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浮生六記》佚稿之謎 >

《浮生六記》佚稿之謎

數百年前淪落不遇之沈三白,卻在死後大交其運。林語堂把他的《浮生六記》譯成英文,已傳誦環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攝成電影,又有編為話劇演諸舞台,使萬千觀眾,一灑其同情之淚。俞平伯教授更編撰《沈三白年譜》,想沈三白地下有知,當亦足以自慰的了。

我友憶鳳樓主對於這書,曾作很詳的考證。原來沈三白名復,取《論語》「南雍三復白圭」之意。他是江蘇蘇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即一七三六年),卒年無可考,然據該書第四卷寫於清嘉慶十三年,那麼他的逝世,無論如何,總在嘉慶十三年之後了。習幕作賈,在當時並無文名,娶婦陳芸,是一位有才而生性灑脫的女子。他所著這部《浮生六記》共分六卷,每一卷記一事類,故有六記之名。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逍》,憶鳳樓主認為「記逍」或許是「記道」之誤,這是言之有理的。

我曾在某刊物上,述及《浮生六記》的最初本,蒙前輩包天笑老人見告,始知這書收入同光間《申報》館聚珍版印行的《獨悟庵叢鈔》中,《叢鈔》羅列了若干種筆記,而這部《浮生六記》,也列入其中。獨悟庵主人楊醒逋,名引傳,江蘇吳縣人,是天南遁叟王韜的內兄。醒逋一度處館於劉家濱尤家,那名紳尤鼎孚號遂庵的,便受他的教澤。後垂垂而老,又教鼎孚的子侄輩,大家呼他太先生。天笑前輩和尤家有戚誼,六七歲時,嘗見過醒逋其人。

該書較完善的本,有陽湖管貽萼樹荃及香禪精舍近僧的題詞,楊引傳的序,王韜的跋。楊引傳在冷攤購得這書的手稿,六記已缺其二,後來海虞黃人(摩西)執教吳中東吳大學,編刊《雁來紅》雜誌,黃人主編,把《浮生六記》登載在《雁來紅》雜誌上。吳興王均卿(文濡)又把它選刊入《說庫》中(憶鳳樓主謂:收入《香艷叢書》,這是記錯的)。但已將題詞序跋等刪去,所以後來坊間的翻印本大都沒有題序,因是依據《說庫》所載的。至於那《申報》館聚珍本早已絕版了。(按香禪精舍,是清末長洲潘鍾瑞號瘦羊的室名,近僧是他的別署。)

六記散佚的二記,便是最後的《中山記歷》《養生記逍》。民國廿四年十一月,世界書局發行的《美化文學名著叢刊》,卻有《浮生六記》的全稿,《記歷》約一萬數千言,《記逍》較短,約七千餘言。《記歷》記的是琉球國事,當嘉慶年間,翰林院修撰趙介山奉使琉球,沈三白充當一名隨員,和李和叔、王文誥、秦元鈞、繆頌、楊華才等同行。所記內容很複雜,如海航的設備、所過鰲門、羅星塔、彭家山、釣魚台、赤尾嶼、姑米山、馬齒山、那霸港等地的景跡,琉球國中山王世子尚哲率百官迎詔的儀節,宮室的建築,海產的鱗介,花木果實的珍奇,土布的織造,弈棋的俗尚,女子的裝飾,齋戒祭祀的典禮,琉球文字的音義,琉球詩人的篇什,海賊的猖獗,市間流通的錢鈔,令節的應時物品,紅衣伎的歌曲,嫁娶的轎輿,九月放紙鳶,酋長的貢獻,受賜的墨硯等等,敘述都很詳贍。

《記逍》所記,大都屬於攝生養性方面,如云:「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將何得而何失,孰死而孰生耶?故任其所受,而哀樂無所錯其間矣。」又云:「人大言,我小言;人多煩,我少計。澹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又云:「舞衫歌扇,轉眼皆非,紅粉青樓,當場即幻。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慾,殆非大勇不能也。然情必有所寄,不如寄其情於卉木,不如寄其情於書畫,與對艷裝美人何異,可省卻許多煩惱。」又云:「治有病,不若治無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又云:「省多言,省筆札,省交遊,省妄想,所一息不可省者,居敬養心耳!」又云:「居山寺之中,日出則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蓮方斂而未開,竹含露而猶滴,可謂至快。」又云:「日長漏永,午睡數刻,焚香垂幕,淨展桃笙。睡足而起,神清氣爽,真不啻無際真人也。」又云:「樂即是苦,苦即是樂,帶些不足,安知非福。」又云:「聖賢不能免厄,仙佛不能免劫,厄以鑄聖賢,劫以煉仙佛。」又云:「牛喘月,雁隨陽,總成忙世界。蜂采香,蠅逐臭,同是苦生涯。」其中頗多引莊周、邵康節、白居易、王陽明語,足以發人猛省。

朱劍芒校閱這書,附識書後,謂:「《浮生六記》的五六兩卷,早經佚去,最近經吳興王均卿先生搜到了這部完全的《浮生六記》,在開卷以前,已感到不少興趣。」又謂:「以前所見不完全的各本,目錄內第六卷,是《養生記道》,現在這足本,卻改了《養生記逍》,單獨用一逍字,似乎覺得生硬。再《中山記歷》內所記,系嘉慶五年隨趙介山使琉球,於五月朔出國,十月二十五日返國,至二十九日始抵溫州。按之《坎坷記愁》,是年冬間,芸娘抱病,作者亦貧困不堪,甚至隆冬無裘,挺身而過,繼因西人登門索債,遂被老父斥逐。剛從海外壯游回國,且系出使大臣所提挈,似不應貧困至此。又《浪遊記快》中無隱庵一段,亦在是年之八月八日,身在海外,決無分身遊歷之理。有這兩個疑問,這個本子究竟靠得住靠不住,真是考證方面一樁困難的事。」

在這本子沒有交世界書局排印之前,尚有一個小小的曲折。其時我主編《金鋼鑽報》,王均卿丈擔任特約撰述,所以時常有晤敘機會。後來均卿丈在吳中營著菟裘,全家遷蘇,但是他老人家不來滬則已,來則必蒙見訪。有一次,他很高興地告訴我說:「最近在蘇州一鄉人處,發現《浮生六記》的完全鈔本,已和鄉人商妥,藉來付印,以廣流傳。」我是愛讀這書的,當然聽了也很興奮。過了一月,他老人家復從蘇來,說:「前次所談的足本《六記》,那鄉人突然變卦,奇貨可居,不肯公開印行了。但已和世界書局接洽印行事宜,如今失信,很說不過去,沒有辦法,因想懇你仿做兩篇,約二萬言,就得宕塞了。」我當時婉謝著說:「我是後輩,本應遵命,奈我文筆拙陋,碔玞難以混玉。且情節不知,更屬無從下筆。」他老人家就說:「請你不要謙遜,你的行文,清麗條達,頗有幾分類似三白處。至於《養生記逍》,那是空空洞洞,可以隨意發揮。即《中山記歷》,所記琉球事,有趙介山的《奉使日記》,便可作為依據參考。」然我始終不敢貿然從事。不久,他老人家忽歸道山,世界的這本《名著叢刊》出版,那所謂足本的《六記》,赫然列入其中。那麼這遺佚的兩記,是否由他老人家自己動筆,或委其他同文作偽,或那鄉人獲了厚利重複允許供印,凡此種種疑問,深惜不能起均卿丈於地下而叩問的了。總之,對這本子不但朱劍芒認為不可靠,我也覺得可靠的成分很少,如均卿丈要我仿作二萬言左右,現在兩記恰恰兩萬餘言,可見均卿丈早有打算的。又三白的四記,筆墨輕靈,以後兩記,筆墨滯重,也足證明非一人手筆。

最近《讀書》雜誌載有松一所著的《四十多年前的一段偽作公案》,是對《浮生六記》所補第五第六卷而言,且涉及俞平伯和我。又附帶錄入台灣吳幅員所作《中山記歷篇為後人偽作說》,有云:「《中山記歷》,與嘉慶五年趙正楷(介山)所著《使琉球記》(即《奉使日記》中一部分文字,大同小異。)至於另一記《養生記逍》,與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中頤養方面的日記,很是相似。一經對照,可以看出《養生記逍》中的一部分文字,凡與曾國藩己未到辛未間的十餘條日記,一字不差。」那更和均卿丈生前囑托我可隨意發揮,可作依據參考的話相符合,這偽作是偽定的了。

尚有附帶要說的,沈三白書法很好,又擅畫山水。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我曾在畫家吳似蘭(子深之弟)的娑羅花館展覽會中,見到三白親筆的一聯一畫,認為生平唯一眼福。又聽說,三白又擅篆刻,有《涼月對榻印存》,華謀言曾在常州某戚家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