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古斯塔夫·揚松《古本·科默》 >

古斯塔夫·揚松《古本·科默》

我對瑞典文學涉獵實在不多。三四卷斯威登堡的神學——幻覺作品,十五至二十篇斯特林堡(在一段時間裡他曾是我的神,排在尼采之後)的文章,一部塞爾瑪·拉格洛夫[1]的小說和一部海頓斯坦姆[2]的短篇小說集,也許就是我對這個北極國的全部知識。這幾天我剛讀完新作家古斯塔夫·揚松的《古本·科默》。其英譯本——令人欽佩——出於克勞德·內皮爾之手,題為《老人們來了》,由倫敦洛瓦特·迪克森出版社出版。

比照作者雄心勃勃的意圖——揭露在最後幾章中出現的一個被別人神化、痛恨和中傷的人,並對小說中的人和事作出他無所不知的末日審判——作品是失敗的,是大可原諒的失敗。彌爾頓要求詩人本身就是一首詩,這種要求可以引出無數的歸謬說法(如,要求雕塑家本身就是一輛四駕馬車,建築師本身就是地基;劇作家本身就是一出幕間劇)。但也使人想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家能否創作出比自己高明的人物?從智力方面說,我以為不能。福爾摩斯好像比柯南·道爾聰明,可是我們都知道這裡的秘密:是後者告訴前者答案,而前者假裝猜想。查拉圖斯特拉——噢,預言風格的危險成果——不如尼采聰明。至於查爾斯——亨利·德·格雷維,本篇小說被神化的主人公,其平庸和善辯一樣明顯。此外,揚松也不太精明。在主人公回家之前的三十二開本四百頁中,沒有寫一行文字來引起或增加我們的擔心,讓我們哪怕順便猜想一下主人公的毀譽者們是有道理的,最後再讓受誹謗的人出現,於是我們可以證實,他的確是一位聖徒,我們的吃驚也就消除了。

我批評了作品的結構,或者說寫作手法。對於文字,我只有也只能表示祝賀。排除那個象徵性的或神奇的主人公(作者出於慈悲,把他不祥的露臉安排在第四百一十四頁上),其他人物都是令人信服的,有的——如本特——還是寫得很出色的。

黃錦炎 譯


[1]Selma Lagerlof (1858—1940),瑞典女作家,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

[2]Verner von Heidenstam(1859—1940),瑞典詩人,19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組詩《朝聖和漫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