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紅塵菩提 > 跟著感覺走 >

跟著感覺走

在這個時代,能思量理解生死問題的人很少,想要找到生死種子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數人跟著感覺走,隨業流轉,在生死大海中做波臣,流浪往復,永不休止,想來真是可哀的。

看見美麗的景象,聽到悅耳的聲音,聞嗅優雅的香氣,品嚐美味的食物,穿上舒適的衣服,想像快樂的情景,都會使我們生起歡喜的心,這種由於內外刺激到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意識作用,就叫「感覺」。

凡是眾生,都喜歡跟著感覺走,感覺好就歡欣,感覺不好就頹喪;為了滿足感覺,我們的一生都在追逐,有了很好的東西,還要貪求更好的;萬一不能得到滿足,就產生嗔恨;貪心與嗔恨使人盲目,就做出許多愚癡的事。

對於感覺的執迷,是眾生貪、嗔、癡、慢、疑的根源,貪、嗔、癡、慢、疑五種毒素長久熏習浸染,就會造成無明,迷障我們的本心,無明的迷障是我們一再輪迴於宇宙之中,流浪於六道,飄零在三界的原因。

所以,感覺是墮入輪迴的根本!

我們跟著感覺走,會產生什麼結果呢?《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一段經文:

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 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 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爭報。 若遇譭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若遇嗔恚者,說醜陋癃殘報。 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 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 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 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 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 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

說的是果報的可怕,卻也讓我們認識到,這些果報的原因就是「跟著感覺走」。如果我們隨著沒有自主力、沒有慧力、沒有定力的感覺進去了,就會億劫輪迴,永無出期了。

有了感覺,就有受想行識,就有愛恨情仇,就有受生的因,就會一再地投胎,正如《楞嚴經》裡說的:「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在感覺中,最強烈的是「感情」,人的喜樂或憂苦固然可以因食物、衣著等基本需要而有不同,但真正的悲喜之根是感情和愛慾,要從其中得到超拔,非從轉化拔除情慾不可,這種拔轉,是由「感覺」進入「知覺」,最後「轉識成智」,以至於圓滿。

佛教裡所稱的「識」,就是「感覺」。

我們眾生都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覺的器官),這六根會因緣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種對像),而生起六種感覺(六識)。六識裡以「意識」統攝,做其他識的知覺與判斷,可是當我們被六識推動時,通常只有「感覺」而沒有「覺悟」。

因為,感覺的識是沒有定相的,會因時間、空間、對象的不同而改變,同一個人,我們在前一段時間愛得要命,後一段時間卻恨之入骨;我們的朋友在每一個階段都不同;我們童年愛吃愛玩的事物,現在已經棄如敝屣了!

我們如是被識牽引,卻很少人自知,正如《大智度論》裡說的:「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我們的身體是車,感覺是牛,跟著感覺走就像眾生受業牽引,輪迴六道,不得解脫。佛教裡還有「六窗一猿」的說法,認為人的六種感覺像六面窗戶,裡面有一隻共同跳躍不定的猿猴(即是意識),意識有十個不同的名字,光是看這些名字,我們就能知道它的特質:第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死識——如果不是對於因緣的攀附、感念舊情、人我的愛恨,我們是不會如波浪在生死海中不斷漂浮流動的呀!

不想再入生死、不願再輪迴的人就不能再跟著感覺走了,要開發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乃至攝論宗的第九識、真言宗的第十識等等,開發我們的心王,牽住那隻猴子、駕御那頭牛,走向坦蕩的菩提之道。

「末那識」大約相當於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這一識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相應,是「我執」的根本,如果此識執著迷妄就會造諸惡業,如果斷滅煩惱,就能徹悟人法二空,所以又稱「染淨識」、「思量識」。

「阿賴耶識」有幾種含義,以其為諸法根本,故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中作用最強,故稱「識王」;以其為宇宙萬有之本,能含藏萬有,存之不失,故稱「藏識」;以其能含藏生長萬有的種子,故稱「種子識」。就是在我們剝開了一切「感覺」,脫落了一切「我執」之後的那個真真實實、清清白白的實我。

在這個時代,能思量理解生死問題的人很少,想要找到生死種子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數人跟著感覺走,隨業流轉,在生死大海中做波臣,流浪往復,永不休止,想來真是可哀的。

每次我在醫院裡看到初生嬰兒吸第一口氣時放聲大哭,心裡就感慨不已:又是一個新的生命,又要來一次生老病死,又要餓了吃、渴了飲、欲了愛、想了煩惱,被感覺的牛拉著在荊棘滿佈的路上奔波不停。什麼時候牛車才能歇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