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俞平伯幼受曲園老人的熏陶 >

俞平伯幼受曲園老人的熏陶

德清俞平伯,名銘衡,生於一九年,去年(一九八年)八十壽辰。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海內外人士,都為他遙舉杯觴,以代華封三祝。

俞平伯的曾祖父、清朝著名國學大師俞曲園

平伯乃曲園老人的曾孫,老人享耄耋之壽,故平伯幼年,猶得親沐老人的教澤,可謂異數。當他四歲時,未上書房,由他母親教讀《大學章句》,有時長姊教他讀唐詩。每天晚上,由保姆抱到老人居室內,以循定省故例。某晚,他玩得很高興,直至八點多鐘,該回屋去睡覺了,他還是賴著不肯走,經多方催促和哄騙,才勉強離去,臨行卻對保姆等念了—句:「送君還舊府。」這句原是他長姊教他的唐人詩,恰巧合著當時的情況。一時聽到的都很驚喜,老人更掀髯大笑,連呼可兒!即忙寫信告訴平伯的母親。原來平伯的外祖許祐身,任松江知府,平伯的母親赴松江歸寧,這封原信,平伯一直保留著,奈於十年浩劫中失掉了。

俞平伯《詠紅夢》手跡

平伯七八歲時,老人命他每晚來做功課。他憑著方桌,一燈耿然,老人據著靠壁的大椅子,口授文字,以部首偏旁為序,如從木的為「松」「柏」「桃」「李」等,從水的為「江」「海」「河」「漢」等,命他一一寫在用竹紙訂成的本子上,較冷僻的字寫不出來,老人寫給他看,照樣錄下,每晚所寫不多,時間也不長,但持之以恆,給他很大的進益。後來老人病了,才告輟止。他回憶有句云:「九秩衰翁燈影坐,口摹苫帖教重孫。」光緒丙午(一九六年)中秋,老人於院中燃著香鬥。這是吳中的俗尚,斗高數尺,可點整夜,斗的四周,遍插五色尖角的彩旗。他喜歡得很,因為看過京劇,武將背後插有旗幟,正想把斗中的彩旗拔下來,自己插在頸背間以壯威風,可是老人忽發吟興,要大家聯句,命他先開頭。這一下,他搔頭摸耳,大感為難,逼著逼著,才逼出了七個字來:「八月中秋點斗香」,老人認為尚可,第二句是平伯母親的:「承歡兒女奉高堂」,第三句是平伯長姊的,已記不起來,老人結句:「添得燈光勝月光」。這事經過七十多年,成為舊話了。

曲園老人,當時有人稱他「拚命著書」,平伯傳著衣缽,著書也很多,如《冬夜》《雪朝》《西還》《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研究》《古槐夢遇》《古槐書屋詞》《讀詞偶得》《讀詩札記》《清真詞釋》《俞平伯選集》,這一大堆書中,有新體詩、有舊體詩,有散文、有小說,有隨筆、有考證,最近又有《唐宋詞選釋》,嘉惠後學,貢獻很大。

他於丁巳(一九一七年)秋九月十六日,和許寶馴夫人結婚。一九七七年,又復歲次丁巳,梁孟偕老,整整六十花甲,平伯著《重圓花燭歌》,用古風敘述,某刊物上曾全篇登載。許夫人嫻雅能曲,凡唱《西廂記》的,一般為《南西廂》,北曲傳唱甚稀,而許夫人能唱北曲「哭宴」一折,由電台錄音,既而錄音被毀,茲又重唱試錄,以二胡伴奏,成績很好。

他夫婦倆居住北京數十年,而舊寓乃在吳中馬醫科巷,即「春在堂」故址,有「前曲園」「後曲園」「曲水亭」「瑞梅軒」「小竹裡館」諸勝,奈年久失修,亭榭傾圮,池水阻涸,重行修理,殊非易易。我想總有一天,能夠得到修葺,恢復舊觀,或許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以供四方人士的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