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阿·諾·懷特海《思維方式》 >

阿·諾·懷特海《思維方式》

如果不理解懷特海,就無法理解當代哲學。但是,幾乎沒有人能讀懂懷特海的作品。他的理論是如此前後不一致,以至於他最堅決的反對者有時都會支持或證實他所提出的觀點。他的理論被廣泛傳播,自然而然地損害了他的聲譽……懷特海寫的每句話、每頁紙,有時甚至每個章節都是易懂的。困難的是如何把局部的理解組織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有人肯定地對我說,這個整體是存在的。我知道,他或許懂得柏拉圖的宇宙模型,這個很重要。這種模型(懷特海稱其為「永恆的事物」)逐漸進入時間和空間;它們的組合與不斷發展決定了現實(惶惑的讀者可以查閱將永恆的事物分類的《科學與近代世界》第十章)。

《思維方式》的觀點與其說是晦澀,不如說是模糊不清。就像懷特海的所有作品那樣,這部書的許多段落寫得十分深刻。比如,在書的結尾處,懷特海寫道:「哲學家堅持不懈的假設會使得他們的思想變得貧瘠。應該確信,應該十分自然地確信,人類擁有的所有思想都可以用於他們的經驗。於是,有人認為,這些思想可以明確無誤地用人類的語言,用單個的詞或句子表達出來。我把這種態度稱作『完美無缺的辭典的謊言』。」

切斯特頓(有誰會想到)曾懷著激情批駁過這種觀點。下面,我抄錄一段他在一九四年發表的《牆》的第八十七頁裡寫的話:「人們知道在頭腦中有比秋天的森林中更紛亂、更不可勝數、更無名的色彩……但是相信,這些色彩及其一切搭配和變化,都能用高低不同的聲音的隨意性機制確切地表達出來。他們相信一個證券經濟人的內心,確實可以發出代表一切記憶的秘密和一切強烈慾望的聲音。」

懷特海說:「《思維方式》是對我前一部著作《自然與生命》的補充。我想證明的是,哲學的真理應該基於傳記作家的論點之上,而不是詳盡的聲明。因此,哲學同詩歌近似。兩者都要表現文明的最終涵義。」

這部作品分為四個部分:「造物者的衝動」、「活動」、「自然界與生命」和「形而上學的目標」。

徐少軍 王小方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