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 >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

幾乎所有的德國作家都出身於高等學府,他們都是通過文學本身,或神學和哲理的道路投身文學的。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卻不是。他出生於一八七八年,多年在柏林的工人居住區行醫,一九一五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

德布林的作品是好奇的,除了幾篇公共的或文學性的文章外——例如,一篇對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詳細分析;再如,一篇對馬克思主義文學原理的研究——他的作品正好是五部小說。每部小說都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互不溝通的世界。「人格不過是一種自負的限制而已,」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在一九二八年說,「如果我的小說能繼續存在下去,我希望未來會把它們歸結為四個不同的人物。」(當他說這番既謙虛又雄心勃勃的話時,還未發表《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這五部偉大小說中的第一部是《王倫三跳》。謀反者、復仇、禮儀、中國的秘密社團是這部人物眾多的小說的題材。《華倫斯坦》是第二部,也是部歷史小說,它的題材是十七世紀流血的德國。《高山、大海和巨人》(一九二四年)是一部關於前途的史詩,類似赫·喬·威爾斯或奧拉夫·斯特普爾頓的作品(小說情節發生的地點是格陵蘭,人物則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嗎哪》(一九二六年)發生在喜馬拉雅山的死人堆。《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一九二九年),最後一部小說,是一部精心構思的現實主義小說,語言是口語化的,主題是柏林的無產者和流氓,它的手法則是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用的手法。

我們不僅知道小說中的人物——失業者弗蘭茨——的行為和思想,也知道困擾著他的城市的情況。德布林寫道,《尤利西斯》是一部確切的、生物學般的書。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如出一轍。

徐鶴林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