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沈鈞儒的「與石居」 >

沈鈞儒的「與石居」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生於一八七四年一月二日,前清進士,後東遊日本,入法政大學,遂為當代名法學家。曾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起義,思想是很進步的。解放後,為人民政府領導幹部,他的革命精神,始終如一。

他秉性堅強,特別喜愛石頭。他的蓄石,與一般舊式士大夫不同,不當它為欣賞品,而是行旅的採拾,朋好的紀念,意志的寄托,地質的研究,因此任何石頭,只要符合以上四項,便兼收並蓄。他的書齋,櫥架纍纍,不僅藏著圖史,而且列著大小不一的石頭,石頭都標著小紙片,說明這是從八達嶺揀來的;這是從廬山五老峰拾得的;這是蘇聯拉茲裡夫車站旁的一塊石,列寧曾經躲藏在這個地方;這是伊塞克湖邊的東西,唐代玄奘法師一度走過這個湖邊;這是中朝邊界鴨綠江畔國界橋的;這是羅盛教烈士墓上的;這是他祖上傳下來先人摩挲過的,真是光怪陸離,不可方物。因此題了齋名為「與石居」。於伯循書,侯外廬加以識語:「右三字齋為民主老人屬題,寓意深遠,昔朱舜水鼎鑊之下,有明志之句云:涅之緇之,莫污其白,摩專磷專,孰漓其淳,硜硜其象,磽磽其質,是非眩之而益明,東西衝之而不決。與石居其斯之謂歟!」他所蓄石,有赭有黃,有白有黑,有長有短,有圓有方,極蘊怪含靈,懷奇逞變之致,老人顧而樂之,自誇著說:「不但擁有百城,而且囊括四海。」他的詩有云:「吾生尤好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所居,於髯為榜焉。」很率直地作自道語。

談到他的詩,亦不例外,富有革命性。鄒韜奮這樣說過:「沈先生的人格的偉大,與愛國愛友愛同胞愛人類的熱情,讀了他的詩,更可得到親切的感動。我希望他的詩能培養成千千萬萬的愛國志士,參加我們的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從艱苦奮鬥中建立光明燦爛的祖國。」原來他和韜奮及李公樸等於一九三五年發起救國會,力主抗日。一九三六年,一同被捕入獄,為著名的「七君子」,當然相知更深的了。他的詩,由他的兒子沈叔羊編成一冊,名《寥寥集》,中分數類,而以《在蘇州時》,列於卷首。這正是被禁蘇州高等法院的看守所的時期。這看守所恰巧和他幼時所住盤門新橋巷舊居很相近,他因有「新橋垂柳時巷,四十年光一卷舒」之句。又在獄中聽李公樸等唱義勇軍進行曲,又吳慈堪端午節餉以光福枇杷,都作為詩料。又李印泉送盆梅,他把棕縛解去有詩:「無限商量矜惜意,先從解放到梅花。」也是意在言外。張小樓是公樸的岳丈,一再繪綠萼梅與怒濤送進獄中,博公樸解悶。公樸與老人同賞,老人一再賦詩,公樸羨之,因從老人學韻語,囹圄之中,居然逸興遄飛,意志奮發。老人自己又說:「有時正在盥洗,趕緊放了手巾,找紙頭來寫。有時從被窩裡起來,開了電燈來寫,想到就寫,有的竟不像詩了,亦不管它,擇其較像詩的錄在本子上」。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他長鬚飄然,額部微突,遙望之,幾如南極老壽星。一九六三年六月十一日,病逝於北京,八十九歲。他擅書法,其哲嗣沈叔羊所著的《談中國畫》,封面題籤,即是他老人家的手筆。

附:

 《與石居》

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

掇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

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

深識無苟同,涉跡漸戔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