釋〕

1探:原本作「采」,即「探」字之誤。2王太尉園:百歲寓翁《楓窗小牘》卷下記為「王太宰園」。王太宰即是王黼,宋徽宗時進升為少宰,與蔡京同為朝廷重臣。3孟景初:曾為教坊使,事跡不詳。清周城《宋東京考》卷十云:「景初園即教坊使孟景初園也,在城西南奉聖寺岡。」本書卷之九「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一節「第五盞,御酒」一段、卷之十「除夕」一節,皆有孟景初出場。4獨樂岡:明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九云:「獨樂岡在城東十五里,相傳宋時有一富翁居此,都人九日於此登高,男女婚嫁已畢,翁不問家事,日邀故舊飲酒為樂。徽宗微行見之,羨曰:『斯人其獨樂哉!』因名其岡。」5李駙馬:即是李緯,李用和之子,尚仁宗長女兗國公主,官駙馬都尉,終官為建武軍節度使。《宋史》有傳。6道者院:道教寺觀。明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十一云:「道者院在鄭門外五里,宋時所建,每歲中元節十月朔,設大會道場,焚錢山,祭軍陣亡歿孤魂。金季兵毀。」7祥棋觀:清周城《宋東京考》卷十三云:「祥棋觀在新鄭門外金明池之右,始建未詳,元末兵毀。」8童太師:即童貫,字道輔,徽宗朝以平方臘功進位為大師。9閒:「閒」原本作「闃」,即「閒」字。

〔譯文〕

正月十九日夜晚燈會結束之後,城裡的人們紛紛爭先出城探春。城南除玉津園之外,還有學方池亭榭、玉仙觀、轉龍灣等處。由轉龍灣往西去,有一丈佛園子、王太尉園。奉聖寺前面有孟景初園,還有四里橋的望牛岡、劍客廟。從轉龍灣往東到陳州門外,園林館舍更多。城東宋門外有快活林、勃臍陂、獨樂岡、硯台、蜘蛛樓、麥家園、虹橋、王家園。曹門和宋門之間,有東御苑、乾明崇夏尼寺。城北有李駙馬園。城西的新鄭門大路,一直過了金明池,西邊是道者院,院前面全是妓院。再往西去是宴賓樓,有亭榭、曲折的池塘、鞦韆畫舫,酒客們可租條小船,掛上帳幔,在其中游賞美景。宴賓樓對面是祥祺觀,往前一直到板橋,有集賢樓、蓮花樓,再往官河東岸,有陝西五路的別館,平時餞別送行,都在此處置酒話別。過了板橋,有下松園、王太宰園、杏花岡。從金明池角往南去,水虎翼巷水磨以下是蔡太師園。南洗馬橋西巷內,有華嚴尼寺、王小姑酒店。北金水河有兩浙尼寺、巴婁寺、養種園,園內有四時花木,其繁盛的景象很值得觀賞。往南去是藥梁國、童太師園。再往南去是鐵佛寺、鴻福寺、東西柏榆村。城北有模天坡、角橋,到倉王廟、十八壽聖尼寺、孟四翁酒店。城西北原有庶人園,有創台、流杯亭榭等數處,准許遊人入內賞春。都城附近總的來說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置之地。元宵節過後,轉眼間就是春色遍佈郊野,氣候溫暖,天氣晴朗。萬花競相開放著,纖細的柳枝伸出粉牆外;細柳輕拂,柔條斜籠芳路間。郊外香車的車輪緩緩地碾過,芳草如茵鋪地;寶馬歡快地激揚長嘶。杏花掛滿枝頭如錦繡一般,黃鶯在芳樹上鳴啼,燕子在晴空飛舞。梳著紅妝的美女,在寶榭層樓彈琴奏樂;白面書生於畫橋流水處放聲歌唱。舉目四望,到處是鞦韆上仕女的歡聲笑語;所到之處,隨時有男兒蹴踘時豪放疏狂的身影。尋訪春色,遊覽勝景,花瓣不時墜於金樽之內;折取柳枝,插戴花朵,蜂蝶追隨著歸途的馬兒。於是,過不多久就是清明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