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逸經》的最後一期 >

《逸經》的最後一期

解放前,一度風行掌故性的期刊,那黃萍孫的《越風》,實開先例,奈萍孫不善推銷,數期即停止。《逸經》繼起,後來居上,主持者,為太平天國史學專家簡又文,別署大華烈士,當然該刊登載洪楊史料較為豐富了。編輯主任,為三水陸丹林,他別署自在、鳳侶、紅樹室主。該刊月出二期,門類分文學、詩詞、史實、藝林、逸聞、人物、特寫、紀游、小說、雜俎,社址設於滬西愚園路愚公村的人間書屋。供稿的,如白蕉、老向、王重民、易大廠、柳亞子、胡懷琛、宋春舫、俞平伯、周作人、林語堂、葉恭綽、陳子展、趙景深、郁達夫、李青崖、謝興堯、馮沅君、蕭一山、謝剛主、金息侯、瞿蛻園、徐蔚南、謝冰瑩、徐彬彬、一士弟兄,均一時俊彥。那劉成禺的《洪憲紀事詩本事詩注》、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最初即連載該刊,後來才刊單行本的。珍貴史料,都附圖照,有《馬相伯九十八年聞見口授錄》《紅軍二萬五千里西行記》《林長民及其從兄弟》等,難以盡舉。

該刊給稿酬,和一般刊物不同,它不僅計量的方面,尤重於質的高下,字數作為參酌而已。又對於名作家特別尊重和優待,周作人要求保留原稿,不得沾污,編輯主任不得已,委事務人員為之謄鈔一過,以副本發排,原稿奉還作者。且每篇刊出,將該文多印二十份,俾作者得分貽朋好,積得多了,可裝訂成冊,儼然單行本了。對於後進作者,來稿審慎甄別,從不貿然塞諸字簏。凡此種種,都起了示範作用。

《逸經》出了三十六期,流行於市,實則尚有三十七期的清樣本,以戰事發生,無法銷行,僅留了清樣本一冊,為陸丹林所獨有,成為真正的絕版孤本,彌足珍貴。這三十七期,我卻有機會得以寓目,可謂特殊眼福,自當把它記錄一下,以告文史掌故的愛好者。該期既屬樣本,當然因陋就簡,不能與正式的相比,那是用有光紙印的,可是內容豐富,乃秋季特大號,且為章太炎特輯,談太炎的凡四長篇,一何曉履的《從章太炎說到滿清文字獄》,一姜馥森的《章太炎與梁任公》,一俞友清的《章太炎的暮年生活》,一徐沄秋的《餘杭章太炎先生語錄》。原來當一九三二年秋,太炎講學吳中,寓李根源的曲石精廬,徐氏由根源介紹得列門牆,隨聽隨錄的。其他篇目,錄要如下:周味山的《宋人文學中之國難詞》、胡懷琛的《明日本詩僧絕海》、蕭一山的《太平天國詔旨鈔》、伍承組遺作《山中草》續稿、陳抱一的《怎樣欣賞西洋畫》、吳宗慈的《太后下嫁考實之研究》、衛聚賢的《戲劇中淨丑旦生起源之研究》、胡行之的《記諸葛鍋》、陸丹林的《民初悍吏陳景華》、溫一如的《記林心吾》、小村的《林文慶》、馮自由的《革命逸史》續稿、德珊的《楊家將故事之歷史背景》、何慧青的《援越抗法光榮史》續稿、李伯琦的的《洪憲金幣》、徐中玉的《游嶗雜記》、郭子雄的《牛津的各種學會》、廖次山的《古學考與新學偽經考的剿襲問題》、董作賓的《昇平署雜碎》、許欽文的《小工犯》、吳曼公的《時務報》、大華烈士的《陰陽風》、李漢青的《李太白中國人非突厥人》、許雲樵的《太平餘眾亡暹始末記》、吹齏的《王鐵珊先生佚事補》、簡又文的《高劍父名作淞滬浩劫小記》等,補白不備載了。

以上各文,大都充滿著掌故性資料,希望日後影印《逸經》三十六期時,並把這最後從未發行的三十七期一併附入,俾讀者得窺全豹。

此後《逸經》曾與《西風》《宇宙風》合併為一。不久,丹林離滬赴香港,主辦《大風》,為《逸經》風格之繼承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