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羅伯特·阿龍《滑鐵盧的勝利》 >

羅伯特·阿龍《滑鐵盧的勝利》

叔本華寫道:「歷史事實完全是表象世界的外形,除了從個人身世所派生出的現實外,沒有其他現實。要找到這些歷史事實的解釋,就好像在雲霧中尋找成群的動物和人。歷史講到的不是別的,而是人類一場長久、沉重而又難以理解的夢。科學是真實的、有體系的,歷史卻沒有體系,只有沒完沒了的個別事實的羅列。」

相反,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卻認為,歷史是週期性的,並提供一種處理歷史上的類似事例的專門技術,一種文化歷史的形態學。

一八四四年德·昆西寫道,歷史是永不乾枯的,因為排列、組合歷史事件的可能性實際上是無限的。正如叔本華所認為的,解釋歷史不比在雲霧中尋找動物和人更少隨意性。但是,讓你感到滿足的是這些動物和人的多樣性。

對《滑鐵盧的勝利》這本小說的作者羅伯特·阿龍來說,歷史是不可避免的,是命中注定的(這個標題——這裡也許值得我們注意——對巴黎人來說是荒謬的,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卻不是這樣。對我們來說,滑鐵盧不是一次失敗。所以,說它的勝利,並不使我們感到奇怪)。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拿破侖在滑鐵盧被惠靈頓公爵打敗,他的騎兵在英國步兵方陣面前分崩離析。阿倫在那本備受稱讚的書裡,做了相反的假定:布呂歇爾[1]和惠靈頓被拿破侖戰敗。阿龍將滑鐵盧戰役倒了過來。人們會問,這種憑空想像的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回答是:真實的情況。我們知道的真實情況是,「滑鐵盧的勝利者」拿破侖很快就退位了。他退位了,因為這是之前的歷史發展的結果,絕非偶然。「這本書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該書前言說,「其實只要做一些小小的變換和想像,就可以變災難為勝利,變被迫退位為自動退位。歷史事件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不大,道德和心理等其他因素卻佔很重要的地位。」

這部作品有一定的魅力,形式新穎,只是作者的論點完全值得商榷。

徐尚志 譯 屠孟超 校


[1]Gebhard Leberecht von Blucher (1742—1819),參與滑鐵盧戰役的普魯士軍隊統帥,綽號「前進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