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釧影樓回憶錄》的刊行 >

《釧影樓回憶錄》的刊行

吳門天笑生,這個名兒,早已出現於清末民初,可見他真是一位老前輩作家了。他曾會晤到《海上花列傳》的作者韓子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吳趼人。翻譯歐美小說一百多種的林琴南。甚至林琴南翻譯《迦茵小傳》,還在他翻譯《迦因小傳》之後若干年,琴南為了兩書同名,才把迦因的因字加上草字頭為迦茵,以示區別。他是諳日文的,又翻譯了日人黑巖淚香的兩部小說,一取名《空谷蘭》、一取名《梅花落》,風行一時。後來上海明星公司把它搬上銀幕。又寫了實事小說《一縷麻》,情節曲折,哀感動人,梅蘭芳又把它搬上舞台,為時裝京劇,梅氏親自演出。同時他又翻譯了日文的教育小說《馨兒就學記》,商務印書館的國文(即現今的語文)教科書,節選了充作教材。凡此種種,具見前輩典型,足資矜式的了。

《釧影樓回憶錄》及《釧影樓回憶錄續編》

吳門天笑生,姓包,原名公毅,是包朗甫的文孫,因字朗孫,又取《神異經》「東王公與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矯出而脫誤不接者,天為之笑」,便把天笑作為筆名。他為人溫文和易,寫字纖小端秀,似出女子的簪花妙格。他每天寫日記,也是一筆不苟的。他旅居上海,日記從不間斷。抗戰勝利,他的哲嗣,迎養他為香港寓公,因操觚慣了,寓廬多暇,寫了《且樓隨筆》,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又寫了一部《新白蛇傳》,是諷刺性的長篇社會小說,刊行於世。他筆酣墨舞之餘,又復根據歷年積累的日記,寫成《釧影樓回憶錄》,初載高伯雨主編的《大華雜誌》,雜誌壽命不長,續載《晶報》,高伯雨編訂一下,由柯榮欣為之印成單行本,時為一九七一年,天笑已九十六歲高齡了。他深夜失眠,又復弄筆,在藥爐病榻旁。寫成《釧影樓回憶錄續編》十萬餘言,一九七三年,高伯雨為之刊行。初編的封面是葉恭綽寫的,吳湖帆為寫扉頁。葉恭綽、吳湖帆都死於一九七年之前,這是預先請他們寫就的。續編封面本擬請章行嚴書寫,沒有寫成,而行嚴下世,他就委託了我為他代求,陸澹安、朱大可兩位和我時常晤敘,又是擅書法的,便請澹安、大可大筆一揮了。《續編》出版,天笑已奄奄一息,總算及身目睹。所以《回憶錄初編》是天笑簽了名且蓋了印章,寄贈給我的。《回憶錄續編》出版,天笑已不能執筆,是高伯雨簽名寄贈給我的了。這書內容充實,柯榮欣稱之為「清末民初的社會史、經濟史,尤其是文化史的最珍貴的資料」。美國的青年文學博士林培瑞Perry Link,一再在彼邦報刊上推薦這部書。我也把這書奉為至寶。尤其是《譯小說的開始》《金粟齋譯書處》《在小說林》《時報的編制》《編輯小說雜誌》《時報懷舊記》《記上海晶報》《關於留芳記》《回憶畢倚虹》《回憶邵飄萍》《綴玉軒雜綴》等項目,有關文史掌故,更感親切有味。其中涉及的人物,如蒯禮卿、吳子深、楊廷楝、章太炎、朱梁任、張仲仁、王均卿、祝心淵、蘇曼殊、金松岑、尤鼎孚、曹根蓀、曾孟樸、狄楚青、陳景韓、徐念慈、曾虛白、張岱杉、黃炎培、史量才、朱少屏、楊白民、江南劉三、楊蔭深、黃伯惠、宋春舫、陸費伯鴻、黃遠庸、張季直、沈信卿、袁觀瀾、陳去病、柳亞子、鄧秋枚、李叔同、高吹萬、胡寄塵、蔡哲夫、葉楚傖、諸貞壯、陳陶遺、黃晦聞、馬相伯、張靜江、熊希齡、沈壽、陳夔龍、姚鵷雛、陳蝶仙、周瘦鵑、范煙橋、丁悚、孫雪泥、張恨水、易實甫等,都是知名之士,頗多有趣的軼聞。且天笑的行文,波瀾曲折,是素所膾炙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