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理查德·奧爾丁頓[1] >

理查德·奧爾丁頓[1]

奧爾丁頓[2]一八九二年生於英國南部的漢普郡,就讀於多佛學院和倫敦大學。十三歲時就創作和書寫了第一批詩。十七歲時,一家雜誌不經意地發表了他幾首模仿濟慈的詩。一九一五年發表了處女作《新與舊的意象》(一九一三年十月他已經結婚)。奧爾丁頓當時屬「意象派詩人」,認為視覺形象本質上是有詩意的(一百年前,伊拉茲馬斯·達爾文[3]也是這樣認為的)。這種荒誕的論點導致他寫了一些不押韻的無格律的詩,因為他認為,根據他的論點,聽到的應服從於看到的……理查德·奧爾丁頓跟他的朋友埃茲拉·龐德和艾米·洛威爾[4]談及此事。他那時還不知道巴爾幹人的手槍聲將結束這場爭論。一九一六年初,奧爾丁頓應徵入伍,在英國軍隊當步兵。

戰爭沒有要他的命,但他患了神經衰弱症,身無分文。他住在伯克郡的一間茅屋裡,翻譯了不少東西,還給一些報刊撰文,總算沒有餓死。他翻譯了薄伽丘的《十日談》、西哈諾·德·貝熱拉克[5]的《太陽上的帝國趣史》、伏爾泰和腓特烈二世的信札、謝尼埃[6]的短長格律詩以及數百篇希臘文選中的銘文和碑文。

一九二三年他發表了《流放》,一九二八年出版了《愛情和盧森堡》,一九二九年又發表了令人驚異或出乎意料的小說《英雄之死》。作者以侮辱和誹謗書中所有的人物為樂,這是罕見的。而奧爾丁頓就是這樣做的。我們的理解是,他的狂怒較之如卡萊爾或格拉·戎克羅[7]或萊昂·布洛瓦等專業上的狂人在學術方面表現出來的憤怒有過之而無不及。

《英雄之死》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如果說它與其他小說有近似之處的話,那就是塞繆爾·巴特勒的《眾生之路》。

理查德·奧爾丁頓同時也是下列作品的作者:《榮譽的方向》、《女人該勞動》和《上校的女兒》。還有一部關於伏爾泰的學術著作。此外還有《男人都是冤家》。今年又發表了一部幽默的作品《七個人反對裡夫斯》,讀者也許會發覺這個書名是戲謔地模仿埃斯庫羅斯的《七將攻忒拜》。

徐尚志 譯 屠孟超 校


[1]此篇及以下三篇初刊於1938年5月13日《家庭》雜誌。

[2]Ricard Aldington(1892—1962),英國詩人、小說家和傳記作家。

[3]Erasmus Darwin(1731—1802),英國動、植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

[4]Amy Lowell(1874—1925),美國女作家、意象派詩人。

[5]Cyrano de Bergerac(1619—1655),法國作家,以戲劇創作聞名。

[6]Audre Cheniev(1762—1794),法國著名詩人。

[7]Guerra Janqueiro(1850—1923),葡萄牙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