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施耐庵《水滸傳》 >

施耐庵《水滸傳》

很顯然,政治事件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文學。不可預見的是那種特殊效果。在十三世紀初,中華帝國受蒙古人的踐踏,這整個過程持續了五十年,毀壞了上百座著名的城市。其結果之一是在中國文學中出現了戲劇和小說。在那個時期,出現了寫攔路打劫者的著名小說《水滸傳》。七個世紀後,日耳曼帝國被專制所統治:這個強大的帝國統治的間接結果之一是用德語寫的原創作品的衰落和隨之而來的翻譯作品的高潮。於是,《水滸傳》被譯成德語。

弗蘭茨·庫恩博士(他的《紅樓夢》譯本,我已在本專欄中作了評論)成功地履行了他的艱難使命。為了使他的讀者輕鬆些,他把原著分成十小冊,並且將每章冠以聳人聽聞的名字:《寺院第四戒律》、《赤髮鬼》、《鐵孩兒》、《打虎歷險》、《神奇武士》、《木魚》、《不同的兄弟倆》和《號角聲、口哨聲、紅旗》。在結束語中,他強調了兩點:施耐庵作品的內在價值以及漢學家們對作品表示的一種暗暗的輕蔑。這第二點也許是不確實的。不久,翟理思所寫的流傳極廣的《中國文學史》(一九一年)用了一頁的篇幅來寫這個故事……第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部十三世紀的「流浪漢體小說」並不比十七世紀西班牙的同類小說遜色,而在有些方面還超過了它們。例如,它完全沒有說教,有時情節的展開像史詩般廣闊(有圍困山寨和城市的場面),以及對超自然和魔幻方面的描寫令人信服。最後的這個特點使這部小說和所有這一類小說中最古老、最優秀的作品——阿普列烏斯的《金驢記》——相接近。

作品中有六十幅原書插圖,很精美,是木刻的。歐洲的版畫家慣於誇大事物粗獷的一面,東方版畫家(包括古代的)則傾向於消除粗獷的成分。

徐尚志 譯 屠孟超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