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我國時令節日習俗談 >

我國時令節日習俗談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由春夏而秋冬,週而復始地循環著。人們天天過著刻板的生活,做著刻板的工作,一成不變,這就未免太單調、太枯燥了。因此,我們的老祖宗,想出些調劑的方法,按著時令,配合相當的娛樂和飲食享受,來提高人們生活的樂趣和工作的積極性。此中多少有些意義,固不能把它一筆抹煞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舊社會對於春節,非常重視。元旦,家家門上貼著春聯,大都是些吉祥話,如「花開春富貴,竹報歲平安」,又「大好家庭融淑氣,改良社會發新機」等。人們按慣例向親朋拜年,備著梅紅名片,這種名片,都是木板印的,歐體工楷,很是精雅,藉以聯絡感情。

春節,廳堂上懸掛祖宗的遺像,香花供奉,以寓追遠系念之意。這些遺像,稱為喜神,不僅子孫向之叩拜,即來拜年的親友,也須先向這些喜神致以敬禮,然後相與揖讓道賀。主人獻茶,茶碗有托,置著兩枚橄欖,稱元寶茶,實則橄欖和元寶絕不相涉,而樣式亦各不相同,不知從何說起。茶後,又蓮心桂圓湯,祝對方連生貴子,這具有封建性的腐朽觀念,是不足取的。

家庭的新年娛樂,有擲骰子之戲,一稱擲狀元紅。狀元為科舉廷試的首魁。骰子凡六面,第四面的點子特為紅色,狀元紅,大概指此而言。據考,骰子始於唐代,唐明皇和楊貴妃在宮闈間擲骰子,明皇屢在四點上獲勝,他的寵臣高力士,便把四點塗成紅色。有的說,用紅豆嵌入骰子,益顯色彩,溫飛卿因有「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的妙詞,原來紅豆有相思子的別稱。

兒童們都希望新歲的來臨,不但有好東西吃、新衣服穿、奇巧的玩具玩樂,並且還有一筆額外的收入,就是家長和親戚們給予的壓歲錢。這種錢都是青銅的,有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渾圓厚實,個個精良。兒童們得了錢,納入「撲滿」中。撲滿為一種陶器,作罐兒形,開著一縫,制錢投滿了,把它打破,取出一大筆錢,這就是撲滿名稱的由來。

舊俗,每逢立春,舉行迎春典禮,民國成立,此制便廢。但一九二六年,歲值丙寅,我在蘇州,這年忽奉省令,恢復迎春舊例。當時我赴玄妙觀前,一瞻其盛。典禮有儀仗隊,嚮導者擊著銅鉦開道,次為警士,手執紙制的春球,五彩繽紛,很為悅目;又次為鑼及大小旗傘,亭中有碑,寫著:「丙寅年,太平春」;其後則鏗鏘的軍樂,戎裝佩著指揮刀的騎巡,容頗威壯;再後為一大彩亭,供值年太歲的芒神,神為紙紮,簡陋得很。又有所謂春牛者,龐然長四五尺,首赤背青,脛黑蹄白,用一竹架,以紙糊之。末為參與典禮的紳士及官員的肩輿,周行熱鬧市區一匝而止。此禮越年即罷。「迎春典禮」,現已成為歷史名詞了。

宋人范石湖曾經這樣說:「新年第一佳節,厥惟元宵。」元宵為舊歷之正月十五日,又名燈節,當然以燦燦華燈,為唯一點綴。人們為了珍惜這個景色,覺此僅僅只此一宵,瞥眼即逝,尚不滿足,便前展後延了數天。十三日為上燈日,十八日為落燈日,俗稱「上燈圓子落燈糕」,藉此佳節,進粉湯圓,啖糖年糕,眼福並兼口福,更助人們的樂趣。又復敲鑼打鼓,喧闐一堂,名為鬧元宵,無非為今歲事業煥發的先兆。兒童們此時更為歡樂,看看走馬燈,牽牽兔子燈,又把紙兒紮成駿馬的頭部,中燃紅燭,縛在兒童的腰間,在廣場走動,明晃晃的燭影,從薄紙中透出光來,藉以照路,盤旋左右,無不如意,也算控騎策蹇了。

上海的徐園,一名雙清別墅,為私人徐棣山所建。初在滬北老閘唐家弄,每逢元宵前後,張燈供客夜遊,那燈兒是雇巧工制的,玲瓏透剔,無奇不有。且年年不同,歲歲各異,頗能引人入勝。並有曲會、畫會、梅花會,又制燈謎,由遊客隨意猜射,猜射中了,獎以畫冊文具。此後才由孫玉聲等結成萍社,有陸澹安、謝不敏、王毓生、徐行素、蔣山傭,為「萍社五虎將」。他們懸燈謎於文明雅集,再移至大世界遊樂場,社友擴至數百人,進步書局刊成《春謎大觀》一書。孫玉聲所著的《海上繁華夢》說部中,也涉及徐園鴻雪軒的焰火花炮,張燈懸謎的盛況。

劉公魯為劉聚卿觀察的哲嗣,家富收藏,除極負盛名的唐代古物大小忽雷(樂器)外,又有漢宮燈四座,建昭雁足燈、黃山第四燈、汲紹家行燈、永建吉羊燈,四燈均屬銅質,古氣磅礡,而題識以雁足為最多。平時裝貯楠木匣中,逢到元宵,燃點與客同賞。

落燈吃了糕,二月初二,又復吃糕。糕和高高興興的高字諧音,因此大吃而特吃,作為好口彩了。且世俗稱這天所吃的為撐腰糕,說是吃了身體健康,腰腳硬朗。實則這種說法,是信口道來,不科學的。

二月十二日為花朝,俗稱百花生日。花朝之說不一。《提要錄》云:「唐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翰墨記》云:「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誠齋詩話》云:「東京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為撲蝶會。」今世俗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那是從《誠齋詩話》而來的。閨中女郎,在這天剪裁紅帛,掛諸枝幹間,以祝花壽,古人稱為賞紅。「花是美人小影,美人是花前身」,這是古人的韻語,《紅樓夢》中諸女子,生於花朝的,有黛玉、襲人,而襲人又適姓花,更屬可喜。

春日草木繁滋,出遊阡陌,稱為踏青。尤其婦女,平時深居閨中,藉此時期,疏散一下,以抒積悶,且往往自繡花鞋,藉誇針線,有「踏青鞋」之專稱。我早年曾有一詩:「滿庭春色動幽懷,繡陌閒遊姊妹偕。博得旁人齊喝彩,阿儂新試踏青鞋。」

三月三日為上巳,也是春遊的佳日。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這一天,邀集了四十多人,修禊於山陰的蘭亭,大家賦詩,羲之寫了《蘭亭序》,為後世書法的範本。杜少陵又有《麗人行》一詩,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

清明在門上插柳,也足一種點綴。這種柳條,收集起來,使之乾燥,一般書畫家在揮毫之前,把這枝條就火煨燒,灰燼可在紙上打一樣稿,過後輕輕一拂,絕無痕跡,是很便利的。在這時節,家家掃墓、祭拜後,在墓上豎一紙旗,以為標識。沿至近今,掃墓之風,仍繼承不絕,且不限於掃自己祖宗的墓,且掃革命先烈的墓,由私而公,風格更高。

杜牧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幾乎婦孺都能背誦,甚至有人把句讀改變一下,成為長短句式的詞調,如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是這首詩,在杜牧集中找不到。

茶葉大都以雨前為尚。所謂雨前,擷取其葉,在谷雨節之前,較為鮮嫩。清明更早於谷雨,其時所採的茶葉,稱為明前,那就知道的人不多了。又有俗諺:「谷雨三朝剪牡丹」,牡丹以洛陽為最著名。捨遠就近,蘇州郊外的培德堂,有微波榭,那兒的牡丹,吸引了很多的遊客,一賞姚黃魏紫、錦袍紅、玉樓春等名種。上海的法華鄉,有牡丹的老本,花朵碩大異常。花在谷雨,正當盛時,但必付諸并州一剪,這豈不太煞風景嗎?據花農謂:「發洩太過,勢必影響來年的蓓蕾,把它剪掉,所以蓄其餘力。」的確言之有理。

立夏家家習俗用秤稱人,無非以體重有關健康,加以注意罷了。這天進時鮮食品,有謂櫻筍,便是嫩筍和櫻桃,尤其櫻桃先諸果而熟。吳俗,列櫻桃、青梅與櫑麥,供享祖先,稱為「立夏見三新」。此外尚有酒釀、鹹蛋等。

端午一稱端陽,又名天中節,歐陽修的《端午帖》有那麼兩句:「畫扇迎暑,靈符辟邪。」就是說,一到端午,氣候漸熱,開始用扇。畫符辟邪,轉而畫著鍾馗像,長袍仗劍,鬼魅低頭。實則古時懸鍾馗像是在歲首,後來不知怎樣移作端午點綴了。至於龍舟競渡,以吊屈原投江,裹著角黍,作為祭品。角黍俗稱粽子,所以諺語有「端午不吃粽,死後無人送」,硬把粽子和死湊合起來。當時的粽子,僅僅是白米,後來踵事增華,才有豆沙,或火腿及赤豆、綠豆為餡,恣人口福了。枇杷有黃金丸之稱,有產於塘棲的,有產於洞庭東山的,白的名白沙,深黃近於紅色的,名大紅袍,紛紛應市,善價而沽。這天家家飲雄黃酒,且以余滴灑在屋隅,更焚蒼朮,無非用以驅蟲滅蚊,亦屬衛生運動。

冰為消暑佳品,舊時應市的,都是天然冰,在嚴冬時,由冰廠收貯,暑天供應。從衛生角度來講,當然不能和人造冰相比,但價很低廉,買了許多,貯在鬼臉青的大盅中,任它溶化,可以降低室內的氣溫,原始性的空調,也是一種辦法。

「亭亭淨植,香遠益清」,這是周敦頤的《愛蓮說》盛讚荷花的名句。蘇州葑門外的荷花蕩,上海的也是園、味蓴園,都是荷花集中之處。現在的豫園九曲橋,也得一賞翠蓋紅裳的景色。好些人家庭院中,備著一缸,植荷一二莖,甚至有所謂碗蓮,那是小型的荷花,種在碗中,具體而微,亦堪欣賞。把荷花配合飲食,有以一撮茶葉,晚間置入含苞未放的花蕊中,明晨取出煮茶,清芬留於齒頰。又有擷取鮮葉裹粉蒸肉的,當年的知味觀(菜館),即以荷葉粉蒸肉為名餚。

一年容易,又是秋風,七夕便是秋來最早的令節。杜牧的那首《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即是詠七夕的雙星渡著鵲橋,作為巧的象徵。小兒女陳列瓜果於庭中,膜拜雙星,稱為乞巧。復有投針之嬉,把一盆水曝於日光中,輕輕地投入繡花針,針浮水面,看水底針影,以驗投者的巧拙,影成雲龍花草形者為巧,若如椎如棒者為拙。又把麵粉搓成條兒,打一小結,入油鍋煎炸,稱為巧果,甘脆可口,和著鮮藕紅菱,朵頤大快。

月到中秋分外明,從觀星而賞月,那是自然順序。中秋燒香斗供奉嫦娥,這些雖屬虛無縹緲,但人們藉此助助清興,也可說是浪漫性的享受吧!香斗圍著雕鏤精巧的紙旗,上端綴一金面的魁星,這是應著科舉考試,秋闈奪標之意。我幼時很喜歡這些玩意兒,紙旗插在頸項間,仿摹戲劇中的武將。魁星,作為案頭的鎮紙。月餅家家必備,有蘇式的,有潮式的,有廣式的。現今以廣式為主,舊時卻以蘇式為主。蘇州稻香村的月餅尚甜,最負盛譽。又豆莢、毛芋艿為應時點心。這個習俗,偏重於蘇滬一帶。

重陽為登高節,上海沒有山丘,便把滬南的丹鳳樓和豫園的大假山,作為高瞻遠矚之所。一自國際飯店建二十四層樓,登高地點,有所轉移了。重陽糕是小型的,略染色澤,糕上綴著小旗,以逗兒童的喜愛。高啟詩:「故園莫憶黃花菊,內府初嘗赤棗糕。」可見重陽糕,是宮廷中的赤棗糕蛻變而來。那時的菊展,大都在康腦脫路(今為康定路)的徐園舉行。後來黃岳淵辟園於滬西,菊種達二千有餘,取而代之了。

冬至,日漸長,因此冬至一名長至節,和夏至日漸短,稱為短至相對應。冬至夜,例飲甜白酒,這酒度數不高,人人能飲,不致醉倒,蘇人名之為東洋酒,實為冬陽二字之誤。這酒是土釀,並非從日本輸來。冬至有一雅事,即在這天繪梅一枝,預定花朵八十一,每日作一花,花盡而九九畢,稱為九九消寒圖。冬至有一俗諺「乾淨冬至邋遢年」,謂冬至如天晴,那麼陰曆年必雨雪,這種占驗,是不夠科學的。

世俗以十二月為臘月,該月初八日進粥,稱臘八粥,本屬僧家齋供。煮法,先將香粳米和水燒透,次將胡桃肉、松子仁及蓮心、榛栗、柿餅等,加入白糖,再用文火緩煮至熟爛為度,這是素的。也有白粥加入火腿、蝦米、鴨肉、豬肉,和以清鹽,這是葷的,非僧家進啖了。

舊時用磚砌灶,上面有一小龕,供東廚司命像,稱為灶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舉行送灶。顧鐵卿的《清嘉錄》有那麼一段記載:「廿四夜送灶,比戶以膠牙糖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糰。」這種糖元寶和謝灶糰,祀畢,都充兒童的口腹。我幼年時,每歲啖食,迄今猶留印象。且送灶時,焚化紙轎,火光熊熊中,撒著青豆,為神馬秣具。

過年頗多繁文縟節,又須祀神,供著三牲,燃著香燭,食備乾果數品,如桂圓、胡桃、蜜棗、荔枝等,列諸供桌之前,家長率領兒孫,虔誠叩頭,以祝來年的順利。

年夜飯,菜餚特別豐盛,若干冷盆,若乾熱炒,雞鴨豚蹄,應有盡有,藉此慰勞一年的辛勞。飯碗中,置入一二熟荸薺,吃時用筷掇取,稱為「掘藏」。哪裡來這些藏金,得以發掘?異想天開的財迷,使人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