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記述上海史實的幾種書 >

記述上海史實的幾種書

研究上海史實的組織,以往當推上海市通志館較為健全。該館創始於一九三二年。柳亞子主其事,朱少屏任副館長。編刊《上海市年鑒》,—年刊行一大冊,由中華書局出版。它的內容包括特載、大事概要、土地人口、天時氣象、行政、司法、外交、財政、金融、教育、交通、工業、商業、農林、漁牧、學藝、宗教、社會事業、時事日誌等。全書各編,除詳述一年間的經過外,並略舉其過去歷史,使源流沿革,瞭如指掌。同時刊有統計表格,便於查考。此外還有《上海市通志館期刊》,可是印數不多,為非賣品,只送贈學術機關及專門研究者。但由於外界需要者多,紛紛函請公開發售,不得已選擇期刊中自成段落而又比較重要的抽印十種,它們是:《吳淞江》《上海的風雨》《上海的銀行》《上海的日報》《上海圖書館史》《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的學藝團體》《上海在太平天國時代》《關於上海的書目提要》《上海新聞事業的發展》。這十種書各自成冊,公開發售。其他的《大鬧公堂案》《上海的銅元》《上海公共租界的發端》《上海金融在袁世凱帝制時期》《吳淞鐵路交涉》《小刀會與太平天國時代的上海外交》《上海法租界的多事時期》《上海外交在日俄戰爭時代》《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交涉》等,都沒有公開刊行,不免引為遺憾。這時擔任編輯的,除徐蔚南、吳靜山外,尚有胡懷琛、胡道靜、席滌塵、董樞、李純康、樂嗣柄、鍾貴揚等共十餘人。

徐蔚南、吳靜山等還發起組織上海通社,所有通志館的工作人員,差不多完全加入。當時柳亞子便把上海通社和市通志館比作孿生的姊妹,打成一片,編成《上海研究資料》,由中華書局印行,這時為一九三六年五月。一九三九年八月又出續集,每集約四十萬言,其中珍貴的史料有《蘇報案始末》《洋涇訪古記》《上海四明公所研究》《近代名人在上海》《張園掌故》《上海博物院史略》《上海學校溯源》《上海學藝老話》《上海物產叢談》《上海新聞紙的變遷》《百年前的上海》《上海電影院的發展》等。以上這許多資料,都是上海通社在《大晚報》《上海通週刊》及各報陸續發表的,經過取捨、修訂、匯印而成,且附銅版圖數十幅。此外,他們還把《上海通》分類彙編成《上海通叢書》,共三集,成為上海歷史之有力的發掘者。

上海通社校刊《上海掌故叢書》,線裝十冊,稱為第一集,也由中華書局出版。可是第二集始終沒有出。叢書十四種,元人作品,有陳椿的《熬波圖》一卷,明人作品,有張鼐的《吳淞甲乙倭變志》二卷,其他全是清人的作品,如葉夢珠的《閱世編》十卷,楊光輔的《淞南樂府》一卷,褚華的《滬城備考》《木棉譜》《水蜜桃譜》,共八卷,張春華的《滬城歲事衢歌》一卷,曹晟的《夷難備嘗記》《紅亂紀事草》《覺夢錄》共四卷,黃本銓的《梟林小史》一卷,王萃元的《星周紀事》二卷,曹驤的《上海曹氏書存目錄》不分卷。有黃任之、柳亞子、胡樸安、陳陶遺等題序。這些書,有的從未刊行過,有的散佚已久,當時搜集確實不易,甚至有些舊鈔本,錯訛很多,都經過柳亞子校勘。

平湖陳左高有《晚清二十五種日記輯錄》,其中頗多有關上海故實,如林則徐《乙未日記》,記述他赴嘉定、寶山、青浦、金山一帶勘察水利簡況以及下榻大東門敬業書院,曾課書院生員,這是一百四十多年前有關上海水利、教育的史料。李石梧《李星沅日記》,記及道光年間的上海港口情況。鴉片戰爭時,崇明、金山的防守,南匯、松江的治安問題,上海火藥局被炸,近郊各縣稟報英軍的動態,特別是所敘陳化龍堅守吳淞炮台,直至犧牲的幾段,頗有參考價值。曹晟《十三日夷難備嘗記》,紀述鴉片戰爭,英軍蹂躪上海,進佔南市,分據各通衢要道,不斷搜索等情況。沈寶禾《忍默恕退之齋日記》,有關上海船商事,是清咸豐間上海航運史料。陸嵩《意苕山館日記》,記及咸豐五年春初,上海城中太平軍小刀會撤退的原因。王韜《蘅華館日記》,記述上海市郊橋閣寺觀有關情況。涉及三洋涇橋、三茅閣橋等處,當時乃一河道,為英法租界交界處。而三茅閣橋舊址,在今車輛輻輳的延安路河南路口。瞿元霖《蘇常日記》,記一八五八年期間上海近郊松江、奉賢等人物、古跡、航運、鹽場,及黃浦、吳淞江兩岸景物。附有歌詠上海地理詩。吳大澂《恪齋日記》,那是吳氏應吳平齋之招,客居上海,所記有上海所見的歷代器物,特別是內府珍藏之稀世瓖寶流落至上海者。又咸豐年間,上海舊書店、古董鋪集中於南市四牌樓。馮芳輯《馮申之先生日記》,所記咸豐年間城鄭廟、關帝廟、竹林庵、一粟庵、青龍庵、陳忠愍祠等寺院古跡,也是園的景色,實是上海寺觀園林史料。張德彝《航海述奇》,記同治五年途經上海,凡洋場見聞,書館及印刷情況,外國侵略者入城後開新北門的故事,及全國省份命名馬路等等,都是近代上海地方史料。宜垕《初使泰西記》,記同治七年,在上海和美國使臣蒲安臣洽談外交事務。無名氏《絳芸館日記》,頗多上海戲劇曲藝掌故,以及豫園登高,船舫廳蘭花會,大東門的地藏燈會,三茅閣的三茅會等,都是百年前上海的鄉土習俗。王之春《東遊日記》,是赴日本經上海途中所作。對未園之勝,虹口停放機器船的構造,以及往來上海與日本之間的東洋船的設備,記述甚詳。姚覲元《弓齋日記》,記光緒五年,客居上海的見聞,如晤楊守敬,鮑廷博托銷《圖書集成》,赴虹口同文書局,參觀用西法印書畫,均繫上海文化史料。何蔭楠《鉏月館日記》,記述清末光宣間,上海靜安寺之申園、愚園、張園、西園等處景物,其中所寫四馬路(今福州路)一帶早晚狀況,具體逼真。又及迎貴園、天仙園、丹桂園、鳳舞台、大舞台、群仙園等顧曲之所。孫寶瑄《忘山廬日記》,載及在滬經常往還的人士,如趙仲宣、嚴信厚、宋恕、汪康年、譚嗣同、孫多森、姚文倬、湯壽潛、胡仲遜等,又記述了戊戌變法前後的種種傳聞。

這許多日記,大都為稿本,外間無從看到,經左高匯鈔問世,厥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