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約·博·普裡斯特利 《最後審判日之人》[1] >

約·博·普裡斯特利 《最後審判日之人》[1]

這部作品的前幾章是對大名鼎鼎的斯蒂文森拙劣的模仿(斯氏著有《自殺俱樂部》和《胡安·尼科爾森的厄運》);後幾章則是受到無所不能的、可以宣判生死的好萊塢的影響。前三章揭示了三個不同的秘密,一個發生在法國南部,一個發生在倫敦,還有一個發生在加利福尼亞。第四章講述的是,這三個秘密是一個核心秘密的不同側面。為了揭示核心秘密,就需要閱讀後六章。用世俗的觀點來看,小說沒有什麼出人意料之處。情節的發展有著太多「具有神力」的巧合。任何一個文學家都可以同樣公允地指責這部小說令人失望地缺乏出人意料之處。作品不乏「驚奇」,但所有的驚奇都能預見。更糟糕的是,這些驚奇編得相當蹩腳。對於習慣或硬著頭皮閱讀這類作品的人來說,真正令人稱奇的是,驚奇從未發生……我前面提到好萊塢。這是有用意的。《最後審判日之人》表明了約翰·博因頓·普裡斯特利對那座追名逐利之城的嚮往。女英雄安德烈婭·馬科·邁克爾分明就是羅薩琳德·拉塞爾,喬治·胡克就是加裡·庫珀,馬爾科姆是萊斯利·霍華德。電影的特徵俯拾即是。小說中的壞人比好人更有趣,但作者對此毫不知情,或故作不知。作者杜撰出一個幫派,叫最後審判會。這個幫派不傳教,卻糾纏於一連串的愛情之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位小姐居然能比異教創始人更讓幫派感興趣。

我重讀上面這些文字時,並不覺得自己有失公允。儘管如此,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小說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讀完六七頁後,讀者可能並不看好這部作品,卻會愛不釋手。

我想簡單地抄錄下第六章中的一段:「這是一個光芒四射、但前晚的寒冷猶存的早晨,如同新匕首般清潔、光亮。大漠像是剛剛形成,一切都顯得那麼遙遠。空氣好像比泥土還要清新,沒有重量,也沒有年紀,任何事都未曾發生過。歷史還沒有將人類的躁動所產生的流言蜚語注入其中。受愛情所展示的偉大前景驅使,馬爾科姆感到自己消失在粗獷的黃色大漠和友好、魔術般的空氣之中。」

徐少軍 王小方 譯


[1]此篇及下篇初刊於1938年9月16日《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