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詹姆斯·喬伊斯[1] >

詹姆斯·喬伊斯[1]

一八八二年二月二日詹姆斯·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他的個人經歷如同某些國家的歷史一樣撲朔迷離。其中有一個傳說,他九歲就發表了一本輓歌小冊子,以悼念愛爾蘭領袖查爾斯·斯圖爾特·巴涅爾[2] —— 一個迷信而勇敢的人。多年來,愛爾蘭人一直翹首盼望他的歸來,就像德國人盼望紅鬍子巴巴羅薩歸來一樣……我們所確切知道的是詹姆斯·喬伊斯是由耶穌會教派培養出來的,並於十七歲那年在《雙周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易卜生的長篇論文;對易卜生的信仰促使他去學習挪威語。一九一年前後,他發表了一篇抨擊性的文章,反對在愛爾蘭建造國家大劇院的主張,篇名為《喧囂的時代》。一九三年他赴巴黎學醫。然而,浩瀚的書海始終深深地吸引著他。他涉獵的讀物幾乎包羅萬象:但丁、莎士比亞、荷馬、托馬斯·阿奎納和亞里士多德等。

他的頭幾本書並不重要,確切地說,不過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或者說開啟了他的智慧。喬伊斯是在最恐怖的一九一四至一九二一年間完成《尤利西斯》的創作的。(一九四年他的母親去世,同年他與戈爾韋的諾拉·巴納克爾小姐結婚。)在自願離開祖國時,他發誓要「以我所擁有的三件武器:沉默平靜、離鄉背井和嚴謹細緻去創作一部經世著作」。他花了八年時間實現自己的誓言。當時的歐洲,地上、空中和海裡無處不在殘殺,也不無英雄主義的悲壯,而喬伊斯——在批改英語作業或者用意大利語為《夜間小談》撰稿的間隙——創作著以都柏林的一天,即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為題材的巨著。《尤利西斯》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幾代人的結晶。初看起來,這本書雜亂無章。然而,斯圖亞特·吉爾伯特在一本介紹性的著作《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九三年)中講到了喬伊斯嚴謹而隱秘的規律,講到他散文中精微的樂感是無與倫比的。

《尤利西斯》所獲得的讚譽和名聲超越了批評的喧囂。喬伊斯隨後創作的《孕育中的作品》[3],根據已經出版的章節來看,不過是沒有生氣的同形異義文字遊戲的交織物,所用的英語常常鑲嵌著德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等。

詹姆斯·喬伊斯現在和太太以及兩個兒子一起,住在巴黎的公寓裡。他常帶著妻兒四人去大劇院,他非常愉快,也十分保守。他已經失明。

陳泉譯


[1]此篇及以下兩篇初刊於1937年2月5日《家庭》雜誌。

[2]Charles Stewart Parnell(1846—1891),愛爾蘭政治家、自治運動領導人。

[3]即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此書在1939年正式出版前,部分章節曾以《孕育中的作品》為題在《大西洋兩岸評論》上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