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上海淪陷時期的食糧 >

上海淪陷時期的食糧

在二次大戰期間,日寇侵入,上海淪陷,當時市民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市民們的口糧來自兩個方面,大部分是只能依靠日本當局配給的平價米、食糧(即苞米粉之類的食物),極少數比較有錢的,則買一些上門來兜售的大米。這些前來兜售的糧食販子,他們之中男女老少都有,是冒著生命危險越過封鎖線,將大米私藏身上,所以賺這一點錢,也是極不容易的。當然依靠薪水過日子的市民,是吃不起大米的,只能吃配給的口糧。

配給米,當時市民稱之為「八寶飯」,因為其中摻雜著沙粒、黃沙、石子、稗子等有八種不能吃的雜物,每餐以前,必須把這些雜物揀淨,否則根本無法入口。除米以外,那就是配售的六谷粉了(苞米粉),但這些配給的糧食是不夠每戶吃的,於是就得自己設法去弄各種其他食品填肚子,其中有一項就是豆餅。

豆餅原來是將黃豆經過搾取油後的殘渣,是給豬吃的飼料,但在敵偽時期,不少人卻將之作為人的食糧。在我諸友中,第一個嘗試的便是徐卓呆。卓呆素有笑匠之稱,生性幽默,善於動腦,他也是第一個把外國體操帶進中國的體育界先驅。在淪陷時期,食糧恐慌,卓呆曾將豆餅進行過各種試驗,先將豆餅磨成粉,混入麵粉內,製成饅頭、麵包、面衣餅、面疙瘩等,成分為三與七之比,豆餅粉如放得超過三成比例,做成的麵餅就缺乏粘性。還有將豆餅粉摻入米內,用以煮粥,倒也有些香味。偶爾也和以黃糖,把它當作炒米粉吃,也別有風味。卓呆終究是個文人,家中常吃豆餅,外人得知,總不免難為情,因為這是豬吃之物。我與卓呆是老友,他就據直以告,我初時尚不信,他當場取出經過炒熟的豆餅粉,拌以白糖給我嘗試,我吃了些,感到風味也不亞於豆酥糖,索性吃了再吃,越吃越感香甘可口,之後還曾撰文一則,載於報刊,以示推廣。不一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豆餅為市民食糧,已成歷史陳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