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民國以來幾種筆記 >

民國以來幾種筆記

我喜閱小說,更喜閱各種筆記。筆記充溢著史料,有參考價值,勝於虛構和誇張的小說。曩時坊間,曾彙刊了大宗筆記,如《說庫》《筆記小說大觀》等,數量是很可觀的。但所收截止於清代末季,民國的付諸闕如。實則民國以來,也有很多值得彙集的作品,不容一筆抹煞。

《康居筆記匯函》,杭縣徐珂著,珂字仲可,南社詩人,生平著述等身,《清稗類鈔》即出其手,凡四十六卷。這《康居筆記匯函》,是他晚年卜居滬西康家橋所作,由他的哲嗣新六為之編纂。有一跋語,略云:「先君晚年,勤於著述,嘗以平日之見聞,大之典章文物,小之閭巷瑣聞,凡是足記者,輒筆之於書。心怵於政治風俗之變,靡所底止,乃以婉言刺諷之,刺諷之不足,則發為憤世嫉俗之言,先君蓋古之傷心人也。」且印這書,在民國二十七年,既成,交裝訂所,而「一·二八」之亂,裝訂所在閘北,毀於炮火,印成之書,俱成灰燼,幸有副本,重為排印,仲可早卒,沒有看到這書了。這書共收十一種,如《范園客話》《呻余放言》《松蔭暇筆》《仲可筆記》《天蘇閣筆談》《云爾編》《聞見日鈔》《夢湘囈語》《知足語》《雪窗閒筆》,鉛印,線裝兩厚冊。仲可居住上海日多,頗多上海掌故。當時投贈親友,所印不多,今已不易寓目了。

《人物風俗制度叢談》,是和《一士談薈》《一士類稿》同時刊印,徐一士的兩種,已付重印,《人物風俗制度叢談》卻早絕版,沒人提到。這書是瞿兌之的得意之作,他早有《中國社會史料叢鈔》,和這書雖有近似處,而實不相襲,但他又有《杶廬所聞錄》,載《東方雜誌》,其中約有四分之一采入《叢談》,所記以近代為主,更足以考見時代升降,文化遞嬗之跡。內容如《哥老會》《清後宮之制》《廣州名園》《昭仁殿藏書》《奇嗜》《孫春陽與戴春林》《澄心堂紙》《女道士王韻香》《長洲彭氏》《法琅匠》等,有類鄧之誠的《古董瑣記》,但《瑣記》大都述而不作,此則有述有作,較勝一籌。

《太一叢話》,醴陵寧調元著。字仙霞,號太一。因反對軍閥,被害於武昌抱冰堂,柳亞子為撰《寧烈士太一傳》。邃於國學,所紀大都為明末遺民之氣節及藝文掌故,如黃道周絕粒四十日,小東林吳次尾臨死不屈,陳子壯著《雲淙集》,陳邦彥不受招降,人比枇杷晚翠之陳子龍,幾社的夏允彝和徐彝公,弟兄同縊之黃淳耀、黃淵耀,長興伯吳日生,就義廬墟之楊維鬥,自撰墓誌之黃九煙,高蹈遠引之徐俟齋。其他如文震孟、鄺湛若、姜埰、金俊明、屈大均、傅青主、方密之、申涵光等,不下二百人,足補晚明史之不足。且多涉及詩篇,又可作詩話讀。共五卷,為《太一遺書》之第十種。曾用鉛字排印,作非賣品。

《畫梅贅語》,南社詩人胡蘊著。蘊字介生,號石予,我師事之。他喜畫梅花,具高逸之致。以畫梅三十年,其中頗多雅聞趣事,我慫恿他老人家,記些出來,我隨時錄存,凡數十則,未刊。涉及人物,如管快翁、高天梅、高吹萬、金松岑、胡寄塵、姜可生、袁叔畬、張頑鷗、楊雪廬、張景雲、金心蘭、吳觀岱、孫伯亮、蔣吟秋、陳子清、余天遂、錢名山、俞金門、程仰蘇、傅屯艮、柳亞子、錢劍秋、陳迦庵、葉紹鈞、顧頡剛等,均一時名流,且筆墨清逸古茂,耐人玩索。

《寄庵隨筆》,是汪東的著述。汪東原名東寶,字旭初,別署寄庵,江蘇吳縣人。他是章太炎的大弟子,但太炎治樸學,他卻治詞章,曩主《大共和日報》筆政,歷任各大學文學教授。抗戰時赴渝,勝利東歸,撰《寄庵隨筆》,連載《新聞報》的副刊《新園林》,凡年餘始畢,和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為副刊的兩大力作。《隨筆》風華典雅,允稱雋品,當時深得讀者讚許。內容具掌故史料,如《許壽裳電筒致難》《馬相伯談謔生風》《弘一大師之綺語》《喬大壯悲憤遺書》《章太炎講莊子》《張溥泉稱三將軍》《印光座前虎受戒》《胡樸安努力做人》《葉楚傖之健忘》《金松岑有俠氣》等,這是談人物的。又《紅薇老人百花圖》《梅景書屋傳韻事》《管趙風浪見丹青》《吳仲圭墨竹長卷》等,這是談繪畫的。又《清游香雪海》《名園深處貯名葩》《園中之雋》《明孝陵之梅》《吳中園林瑣記》《聽笛題詞憶舊遊》《作曲秦淮畫舫中》《山似英雄水美人》等,這是談遊覽勝跡的。又《梨園憶舊錄》《民報之全盛時代》《寒鴉點點歸楊柳》《生死肉骨有神醫》《傭書誰復識英雄》《綠窗人靜繡梅花》《南明史稿待殺青》《博具雜談》《啖桃爽約》《清史不足信》《蜀中名庖多雋味》等,五花八門,不勝枚舉。我也是愛讀該《隨筆》者之一,深惜沒有匯印成書。在排日刊載時,我剪報存之,奈以事冗多忙,往往遺漏,粘之於冊的,只什之三四,事後欲補無從。若干年前,偶於鄰翁韓非木處,發現他也剪存一部分,自首則至六十則止,後半亦付闕如,就把我所遺漏的藉鈔一過。後又知陸丹林別有剪貼本,復商藉補鈔,但丹林剪貼時,每則小標題被截去,因失順序,我便隨意加題,且為排列先後,和原稿稍有出入,勢所難免。至於手民之誤,可改者改之,有懷疑的姑存之,不敢妄事變動,致失其真。我又附錄和《隨筆》有關的,如野民的《汪袞甫之遺文》、范煙橋的《叔接嫂》、吳雙人的《獅林石》及我的《獅林易主》四文。

《鞠部叢談》,是一部羅癭公的遺著、李釋堪校補的戲劇掌故書。癭公的辭華藻采,名重一時,釋堪的《蘇堂詩拾》,也是膾炙人口的。這書內容很豐贍,如那琴軒相國力捧譚叫天,梅蘭芳初露頭角,陳德霖為青衫泰斗,余三勝、余紫雲、余叔巖為三代名伶,楊小樓供奉內廷,秦雅芬為張尚書蔭桓所奇賞,王惠芳貧而豪侈,樊增祥為賈璧雲作賈郎曲,時慧寶台上作擘窠大書,貫大元倒嗓,劉鴻升建宅護國寺街,九陣風以訟事入獄,侯俊山排斥梆子,芙蓉草久客南通,程繼仙能戲極多,何桂九兼擅昆亂,名黑頭金秀山,丑角劉趕三,絕代麗人七盞燈,載濤演金錢豹,江春霖眷孟小如,王鳳卿珍藏翁方剛書,奇俠魏匏公,寧壽宮跳靈官,鞠榜狀元朱霞芬等,其中頗多異聞佚事,足資談助。庚寅冬,我有一小文紀這書,錄之於下:「予過張聊止之養拙軒,見其藏有《鞠部叢談》之朱印本,版式寬大,綢麵線裝,非常古雅,丙寅春間付雕,上加樊山眉批,印數極少,無非投贈戚友,為非賣品,現已絕版,即斥資付印之李釋堪無邊華庵中,亦無復有存,則其珍稀可知。予乃向聊止商藉,乘寒假之暇,錄成副本。聊止見告,是書原稿在彼家,後被梅蘭芳索去,釋堪與梅奪,結果不知屬誰,今更不知尚存與否矣。」我復覓得孫師鄭、廉南湖、瞿悅園三人題《鞠部叢談》詩,錄諸副本後,為原書所未有。

《夫須閣隨筆》,慈溪馮君木著。君木名,與吳昌碩、況蕙風、朱古微、程頌萬交誼甚厚,著有《回風堂詩文詞》若干卷,《夫須閣隨筆》為其雜著之一。謂關壯繆之剛愎自矜,以短取敗,不足祀供。對於近代之端方目不識丁,張佩綸以空城計御法軍,張之洞好色,毀之太甚,不足憑信。又謂:明代馬士英為小人中之君子,久歷戎行,才略恢廓,大都屬於翻案性質。又涉及張江陵、李卓吾、史可法、孫中容、吳摯甫等事。君木卒於一九三一年,門生故舊,輯哀挽之作,刊《悲回風》一書。

《抒懷齋贅談》,楊南村著。南村,湘南人,善撰小說,著有《孤鴛語》《孽海雙鶼記》等,刊印行世。他工詩文,參加高吹萬主持之國學商兌會。《贅談》所述,什九紀其家鄉事,原來他的家園有十餘畝,在去邑城數里之南莊,長松數百株,柑梨等果樹,蓊蔚成林,禽鳥繁多,幽簧雜奏,因此所紀無非田園樂趣,而筆墨雅逸,尤足稱之。又《呵凍小記》,和《贅談》相輔佐。其中頗有雋永耐人尋味處,節錄一則,以見一斑。如云:「農事隙,故晨起頗晏。比十時矣,主人乃起,揭帳而視,窗紙皚然,呼童問曰:『夜來雨雪乎?』曰:『雨雪矣且甚大,深深沒馬蹄,今尚未止也。』於是披裘坐於炕房,房中有地爐一,作正方形,沿周可坐客五六,燒朽木之干,蟠根槎丫,如牛首、如龍、如蟛蜞,撐爐幾滿,火光熊熊,氣候溫煦似三月。即檢蒲團,坐於燼隅,自窗遠窺,瓊林玉宇,世界清涼,心目為之爽然。下瞰全村,銀海茫然,煙火都消,四山亦靜穆如夢去。乃置小瓦壺,盛村釀,煨諸火,次佐以時蔬,蔬亦就爐中烹之,瓶笙如悠然天籟,右箸左杯,自斟自酌,徐徐作桑麻話,而微風偶過,凍葉琤然如鳴玉珮,六出花片,時自窗簷入,拂幃積袂,狀至可樂。」南村別有《尋花日記》,談名葩異草,更為我所喜讀。

《無所不談》,湘鄉張冥飛著。冥飛名燾,字季鴻,南社詩人,著有說部《十五度中秋》。他的一位女戚,是我的弟子,承他老人家一度見訪,暢談半日,此後抗戰軍興,他客死他鄉。《無所不談》確乎涉及甚廣,談聯語、談虎、談溫州江心寺、談圍棋,極推崇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譜》,謂:「鉤深測遠,論局勢者,莫能外也。」並論及日本人之九段,可見他是精於此道的了。人以名士為榮稱,他卻不喜人們以名士稱彼。他說:「古今貪鄙無恥之徒,多屬於一時知名之士,如揚雄、劉歆、譙周、魏收、褚淵、石崇、馮道、陶谷,皆名士也,或為篡賊之走狗,或為太湖之大盜,或為貳臣,或為穢吏,品格之下,莫此為甚。」

《變色談》,諺有「談虎色變」之說,這是談虎的專篇,向愷然著。向別署平江不肖生,為已往武俠小說的權威。那《江湖奇俠傳》,尤風行一時,最近重印他的《近代俠義英雄傳》,易名為《霍元甲大刀王五俠義英雄傳》,無非趨時而已。向於小說外,間亦作筆記,有《獵人日記》《變色談》,這是他的筆記代表作。《變色談》有爭虎、閉虎、驅虎、死虎諸名目,均系實錄,蓋聞諸獵人拳師所談者,非虛構烏有所可比侔。

《裝愁庵隨筆》,李懷霜著。李名葭榮,廣東信宜人。辛亥革命,和柳亞子同主《天鐸報》筆政,著有《斐然庵集》《不知老齋詩集》。籍隸南社。《隨筆》載於《民權素》月刊,沒有單行本,內容有異人同名、公牘文字、文人好古、目盲重明、咸豐戊午順天鄉試科場舞弊案、粵中麻瘋疾、明季客魏之禍、葉名琛迷信扶鸞、岑西林與周善培、和珅當國、馮子材暮氣至深,洪秀全猶子洪泉福、身佩天王所賜金質徽章等,筆墨亦雅潔。

《曼陀羅軒閒話》,張海漚作。張,安徽太湖人,足跡遍大江南北,所紀均其經歷事,尤以乘俄國火車赴滿洲裡,亂山合沓,孤月流輝,忽見山市,海有海市,人或見之,不知山有山市,亦屬幻境,此文述山市甚詳,謂:「俄頃大雷雨,雹塊擊窗,一小時許,天復晴,月色澄澈,萬象皆空。」又嫩江江邊,產江石,堅結細膩,光麗瑩潤,紅綠兩色為多,紅者彷彿瑪瑙,綠者蒼翠沉碧,中含苔藻松柏之形,這就可與此間雨花石相媲美。又於岫巖州山中,見所產石棉,織成一帶,污則以火燒之,遂如新,可知古雲所謂火浣布,即屬此類。又哈士蟆,生於太子湖畔。錦州的鹵蝦油、小黃瓜,俱有佳味。其他如苗沛霖、趙舒翹、盛海帆、穆彰阿等故事。又談王石谷、王椒畦、藍田叔及俄國畫家可洛巴夫畫,品評中肯,那麼海漚也是一位欣賞家了。他的小說,刊行單行本的,有《姊妹花骨》《珠樹重行錄》。

《蜷廬隨筆》,王伯恭著。王為皖中耆宿,原名錫鬯,亦字伯弓,後名儀鄭,號公之僑,宣統初,因避溥儀名,廢之不用。是書不分卷,為線裝鉛字排印本,共七十二頁。只標「無冰閣」三字,沒有出版處及定價,可見當時為贈送品,印數寥寥,那就彌可珍貴了。首冠《王伯恭先生傳略》,出於闞鐸手筆。從《傳略》中,得知伯恭幼受何子貞激賞。光緒壬午,李鴻章奏派之與馬相伯赴朝鮮,應其國王之聘,參議軍國事務。時吳武壯駐軍漢城,袁世凱領慶軍營務處,張季直、范肯堂、周彥升、朱曼君,均在吳幕,伯恭頡頏其間,一時稱盛。由此又可知彼之紀述,什九親見親聞,較為翔實了。開卷即為《光緒甲申朝鮮政變始末》《吳武壯》《袁項城》《李文忠》數則,都是第一手資料。他於丙戌謁潘祖蔭於京邸,祖蔭詫為「今日得見魏晉間人」,且許為「今之王景略」,他刻有朱文小印「今略」,可見其知遇之深,因此,又有《潘文勤師》一則。他又師事翁松禪,有《翁文恭師》一則。復有《潘翁兩尚書》,尤為贍備。月旦人物,有《馬眉叔》《戴文節》《張小浦》《王壬秋》《劉棣仙》《姚石泉》《何廉昉》《李蓴客》《易實甫》《顧印伯》《文廷式》《李梅庵》《秦澹如》《朱曼君》《張文襄》《徐菊人》《康有為》《裴伯謙》《趙聲伯》《李文石》《八指頭陀》等數十篇。談書法的,有《論書法》《六朝書法》《西樓帖》《唐人雙鉤》《作字用紫毫》。關於中日文化,有《宮島大八中島裁之》。清宗室方面,有《載澤》《載濤》《載洵》。其他如《科舉叢話》《秦淮風物》《爛柯山》《淡巴菰》。又《胡寶玉校書》,那是「四大金剛」之一,張艷幟名震北裡者。又《清季兩義伶》,一為路三寶收楊豫甫遺體,一為張樵野尚書,獲罪被譴,秦稚芬送至正定府,為梨園掌故。又《袁克文》一則,記克文演醉酒一出,「飾楊貴妃,珠冠宮裝,天然流媚,直忘其身為男子者」。又清末民初市上流行當十銅元,即袁氏八十三天皇帝,也制洪憲紀念銅元,我藏有一枚,亦屬稀幣之一。《隨筆》有一則,記當十銅元之創始,謂「福州陳石遺孝廉衍,詩才清俊,庚寅之秋,與余同在上海製造局,後又與余同在張文襄(之洞)幕府,時正苦庫儲匱乏,石遺建議改鑄當十銅元,謂二錢之本,可得八錢之利。余謂此病民之策,何異飲鴆救渴,決不可為,君他日亦必自受其害,石遺搖首不答,文襄欣然從之,未幾,各省紛紛傚尤,民生自此益蹙」。

《蕪城懷舊錄》,這書是亡友董玉書(逸滄)所著,閔葆之、杜召棠為之校訂,分上下二冊,也是線裝鉛印本。所記為揚州之人文事跡,且涉及面甚廣,足資證考。他家居舊城北小街,距西方寺不遠,為金冬心客揚州所居處。我認識他時,他已移居上海北成都路,榜為寒松庵,別署拙修老人。他諳弈藝,因此記棋壇往事較多,如周小松刻有《餐菊軒棋評》、徐星友有《兼山堂弈譜》,又黃龍土十餘歲即成國手。范西屏的《桃花泉棋譜》刻於揚州,以所居有桃花泉而為名。以及梁魏今、程蘭如、施襄夏、陳子仙、釋秋航、董六泉、李湛源、周鼎等。曩年徐潤周撰《圍棋故事詩》數百首,遍訪是書,最後得之,奉為至寶。談書畫,如以芍葯負盛名的梁公約,他名菼,字慕韓。他的畫,為他國人所珍賞。又花卉名家王小梅之子,丹青得其家傳,居蔡官人巷北。又談丁傳靖。我識丁柏巖,他精鑒賞,著有《中國婦女藝文志》,柏巖為丁傳靖子,傳靖父立中,任縣學訓導,工詩古文辭。傳靖號秀甫,晚號闇公,亦工詞章,熟於掌故,曾任民國總統府秘書,他的聲名,不僅限於故鄉了。又汀州伊秉綬,曾官揚州太守,死而奉祀三賢祠的載酒堂。又南社詩人沈太侔,作落花詩,稱沈落花。其父沈碧薌,甲戌翰林,亦出任揚州太守。又冶春後社,為名流觴詠之所。參加的也有名馳南北的,如方地山、方澤山、張丹斧、宣古愚、秦曼卿、陳含光、朱菊坪諸人,玉書均有傳略。又吳綺,號園茨,曾居粉妝巷,貧而好客,吳梅村贈詩云:「官如殘夢短,客比亂山多。」四方慕其名,乞詩文者,但令其各酬樹一株,名曰「種字林」,確為韻事。大詞家況蕙風,著《選巷叢談》,所謂選巷,那是他游揚,寓居文選巷之統稱。又頤和園佛香閣書額的李鍾豫,眇一目,揚人無不稱之為了然先生。畫家陳崇光,湯貽汾及花之寺僧羅兩峰,更名噪一時。又揚州園林,以個園為最勝。白蕉、陳從周亟稱之。園主為黃應泰,後歸李韻亭,又歸朱氏,紀氏《懷舊錄》歷述其滄桑。又馬嶰谷的小玲瓏山館,太湖石高丈餘,有似一朵青芙蓉,亦屬名跡。又涉及小說:「吳敬梓撰《儒林外史》說部於揚州,人物描寫盡致。光宣時,出有《廣陵潮》一書,為李涵秋作。當時瘦西湖風景最盛,一時廣陵名士,好稱風雅,皆被涵秋收入書中。」又魏默深居揚州倉巷,有秋實軒,龔定庵來揚,輒下榻軒中。辛亥光復上海,攻製造局的伶人潘月樵,居縣城西鄉,詳記其事跡。歸於徐寶山事更詳。又《雉堞影》說部,初署包柚斧,後署李涵秋,讀者往往誤二人為一人,實則包柚斧別有其人,《懷舊錄》中,有柚斧一則。此書頗多佚事珍聞,惜早絕版了。

《趨庭隨筆》,這書是福建長汀江庸所著。江字翊雲,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歷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修訂法律館副總裁、司法總長、日本留學生監督、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校長、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委員。國共和談,江和章行嚴同飛延安為代表。建國後,任上海文史館館長。我和他相識,以前輩禮事之。他和易近人,一點沒有架子,且承枉顧舍間,觀我所藏折扇,極賞識申石伽畫竹,我便請石伽畫一竹扇贈送他,他偶爾畫竹,即繪一扇給我。此情此景,猶在目前,可是他已逝世多年了。他工韻語,刊有《澹蕩閣詩集》,首冠《攻錯集》,那是他就正於黃晦聞,且附黃的評語。其他有《汗漫集》《人蜀集》《旋滬集》,編次井然,江老既贈我一冊,我得隴望蜀,並索其舊作《趨庭隨筆》,奈印數不多,贈送已罄,過了幾天,他忽地由郵見惠,原來他向朋好處索回,這種盛情是多麼可感啊!這書共六十四頁,鉛字排印,沒有標題,他自撰一短序:「餘生五十有七年,自垂髫迄今,蓋無一、二年離吾父母之側。斯卷涉及經史,多習聞庭訓,退而自記,經吾父所塗改者。人生年近六十,猶獲依父母膝下,並世已罕見其人,矧父之於余,則父而師也。此數十寒暑中,凡於舊學有疑而莫釋,懵而弗知者,皆得於定省之時,一一乞教於吾父,而欣然饜其所欲,是則愈非他人所能希冀。惜余於學問之道,未能潛心研求,往往淺嘗而止,深負吾父教誨之意。斯卷所記,皆餖飣糟粕,不足一觀,然韓氏之子,不辨金銀,余之譾劣,閱者或亦不過督耳!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八月,江庸識於澱園之眺遠齋。」所謂眺遠齋,在北京頤和園的後湖頭,門臨小阜,雜樹蒙蔥,遠矚湖流,迥合幽邃,夏時藕花尤盛,的確是個名勝地,這時他僦居於此。所謂「趨庭」,無非取接受父訓「鯉趨而過庭」的意思。他的父親江瀚,字叔海,著有《慎所立齋稿》《壯游》《東遊》等集,陳石遺錄其詩人《近代詩鈔》中,固當時的一代名宿,江老因僦居眺遠齋,所以述及頤和園的掌故甚多,且謂齋門外舊有「瓊敷玉藻」匾額,毀去數十年,今已無人得知了。所記頗多盡資談助,有云:「余十歲時,侍父母居蘇州藩署,極蒙易順鼎實甫、易順豫由甫、朱銘盤曼君、費念慈屺懷、張祥麟子馥、鄭文焯小坡諸丈喜愛,每出遊,必攜余同往。一日,宴滄浪亭,家父與諸丈談藝正酣,余潛出,至亭下石橋畔,高唱唐人『水邊楊柳石欄橋』一絕,為實甫丈所聞,大為欣賞。兒時光景,歷歷在目,今諸丈已先後謝世,回首前塵,為之惘惘。」又:「王書衡語余曰:凡記女子典故最多者,莫如吳向之、樊雲門、易實甫三人,然三人所記,又各不同,易專記美女子,樊專記壞女人,吳專記老太太,可發一噱。」又:「宋時有人家藏李太白墨跡十八字云:『乘興踏月,西人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見曾慥《高齋漫錄》。』太白此十八字,便是一首無韻詩。」又:「民國二年後,袁項城已隱有帝制自為之意。四年,余自東三省視察司法歸,謁項城,於時政頗有譏評,項城不懌,退草一疏辭職,詆項城摧殘國家元氣,項城大怒,擬立免余職。秘書長張仲仁一麟語項城曰:「江庸之辭職,負氣耳,且總統就任以來,無敢非議時政者,當溫語慰留以示總統之虛懷,項城色稍霽。徐曰:姑擬一批令留之。仲仁擬稿頗婉切,項城曰:批太好。仲仁笑曰:既擬留之,則非好不可。項城亦笑。時王式通書衡在側,項城正色語書衡,汝告江庸,以後但做官,少說話!甚矣項城之隘,然但做官少說話,確是古今做官之秘訣也。」又:「陳仲恕云:穆彰阿當國時,索畫於戴醇士,戴臨吳墨井山水一幅畀之,意極矜重,穆彰阿大怒,以其為水墨,不設色也。謂人曰:戴為某優畫扇,尚設色,視我寧不如優人耶!竟短戴於文宗,斥其行止不檢,戴遂以侍郎降三品京堂候補。後雖殉難,得予謚文節,然請建專祠,卒不准,蓋穆彰阿指摘其臨終詩「撒手白雲堆裡去,從今不復到人間」二句為怨望也。」又:「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寫孔子氣象之偉大,不必實有其處也。明人於泰山之巔,立一碣,大書『孔子笑天下處』,真笨伯也。」又:「清光宣間,趙堯生師官侍御時,鄭太夷。陳石遺、曾剛父、楊昀谷、羅掞東及余父子,均在京師,月必數聚,聚必為詩。今剛父、掞東、昀谷先後逝世,堯帥還蜀,太夷入遼,石遺旋鄉,余父子外,無一人在北平者。」按趙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詩名甚大,郵書只寫「四川趙堯生」,無不遞到,當軍閥混戰,雙方相約,在趙氏所居五十里內不侵擾。翊雲從之學詩,後與郭沫若等為刊《香宋集》,以趙氏生前不留稿,為之裒集成書,往往雜而不純,甚至趙氏所書條幅,錄前人詩,也收入集中了。

《畫苑近聞》為錢塘陳小蝶著。小蝶名蘧,是天虛我生陳蝶仙的哲嗣。民初,他們父子都蜚聲文壇,有大小仲馬之稱。他的妹妹小翠,能畫工詩,著有《翠樓吟草》。一門風雅,尤為難能可貴。他後來得奚鐵生小印「蝶野」,便以蝶野署名,又號定山居士。生平所譯小說,凡若干種,也有創作。筆記有《畫苑近聞》,所述自三任開始。他的評論,謂:「渭長古雅,未能入時。立凡秀致天生,特病疏懶。惟伯年六法,無所不能,翎毛走獸,直勝古人。」記張子祥設古董鋪於湖州,何子貞來,停舟鋪外,見子祥畫大幅牡丹,二人都沒有問名,子貞去,有人見告,方才知來鋪觀賞者為何太史。子祥深悔失諸交臂,雇小艇追之。而子貞亦覺作畫者,在大氣磅礡中具有秀逸之概,回舟一圖晤談,二舟竟中流相遇,相與把臂大笑,歡若平生。這個故事,多麼有趣啊!他又談及蒲竹英歷落鴉塗,自有條理。又王一亭師事徐小倉。吳伯滔早年之筆,絕似晚年,晚年轉似少作,待秋即繼承其父業。又吳石仙每畫必鎖戶,雖家人不得觀。又楊士猷學畫於蒲竹英,竹英日夜令習楷書,士猷大窘,竹英曰:「工畫必先工書。」又謂:「林琴南畫,以人而重」,隱含貶意。又吳昌碩從任伯年畫,被伯年妻操杖逐出。又他家粉壁,請朋好隨意作壁畫,畫者有錢瘦鐵、李秋君、賀天健、鄭午昌、江小鶼、陸小曼、李祖韓、丁慕琴,以及他的夫人十雲。可惜事過境遷,這個畫壁,也一無跡象了。

小蝶另一筆記,名《消夏雜錄》,屬於散記性質,頗雋永有味。首有小引,亦殊可誦,如云:「溽暑逼人,如處洪爐中,硯瀋皆涸,唯夕陽在桐蔭時,小浴已,解衣快然,倚樹讀書,蟬聲嘒嘒在耳,便覺此中湛湛,更無餘暑,因習以為常,日課書一首,有所得則記之,初不隅於一格,故謂之雜錄也,雖彫蟲自娛,視溽暑中蒸灼奔波者,謂猶賢乎。」內容有記茶花女墓,論張丹斧書,與徐道鄰談《湘軍志》,六元廉值購得徐文長書聯,撫畢倚虹後人慶康,在徐志摩家作客,陳小翠嫁湯彥耆,松江《急就章》石刻,與歐陽予倩論捉放罵曹二劇,天馬畫會等。每則僅一二百言,長亦千餘言而止,可謂以少勝多。

《湖上散記》,那是小蝶紀其家鄉杭州事,其中頗多掌故,修《杭州志》,大可採納。如岳墓鐵製四奸像,有一聯云:「人於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聯出秦潤泉。又紀秦檜故居,即德壽宮。又姚勇忱與王金髮事。又秋獄一則,紀秋瑾殉難情況,都與革命史有關。又俞曲園的詁經精舍,又白雲庵、牛皋墓、舊旗營、八卦石、貢院、鳳凰寺、拱辰橋、皺月廊,乃知該勝跡命名之由來,如云:「李可亭避暑湖上,與家君夜宿清漣寺,予時尚童子,何公旦、潘老蘭皆在座,詩酒唱和,凡十二人。清響競逸,時夜月方朗,游魚出聽,寺僧乞留鴻印,因為署曰皺月廊,家君制跋,華癡石秉燭,何公旦書焉。」

《卓觀齋脞錄》收在《吳中文獻小叢書》中,藏於滄浪亭圖書館。即江蘇省第二圖書館,設於蘇州滄浪亭對面的可園中,因此一稱滄浪亭圖書館,環境之佳,為任何圖書館所莫及。且可園也屬名勝之一,為清沈歸愚讀書處,有博約堂、浩歌亭,佳趣盎然。池畔植一古梅,濃艷殊常,斷枝表裡俱赤,有鐵骨紅之稱。館長初為陶惟砥,是葉楚傖的老師,繼任者蔣吟秋,抗戰時吟秋避難皖中,徐沄秋為了保存藏書,勉任其乏。沄秋名徵,金松岑弟子,在任內輯刊《吳中文獻小叢書》,其中有《卓觀齋脞錄》,便出於徐氏手撰。筆墨雋雅,掌故豐贍,為我所喜閱。茲摘錄若干則,以見一斑:「甲戌中秋,陳石遺姬人三十五歲,置酒宴客於胭脂橋寓所,自撰一聯以貽姬人:『北地胭脂,恰住胭脂勝地;月華三五,重逢三五年華。』蓋姬人北平籍,誕辰適值中秋令節也。」「竹堂寺,在王廢基,為唐六如、祝枝山讀書處。沈石田有《探梅圖》巨幅,至今寶藏寺中。王佩諍網羅吳中文獻甚力,為輯《竹堂寺小志》,並繪圖遍征題詠。」「赴真義訪顧阿瑛玉山草堂遺址,惜所謂石板千台蓮者,蕭蕭寒塘,已無擎雨之蓋矣。葉遐庵言:『此花為天竺種,乃六百年前遺物』。」(按: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即阿瑛後人)「吳江陸廉夫畫名重一時,近日吳下樊少雲、陳迦庵、黃裳吉、顧墨畦,皆出其門。」「明吳匏庵故址,在蘇城樂橋西,尚書裡之得名以此。舊有園亭久廢,庚申兵燹後,顧子山因以遺址闢為怡園,疏池疊石,種竹蒔花,樓閣亭台,參差其間。尤多奇石,其間一丘一壑,皆子山第三子駿叔所置,自號樂全居士。後得宋東坡手制玉澗流泉琴,於園東築坡仙琴館,併圖坡公像。鶴逸為駿叔第六子,過雲樓藏名跡至富,得以規模濡染,遂成高格。」「丹徒尹石公言:『鄭蘇戡生於蘇州,當時其父挈眷歸閩,道經蘇城,舟泊胥江,其母懷孕足月,遂產於舟中,故取孝胥為名,蘇戡為字。」「王毅卿,吳縣人,繪《紅樓艷事》百幅,為世所珍。」「倪蛻翁擅畫梅,自題梅花紙帳詩小引云:『偶得佳紙制為帳,粗染梅花一枝,便覺清韻可喜。』」這《梅花紙帳圖》及詩,惜不知流落何處,倘為我得,那就足為紙帳銅瓶室長物。「餘杭章師母國梨,工詩,擅書,尤長填詞。行長,幼字引官,故自號影觀。」「吳江金師松岑,擅六法,曾為王佩諍寫水墨菊石,題曰:『以醉墨寫菊石,菊石皆含醉意,姑解嘲曰,五百年必有因人而寶此畫者』。」據我所知,松岑晚年,曾從香溪袁培基學畫。「李印泉在蘇經營小王山,余與西蜀畫友張善子大千昆季入山,小住湖山堂,堂處松海中,群山糾抱,空翠入戶庭,倚欄共話,塵喧之念淨盡。」「鄧孝先寓居侍其巷,梧桐庭院,花竹小齋,校書之暇,作畫自怡,張寒月為制一印曰:『四十學書,五十學詩,六十學詞,七十學畫』,遇愜意之作。輒加鈐之。」我有鄧氏畫扇一柄,惜失於浩劫中。「番禺居氏,一門風雅,而古泉尤名重閩粵間。多畫石,作有《百石譜》,惜未付印。有壓角小章,鐫『可以』二字,得意作鈐之。每至歲暮,必於燈下繪墨石墨梅若干,分賞傭僕,易資度歲。」「滄浪亭五百名賢為顧湘舟所集刻。葉遐庵謂:『世界畫像石刻薈集一處,至五百以上之多,當推此為第一。』丁丑春,劉翰怡寓蘇,有志補刻,以事變起,遂罷輟,補刻名單有:沈桂芬、彭芍亭、葉菊裳、郭頻迦、高心夔、王先謙、翁松禪、洪文卿、李鴻裔、黃體芳、江建霞、潘祖蔭、段玉裁、俞曲園、畢秋帆、丁日昌、楊見山、曹元忠、王惕甫、葉廷琯、汪鳴鑾、陳文述、何紹基、顏純生、吳昌碩等一百數十人。」已得畫像佔其半數,今不知尚存與否?若當局重視文獻,征訪謀刻,這是多大的好事。舊所刻像,在「文革」中經人以石灰塗沒,幸得保存。

《蕉窗話扇》,這是筆記中的異軍蒼頭,出於白彬甫手撰。彬甫,北京人,名文貴,齋名蕉窗宜雨館,成書於一九三八年。壽石工題籤,私人斥資,印數寥寥,甚為難得。內容分遠溯、羽扇、紈扇、摺扇、扇骨、其他各扇、雜說。敘述很詳,有關扇箑的遺聞佚事,無不網羅。又他所藏的名人書畫扇,列一名單,附諸書後,確屬洋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