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拈花菩提 > 菩提心筆記 >

菩提心筆記

菩提心是山河大地心,菩提心是日月星辰心,菩提心是火中生蓮心,菩提心是無量、無邊、無上的心。

《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雖說「佛魔不二」,但佛魔有正反,其中最大的差異是菩提心——若有菩提心與正知見,絕不落入魔道。

經上說,魔王波旬在因地中也修行十善業,禪定境界則達「未到地定」,由於未發起菩提心,以善業福報及禪定修行報生於欲界頂天,是為魔王。

可見善不善還在其次,菩提心才是要緊。

正加省庵大師說的:「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

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的第九祖,他悲心苦勸人發起菩提心,寫過一冊千古不朽的著作《勸發菩提心文》。

我每讀此文,心皆悲痛,他在開頭時說: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結尾時他說:

「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寫來真是字字血淚,我想,像省庵大師看到眾生無明,愚癡無智,信邪倒見,流露出菩提之心,寫出震古爍今的宏文固令人讚歎,我們修行人也都應如此,讓菩提心發起,才不枉祖師們的一片苦心。

唐朝裴休居士說「菩提心」有三種本質:

一者大悲心,既悟自心本無生滅,遂悲六道枉受沉淪,己雖未證菩提,且願眾生解脫,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未來行四攝法,攝彼眾生,皆令歸真,同成佛道,此即大悲心也。

二者大智心,即興大悲,誓度群品,品類既多,根器不同,既須廣事諸佛,廣學妙法,一一證入,轉化眾生,此即大智心也。

三者大願心,既欲廣度眾生,遂興廣大悲智,然心雖本淨,久翳塵勞,習性難頓消除,法器須資磨煉,自慢輪間諸趣,不遇佛法勝緣,故發大願,備修萬行,行願相資,猶如車翼,運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願心也。

光是慈悲,不是菩提心;光是智慧,不是菩提心;光是願力,不是菩提心。有了慈悲的智慧才會溫暖,有了願力的智慧才會廣大;有了智慧的慈悲才會長久,有了願力的慈悲才會真實;有了慈悲的願力才會深刻,有了智慧的願力才會清明。

圓滿的菩提心因此具有大悲、大智、大願的具足,缺一不可。

《華嚴經》說得多好:「菩提心燈,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大智為光。」

佛教裡說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個護法。

受了五戒,又有二十五個護法。

因此,受了三皈五戒的眾生就有六十一位護法,這護法指的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這些護法固然重要,但是我覺得學佛的人最大的兩個護法,一是菩提心,二是正知見。

正知見是盔甲,可以防護魔軍;菩提心是寶劍,可以摧伏邪魔。

「正知見」與「菩提心」是統領,它們麾下的四位大將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大將軍。四無量大將軍旗下又分八營: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福德、出世。

一個人只要永不失去正知見與菩提心,則永不為魔眷。

在《小品般若經》恭敬菩薩品裡,佛陀對阿難說:「若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爾時惡魔則懷憂惱,如箭入心,放大雨雹,雷電霹靂,欲令菩薩驚怖毛豎,其心退沒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一念錯亂。」

失去正知見,則惡魔「得其便」;失去菩提心,則惡魔「大歡喜」。

在《小品般若經》稱揚菩薩品裡,佛陀對須菩提說:

「菩薩成就二法惡魔不能壞,何等二?一者觀一切法空。二者不捨一切眾生。菩薩成就是二法惡魔不能壞。」

「觀一切法空」是正知見,「不捨一切眾生」是菩提心。

「無我」並不是對於「我」的否定,而是指離開對於「我」的一切執著。

「菩提心」也不是另外找一個心,而是指對於心的更廣大更深刻的開啟。

開啟了菩提心可以破除「我」的執著,使我們進入「無我」的境界。

菩提心乃不是「無心」,而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缺乏智慧的慈悲,容易軟弱;缺乏慈悲的智慧,容易僵硬。

失去智慧的慈悲是爛慈悲,失去慈悲的智慧是壞智慧。

每個人都有更深更高的自我,那就是菩薩。

若能找回自己更深更高的自我,菩薩就在心中,心中就有菩薩。

人把心提到更深更高的境界,就是菩提心了。

水深處更平靜、更清澈;天高處更明亮、更廣大。

雲深處更溫和、更柔軟;山高處更開闊、更清新。

所謂人心的更高更深,也是如此。

如果不能達到「空」,就沒有真正的「大悲」。

如果沒有「大悲」的實現,「空」就沒有意義。

「空」是「般若」;「大悲」是「方便」。

菩薩不可只有般若,而沒有方便。

般若是箭,方便是弓弦。

沒有「般若」的「方便」,就像沒有箭的弓弦。

以般若之箭,搭在方便的弓弦上,射中生命內部紅心的悟,就是「菩提」。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有菩提心的人來說,猶如大地生出花草樹木,是自然的萌發。

未發菩提心的人,則由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可以培養菩提心,猶如埋種於大地,終究會得到萌發。

「西方淨土」就是菩提的世界。

在那裡,有黃金的大地,有珊瑚、瑪瑙、琥珀的水池,有澄淨、甘美、清冷的水,有長著七寶的樹木,有車輪一樣的五色蓮花,有唱著三寶之歌的白鳥與孔雀,有從空中落下的美麗之花,有無數無量的菩薩與阿羅漢……

淨土,是至美之土、至善之地、至清淨的所在,這是佛的菩提所顯現的世界,也是眾生因菩提而登臨的世界。

淨土是以現世的、相對的世俗之樂作描述,其實,它是絕對的菩提所實踐而成的地方。

把淨土的空間定在西方、時間定在來世,是一種方便說法,淨土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

淨土,乃是菩提之土。

有菩提之地,即是淨土。求淨土之心,是菩提心。

十一

三界是「迷的世界」。

菩提是「悟的世界」。

菩提心是去迷求悟的心。

十二

菩提心是斷一切惡的心、修一切善的心、度一切眾的心。

無上菩提心是願作佛心、願度眾生心、願救眾生令生佛國心。

十三

我們一發起菩提心,就彷彿佛結伽趺坐於我們現實的心上。

我們一發起菩提心,就彷彿張開明亮的眼,能在一朵野花上,看見宇宙無限的神秘,感覺自己的心是一朵花。

菩提心是山河大地心,菩提心是日月星辰心,菩提心是火中生蓮心,菩提心是無量、無邊、無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