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東京夢華錄 > 卷之一 >

卷之一

東都外城

東都外城1,方圓四十餘里。城壕曰護龍河,闊十餘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城門皆甕城2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系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門有三:正南門曰南薰門;城南一邊,東南則陳州門,傍有蔡河3水門;西南則戴樓門,傍亦有蔡河水門。蔡河正名惠民河,為通蔡州故也。東城一邊,其門有四:東南曰東水門,乃汴河4下流水門也,其門跨河,有鐵裹窗門,遇夜如閘垂下水面,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拐子城5,夾岸百餘丈;次則曰新宋門;次曰新曹門;又次曰東北水門,乃五丈河6之水門也。西城一邊,其門有四:從南曰新鄭門;次曰西水門,汴河上水門也;次曰萬勝門;又次曰固子門;又次曰西北水門,乃金水河水門也。北城一邊,其門有四:從東曰陳橋門(乃大遼人使驛路7);次曰封丘門(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棗門;次曰衛州門(諸門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門曰利澤,鄭門本順天門,固子門本金耀門)。新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8,密置女頭9,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成蔭。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十提總其事。

〔註釋〕

1東都:北宋的首都汴京城。外城:即五代後周時周世宗所築的羅城,又稱新城、國城,周長約四十八里。宋敏求《東京記》下卷為「新城」,又記外城。2甕城:即古代城門外的月城,起掩護城門、加強防禦的作用。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守城」云:「門外築甕城,城外鑿壕,去大城約三十步。」又云:「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3蔡河:見本卷「河道」一節注1。4汴河:見本卷「河道」一節注4。5拐子城:即甕城,城牆的角城,有屏蔽城門、加強防禦的作用。6五丈河:古河名,見本卷「河道」一節注5。7大遼:指北方與宋對峙的遼國。驛路:遼國使者規定必須從此門入城。8馬面: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的戰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記西北赫連城(延州豐林縣城)「其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敵人至城下,則四面失石臨之,須使敵人不能到城下乃為良法」。又宋陳規《守城錄》卷二「守城機要」云:「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腳,其上皆有樓子,所用木植甚多。」9女頭:城牆上垛子一類的防護建築,或稱為女垣、箭垛。十京城所:即管理城牆修繕維護的軍事機構,屬皇宮「外諸司」之一。本卷「外諸司」一節中的「京城守具所」,即指「京城防務維修器械管理所」,簡稱京城所。

〔譯文〕

汴京城的外城,周長約四十餘里。城壕名叫護龍河,河寬十餘丈。河的兩岸全都栽種著楊、柳樹,白色的城牆和朱紅色的城門,禁止行人往來。城門外修建的甕城都是三層的小樓,樓門都是拐彎開門的,只有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是正向直行的且都是兩重門。主要是因為這四道門都是正門,為皇帝出行專用的御道的緣故。外城的南城牆一側有三道門,正南門為南薰門;南城牆東南側的為陳州門,門旁是蔡河的水門;西南側為戴樓門,門旁也是一道蔡河的水門。蔡河原名為惠民河,因其流經蔡州,故而得名。外城的東城牆一側有四座城門,東南處的為東水門,也是汴河下游出城的水門,此門橫跨於汴河之上,並用鐵包裹起來猶如一扇窗,到夜裡就像閘門一樣垂進水面,而河的兩岸都留有通行道,一直出了拐子城,沿著河兩岸仍有數百丈長。接著往北去是新宋門,之後是新曹門,最北的為東北水門,此門也是五丈河流經的水門。城牆西側的一面有四座門:從南向北依次為新鄭門,之後是西水門,此門也是汴河上流入城的水門,再依次是萬勝門、固子門,最北面的是西北水門,此門也是金水河的水門之一。外城的北側一面共有四座門:從東數起先是陳橋門(此門是大遼國使臣入宮覲見的必經之路),依次是封丘門(此門是皇帝北郊祭祀的御路),再依次是新酸棗門,最北面的為衛州門(這些門的名稱都是俗稱,它們的正名如西水門橋原名叫利澤橋,鄭門原名為順天門,固子門的原名為金耀門)。新城的城牆上每隔百步就設置有馬面戰棚,並在城牆上密集地設置有城垛子(女牆),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專人進行管理和修繕,遠遠望去,很是整齊、高俊。城裡的官道兩側,種植的榆樹和柳樹都已成蔭。每隔二百步設置一處防城庫,庫中貯備著守城攻敵用的武器,有廣固兵士二十名,每天對其進行維護修繕,並專門設有京城所總管相關事務。

舊京城

舊京城1方圓約二十里許,南壁其門有三:正南曰朱雀門,左曰保康門,右曰新門。東壁其門有三:從南汴河南岸角門子,河北岸曰舊宋門,次曰舊曹門。西壁其門有三:從南曰舊鄭門,次汴河北岸角門子,次曰梁門。北壁其門有三:從東曰舊封丘門,次曰景龍門(乃大內城角實菉宮2前也),次曰金水門。

〔註釋〕

1舊京城:原唐朝時的汴州城,五代後周擴建外城時將其包在城內,因此又叫裡城,或叫闕城,周長約二十一里。宋敏求《東京記》中卷即為「舊城」,詳述了此城的規模。《宋會要輯稿》「方域一之一」記舊城周長為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2實菉宮:即寶菉宮,「寶」應為「實」。

〔譯文〕

汴州城周圍約二十里,南城牆一面有三座城門:正南的門叫朱雀門,左邊的叫寶康門,右邊的叫新門。東城牆一側有三座城門:從汴河南岸的角子門數起,汴河北岸為舊宋門,依次是舊曹門。城牆西側一面有三座城門:從南數起為舊鄭門,依次是汴河北岸的角子門,再往北的是梁門。城牆北側一面有三座城門:從東開始是舊封丘門,再依次是景龍門(此門在皇宮城角的實菉宮前面),再依次是金水門。

河道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1,自陳蔡由西南戴樓門入京城,遼繞自東南陳州門出,河上有橋十一2,自陳州門裡曰觀橋(在五嶽觀後門),從北,次曰宣泰橋,次曰雲騎橋,次曰橫橋子(在彭婆婆宅前),次曰高橋,次曰西保康門橋,次曰龍津橋(正對內前),次曰新橋,次曰太平橋(高殿前宅3前),次曰糶麥橋,次曰第一座橋,次曰宜男橋,出戴樓門外曰四里橋。中曰汴河4,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艧,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次曰順成倉橋,入水門裡曰便橋,次曰下土橋,次曰上土橋,投西角子門曰相國寺橋。次曰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於大內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樑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州橋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橋之西有方淺船二隻,頭置巨干鐵槍數條,岸上有鐵索三條,遇夜絞上水面,蓋防遺火舟船矣。西去曰浚儀橋,次曰興國寺橋(亦名馬車衙橋),次曰太師府橋(蔡相宅前),次曰金梁橋,次曰西浮橋(舊以船為之橋,今皆用木石造矣),次曰西水門便橋,門外曰橫橋。東北曰五丈河5,來自濟鄆,般挽京東路糧斛入京城,自新曹門北入京,河上有橋五:東去曰小橫橋,次曰廣備橋,次曰蔡市橋,次曰青暉橋、染院橋。西北曰金水河6,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築堤,從汴河上用木槽架過,從西北水門入京城,夾牆遮擁,入大內灌後苑池浦矣。河上有橋三,曰白虎橋、橫橋、五王宮橋之類。又曹門小河子橋曰念佛橋,蓋內諸司輦官、親事官之類,軍營,皆在曹門,侵晨上直,有瞽者在橋上唸經求化,得其名矣。

〔註釋〕

1蔡河:蔡河和以下的汴河、五丈河、金水河都是人工運河,這四條河均流經汴京城。蔡河源於鄭州西南的大隗山,向東南流經鄢陵、扶溝,之後注於蔡水。北宋初建隆年間,宋太祖發動民夫開鑿水渠,引導蔡河水流入汴京城內。《東京夢華錄》謂「由西南戴樓門入京城」,其實蔡河水是從戴樓門東側的廣利水門流入汴京城的。而向北流的一段蔡河叫做西蔡河。河水在城內蜿蜒流淌穿過城內之後,從陳州門西側的普濟水門出城,再往南流經通許,之後注入蔡河。向南流的這一段蔡河叫東蔡河。見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七「河渠三·蔡河」。2橋十一:十一應作十三,即為十三座橋。3高殿前宅:即高俅宅邸。高俅因官職為殿前都指揮使,簡稱高殿前。卷十「車駕宿大慶殿」一節記有「眾曰殿前都指揮使高供俅」。4汴河:即浚儀渠。源出滎陽市大周山,往東匯合京、索、須、鄭四條支流,又稱莨蕩渠或通濟渠。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大運河時引來黃河水,通濟渠匯入大運河,唐代改名為廣濟渠。後來屢經變遷,流入汴州的支流稱為汴河。北宋初大宗淳化年間,汴河發生過決口,河水氾濫成災,至道年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此後的北宋時期,汴河對於漕運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後來到明代正德、嘉靖時,汴河已經淤塞難尋,在城內延慶觀前有一座小磚橋,橋下有水溝,民眾俗稱為「臭河兒」,這便是原來汴河的一點遺跡了。見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六「河渠二·汴河」。5五丈河:唐代武則天時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引來汴水注入白溝,又接通湛渠,以利於漕運。因其寬五丈,故名為五丈河,即是白溝河的下游一段。北宋時期多次疏浚,後來因黃河氾濫而淤塞。見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七「河渠三·五丈河」。6金水河:其源出自京水,又名天源。北宋初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動員民夫開渠引水,經過中牟到汴京,名為金水河。在城內和五丈河接通。北宋時期曾多次予以疏浚,對於城內用水發揮著重要作用。金元時期已經淤塞不存。見李濂《汴京遺跡志》卷七「河渠三·金水河」。

〔譯文〕

穿過京城的河道有四條。穿過南城牆的叫蔡河,河水來自陳、蔡兩地,由城西南處的戴樓門進入京城,在城內曲折環繞之後,從城東南的陳州門流出京城。蔡河上有十三座橋,在陳州門裡的是觀橋(在五嶽觀的後門),從北數起依次是宣泰橋、雲騎橋、橫橋子(在彭婆婆宅前),依次是高橋、西保康門橋、龍津橋(正對著大內前門),再依次是新橋、太平橋(高殿前宅前)、糶麥橋、第一座橋、宜男橋和戴樓門外的四里橋。流經城中的是汴河,河水從西京的洛口分水流入京城,之後向東流至泗州,注入淮河,此河道漕運東南方的糧食,凡是東南之地所產物產都是從此河進入京城的,國民一切所需都依賴此河。自東水門外七里,到西水門外,河上一共有十三座橋:從東開始,東水門外七里處的叫虹橋,此橋沒有橋柱,整體全是以巨木凌空架起的,並用紅色塗料加以裝飾,宛如天上的飛虹,其旁邊的上下橋也是如此構造。其次是順成倉橋,進入東水門裡是便橋,其次是下土橋、上土橋,至西角子門處的橋叫相國寺橋。其次是州橋(其正名本為天漢橋),正對著大內的御街,此橋與相國寺橋都較低平而不能通行舟船,只有西河的平船可以在橋下通過,橋柱全是青石製成的,橋的石樑、石筍、欄杆及近橋兩岸的石壁上都雕刻有海馬、水獸、飛雲的圖案,橋下緊密地排列著石柱,此橋乃皇上車駕的御路。州橋北岸的御路,其東西兩側的門闕樓觀相對聳立,橋的西邊有兩隻方形的淺船,船頭置有數條又粗又長的鐵槍,岸上有三條鐵索,一到夜晚就將船都絞到水面上,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舟船遺失。再往西去是浚儀橋,依次是興國寺橋(又叫馬車衙橋)、太師府橋(在蔡相府宅的前面)、金梁橋、西浮橋(以前以船為橋,如今都用木石建造的),依次是西水門便橋,門外的是橫橋。京城東北處的河叫五丈河,河水來自濟鄆之地,主要作用是運輸京東路的糧食進入京城,從新曹門的北面進入京城,河上一共有五座橋:向東數先是小橫橋,依次是廣備橋、蔡市橋,再依次是青暉橋和染院橋。京城西北處的河叫金水河,從京城西南處分京、索河水築堤壩,在汴河上橫架木槽,使河水從西北水門進入京城,同時沿河有夾牆保護,河水流入大內後灌入後苑的池塘裡。河上有三座橋:依次叫虎橋、橫橋和五王宮橋。此外,曹門小河子橋又叫念佛橋,這是因為宮內各官署的輦官、親事官之類的人所居住的軍營都在曹門,他們每日清晨到宮中當值,過此橋時都有盲人在橋上唸經化緣,因此得名為念佛橋。

大內

大內1正門宣德樓列五門,門皆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2,鐫鏤龍鳳飛雲之狀,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3,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下列兩闕亭相對,悉用朱紅杈子4。入宣德樓正門,乃大慶殿,庭設兩樓,如寺院鐘樓,上有太史局,保章正5測驗刻漏,逐時刻執牙牌奏。每遇大禮車駕齋宿及正朔,朝會於此殿。殿外左右橫門曰左右長慶門。內城南壁有門三座,系大朝會趨朝路。宣德樓左曰左掖門,右曰右掖門。左掖門裡乃明堂,右掖門裡西去乃天章、寶文等閣。宮城至北廊約百餘丈。入門東去街北廊乃樞密院,次中書省,次都堂(宰相朝退治事於此),次門下省,次大慶殿。外廊橫門北去百餘步,又一橫門,每日宰執趨朝,此處下馬;余侍從台諫於第一橫門下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橫門。東廊大慶殿東偏門,西廊中書、門下後省,次修國史院,次南向小角門,正對文德殿(常朝殿也)。殿前東西大街,東出東華門,西出西華門。近裡又兩門相對,左右嘉肅門也。南去左右銀台門。自東華門裡皇太子宮入嘉肅門,街南大慶殿後門、東西上門,街北宣祐門。南北大街西廊,面東曰凝暉殿,乃通會通門,入禁中矣。殿相對東廊門樓,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廚。殿上常列禁衛兩重,

時刻提警,出入甚嚴。近裡皆近侍中貴。殿之外皆知省、御藥、幕次、快行、親從官、輦官、車子院、黃院子、內諸司兵士,祗候宣喚,及宮禁買賣進貢,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諸司,人自賣飲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間未有也。每遇早晚進膳,自殿中省對凝暉殿,禁衛成列,約欄不得過往。省門上有一人呼喝,謂之「撥食家」。次有紫衣、裹腳子向後曲折帕頭者,謂之「院子家」,托一合,用黃繡龍合衣籠罩,左手攜一紅羅繡手巾,進入於此,約十餘合,繼托金瓜合二十餘面進入,非時取喚,謂之「泛索」。宣祐門外,西去紫宸殿(正朔受朝於此)。次曰文德殿(常朝所御),次曰垂拱殿,次曰皇儀殿,次曰集英殿(御宴及試舉人於此)。後殿曰崇政殿、保和殿,內書閣曰睿思殿。後門曰供辰門。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在此,凡飲食、時新花果、魚是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分6爭以貴價取之。

〔註釋〕

1大內:即皇宮。北宋的皇宮在汴京城的西北部,周長約五里。原來是唐代宣武軍節度使的治所,五代後梁時將此處建為建昌宮,後唐時此處仍為軍治所,後晉時建為大寧宮。北宋初建隆三年(962年),詔令按照洛陽的宮殿規制重新加以修建。2甃(zhou):本義是井壁。《易·井卦》有「井甃無咎」句,《周易集解》引前人注云:「以磚壘井曰甃。」後來引申為宮門內壁或湖池的岸邊用磚雕砌鑲之物皆稱為甃。3甍(meng):古建築中指梁棟或屋脊,這裡泛指梁棟。桷(jue)、榱(cuī),俱指椽子。雕甍畫棟,峻桷層榱,意思是皇宮的建築梁棟雕繪華麗,椽簷層疊高聳,十分氣派的景象。4杈子:用木條交叉固定,作為支架,另一木橫架於上,排在地上表示禁約,擺在街上相當於隔離墩。魏晉以後稱之為行馬,到北宋稱為叉子,或作杈子。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云:「晉魏以後官至貴品,其門得施行馬。行馬者,一木橫中,兩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於門,以為約禁也。周禮為之陛枑,今官府前叉子是也。」5保章正:太史局裡的官職名稱。《宋史》卷一六四「職官四」記云:「大史局掌測驗天文,考定曆法。」其官名有令、有正、有丞、有直長、有靈台郎、有保章正等。6諸分:見下節注2。

〔譯文〕

皇宮的正門宣德樓前排列有五座大門,門上都裝飾有金釘並塗以大紅色的油漆,城牆都是磚石相間,並雕刻有形態各異的龍鳳及飛雲的圖案,無一不是雕樑畫棟,高俊的屋角上層排列著椽子,並用琉璃瓦覆蓋其上,曲尺形的朵樓也都飾以朱紅色或彩繪的欄杆,朵樓下相對豎立兩座闕亭,亭前都放置著阻攔人馬通行的朱紅杈子。進入宣德樓正門就是大慶殿了,大慶殿的庭院內設有兩座樓,很像寺院裡的鐘樓,樓上太史局的官員保章正在測驗刻漏,按時按刻要手執牙牌進行奏報。每逢重大慶典或是皇上齋戒住宿以及大年正月初一的朝會都要在此殿進行。

大慶殿外左右兩側的橫門分別叫左、右長慶門。內城南牆有三座門,是重大朝會時上朝之路。宣德樓左側的叫左掖門,右側的叫右掖門。左掖門裡面是明堂,右掖門裡向西去是天章閣、寶文等閣。宮城到北面的長廊大約一百餘丈。進門向東去街北面的走廊是樞密院,依次是中書省,依次是次都堂(宰相退朝後在這裡處理政事),再依次是門下省、大慶殿。大慶殿外廊橫門向北走約百餘步,又有一座橫門,每天宰相上朝時都要在此下馬;其餘的侍從、台諫都要在第一道橫門處下馬,步行至文德殿,再進入第二道橫門。東走廊是大慶殿的東偏門,西走廊是中書省、門下後省,其次是修國史院,再其次是面朝南的小角門,正對著文德殿(通常舉行朝會的大殿)。文德殿前面的東西大街,向東去至東華門,向西至西華門。附近有相對的兩座門,分別為左、右嘉肅門。向南去是左、右銀台門。從東華門裡德皇太子宮進入嘉肅門,街南是大慶殿的後門,東西是上門,街北是宣祐門。南北向大街的西走廊,走廊東面為凝暉殿,在這裡通過會通門就可以進入皇宮了。與凝暉殿相對的東廊門樓,乃是殿中省六尚局的御廚房。凝暉殿內日常都列有兩重禁衛軍,時刻保持警戒,對出入殿堂的控制非常嚴格。附近都是近身侍衛和宦官。凝暉殿外面是知省、御藥等辦公的地方,快行、親從官、輦官、車子院、黃院子、內諸司兵士等,皆在殿外等候宣召;以及宮內買賣、進貢等全都由此殿進入。只有此處的人最多。宮內各諸司所進行的買賣都是飲食所需和珍貴新奇的東西,而這些也都是民間集市上沒有的。每天到早晚進膳的時候,從殿中省到凝暉殿都列有禁衛軍,阻止閒雜人等過往。在殿中省門口有一人呼喊發令,稱為「撥食家」。其次有身著紫色衣服、裹腳子及頭巾向後曲折帕頭的人,叫做「院子家」,手裡托有一盒,用繡有龍的黃色蓋子蓋在盒上面,左手拿著一塊紅羅刺繡的手巾,從這裡進入,這樣的盒大約有十餘盒,之後又有托金瓜形盒的二十餘隻從此進入,以應不時之需,稱此為「泛索」。宣祐門外,向西去是紫宸殿(正月初一皇上在此殿接受群臣的朝拜)。其次是文德殿(日常的朝會都在此殿),還有垂拱殿、皇儀殿,再其次是集英殿(宮內設宴及舉人考試的會場都設在此殿)。後殿分別是崇政殿、保和殿。內書閣又叫睿思殿。皇宮的後門叫拱辰門。東華門外的集市最為熱鬧興盛,這是因為宮中的採買都在此,所有日常所需的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乾肉,以及金銀玉器、珍寶古玩和各種服裝等,無一不是天下珍奇貴重之物。品種之多常有幾十種,如果客人點上一二十種下酒菜,那麼眼下隨意選擇都可以買到。各種時新瓜果和蔬菜,還有茄子、瓠子之類都有上市,每對可值三五十千錢,宮內的各部門都以高價爭先購買。

內諸司

內諸司1皆在禁中,如學士院、皇城司、四方館、客省、東西上門、通進司、內弓劍槍甲軍器等庫、翰林司(茶酒局也)、內侍省、入內內侍省、內藏庫、奉宸庫、景福殿庫、延福宮、殿中省、六尚局(尚藥、尚食、尚輦、尚醞、尚捨、尚衣)、諸分2、內香藥庫、後苑作、翰林書藝局、醫官局、天章等閣、明堂、頒朔布政府。

〔註釋〕

1內諸司:皇宮內眾官署的總稱。2諸閣分:皇宮中負責皇帝的飲食服務的機構,或稱為「十分」,「十」為約數。因其部門之多,所以十個並非確切的個數。宋代宮中后妃和皇帝子女的住處,都稱為「」。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一云:「仁宗皇帝內宴,十分各進饌。」

〔譯文〕

皇宮內的眾官署都在後官中,如學士院、皇城司、四方館、客省、東上門、西上門、通進司、內弓劍槍甲軍器庫等。翰林司(即茶酒局)、內侍省、入內內侍省、內藏庫、奉宸庫、景福殿庫、延福官、殿中省、六尚局(包括尚藥局、尚食局、尚輦局、尚醞局、尚捨局、尚衣局)、諸分、內香藥庫、後苑作、翰林書藝局、醫官局、天章等閣、明堂、頒朔布政府等。

外諸司

外諸司1:左右金吾街仗司、法酒庫、內酒坊、牛羊司、乳酪院、儀鸞司(帳設局也)、車輅院、供奉庫、雜物庫、雜賣務、東西作坊、萬全(造軍器所)、修內司、文思院上下界、綾錦院、文繡院、軍器所、上下竹木務、箔場、車營致遠務、騾務、駝坊、象院、作坊物料庫、東西窯務內外物庫、油醋庫、京城守具所、鞍轡庫,養馬曰左右騏驥院、天駟十監,河南北十炭場2、四熟藥局、內外柴炭庫、軍頭引見司、架子營(樓店務、店宅務)、榷貨務、都茶場、大宗正司,左藏大觀、元豐、宣和等庫,編估局、打套所。諸米麥等,自州東虹橋元豐倉、順成倉,東水門裡廣濟、裡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國、廣盈、萬盈、永豐、濟遠等倉,陳州門裡麥倉,子州北夷門山、五丈河諸倉,約共有五十餘所。日有支納下卸,即有下卸指軍兵士,支遣即有袋家,每人肩兩石布袋。遇有支遣,倉前成市。近新城有草場二十餘所。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輛不絕,場內堆積如山。諸軍打請營在州北,即往州南倉,不許僱人般擔3,並要親自肩來,祖宗之法也。

〔註釋〕

1外諸司:皇宮內為皇帝的朝政、外出巡遊及相關活動服務的各部門的總稱。2十炭場:即石炭場。《宋史》卷一六五「職官五」記云:「石炭場,掌受納出賣石炭。」《東京夢華錄》將「石」誤作「十」。3般擔:即搬擔。「般」通「搬」。

〔譯文〕

皇宮內為皇帝的朝政、外出巡遊及相關活動服務的各部門有:左右金吾街仗司、法酒庫、內酒坊、牛羊司、乳酪院、儀鸞司(即帳設局)、車輅院、供奉庫、雜物庫、雜賣務、東西作坊、萬全(即軍器製造所)、修內司、文思院上下界、綾錦院、文繡院、軍器所、上下竹木務、箔場、車營致遠務、騾務、駝坊、象院、作坊物料庫、東西窯務內外物庫、油醋庫、京城守具所、鞍轡庫,負責養馬的左騏驥院、右騏驥院、天駟十監,河南北石炭場、四熟藥局、內外柴炭庫、軍頭引見司、架子營(即樓店務和店宅務)、榷貨務、都茶場、大宗正司,左藏大觀、元豐、宣和等倉庫,以及編估局、打套所。各處負責糧米小麥存儲、供給的倉庫有:京城東面的虹橋元豐倉、順成倉,到東水門裡的廣濟倉、裡河折中倉、外河折中倉,富國、廣盈、萬盈、永豐、濟遠等倉,及陳州門裡的麥倉,陳州城北面的夷門山、五丈河等倉,共計五十餘所。平時有繳納和支取糧食的車輛在這裡裝運,都有專門負責裝卸的官兵進行裝卸,稱這些裝卸糧食的工人為「袋家」,每人可肩扛兩袋糧食。每逢裝卸糧食的日子,倉前就會像集市一樣的熱鬧。新城附近有草場二十多所。每到冬季,各鄉來此繳納草料的牛車就會塞滿道路,首尾相接,數千萬輛不絕於途,場內草料堆積如山。京城各軍營如果在城北,需要在京城南邊的倉庫取草料的,一律不許僱人搬運,全部要由兵士們自己搬回來,這是宋朝前代祖宗傳下來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