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鞠部叢刊》博采眾長 >

《鞠部叢刊》博采眾長

《鞠部叢刊》,是一部充滿文藝性的、有代表性的戲劇刊物。十六開本厚厚兩大冊,一九一八年秋,由上海交通圖書館出版,主編為周劍雲。封面《鞠部叢刊》四個楷書,出於書家何詩孫手筆。內有惲鐵樵、陳蝶仙、蔣兆燮、葉小鳳、王鈍根、嚴獨鶴、鄭正秋、許指嚴、楊雪筠、李定夷、顧遁叟、俞無言、周瘦鵑、范煙橋、陳琦、陳祚昌、孫漱石、朱鴻富、施濟群、張丹斧、宋癡萍等作序,廉南湖、朱大可、聞野鶴、奚燕子、吳綺緣、范君博、劉豁公、費隻園、歐陽予倩、天台山農等題詩,文藝氣息極為濃厚。銅版圖有錢病鶴所繪之《周郎顧曲圖》,撰述同人二十餘人照片。其他劇照,如淨角名宿何桂山之鍾馗,伶界二傑汪桂芬、譚鑫培,青衣泰斗陳德霖及其弟子,梅蘭芳之千金—笑,昆曲名旦韓世昌,以上且用珂羅版精印。又有汪笑儂之家庭、春柳新劇同志照,辛亥殉難新劇名人王鐘聲,十年前之王克琴,十三歲之梅蘭芳,票友袁寒雲之天官,歐陽予倩之晴雯補裘,錢化佛化妝六種,劉豁公之三娘教子,新劇家徐半梅、譚鑫培之定軍山,楊小樓之青石山,尚小雲之樊江關,黃潤卿之天女散花,以及賈璧雲、時慧寶、劉永春、李吉瑞、高福安、芙蓉草、許黑珍、管海峰、鄭正秋、劉藝舟、陸子笑、蘇石癡、碧雲霞、張文艷等本來面目,可謂洋洋大觀。

內容有十二欄,一、霓裳幻影,便是上面所提的許多劇照。二、劇學論壇,主要有武樗癭的《三國劇論》、周劍雲的《戲劇改良論》、馮小隱的《菊選芻議》,馬二先生的《票友學戲之程序》、鄭正秋的《新劇經驗談》、尤半狂的《昆弋辨》、秋星的《說腳本》,凡數十篇。三、歌台新史,載有汪切膚的《南丹桂與廣潮幫之大決鬥》、姚民哀的《南北梨園略史》、胡寄塵的《民興社始末記》、宋癡萍的《春柳始末記》、管義華的《上海票房二十年記》及《上海票友調查錄》等,頗多歷史性的作品。四、戲曲源流,如馬二先生的《三國演義之京戲考》,小隱的《八大錘溯源》,姚民哀的《歌場野獲錄》,樗癭的《一捧雪考》《洛陽橋考》《百花亭考》《楊家將考》《泗州城考》,都是些戲劇考證。五、梨園掌故,如小隱的《梨痕菊影錄》、脈脈的《歌台懷舊錄》、詩樵的《譚鑫培的家乘》等,都是值得回憶的。六、伶工小傳,均近世伶工事略,凡一百數十人,雖不能全備,但著名的卻已十有八九了。七、粉墨月旦,如小隱的《譚鑫培之空城計》《楊瑞亭之安天會》《尚小雲之玉堂春》、周劍雲的《三麻子之走麥城》、梅蘭芳的《黛玉葬花》、樗癭的《筱桂紅之晴雯撕扇》等,或褒或貶,但還是貶少於褒。八、舊譜新聲,如汪桂芬之文昭關、汪笑儂之博浪椎、譚鑫培之黃金台、盤關、劉寶全之長板坡等,都是很珍秘的。九、藝苑選萃,那又是些銅版圖,印著紅豆館主之五言聯、時智農之指畫蘭花、歐陽予倩之詩牘,錢化佛所繪之觀音、王瑤卿所繪之殘荷、賈璧雲所繪之山水、朱素雲之書畫等。十、騷人雅韻,都是些投贈的詩詞。十一、俳優軼事,如馮春航之豪興、易哭庵與黃潤卿,孫春恆與大奎官、孫菊仙之僻見等,也有數十則,以趣聞為多。十二、品菊余話,載著各家的評劇文章,如小隱的《尊譚室戲言》、楊塵因的《春雨梨花館劇話》、鄭鷓鴣的《半椽室劇話》、舒捨予的《斧風室劇話》、馬二先生的《嘯紅軒劇話》、管義華的《霽庵劇話》、尤半狂的《瘦影樓劇話》、周劍雲的《劍氣凌雲廬劇話》、劉豁公的《哀梨室劇話》、秋星的《秋雨梧桐室劇話》、睦公的《小織簾館劇話》,各抒見解,各志見聞,也是足資研究的。且每一欄都有扉頁和報頭,由當時名人作題籤與繪畫,如徐悲鴻、羅癭公、徐枕亞、徐天嘯、王鈍根、楊了公、劉山農、蔣箸超、但杜宇、丁悚、熊松泉、孫雪泥、張硯孫、朱蓉莊、惲冰盦等,都曾執筆。

該書校勘欠精,誤字很多,例言有云:「本書尚擬繼出續集,博采眾論,不限於南方評劇家,門類依舊。」可是續集之刊,未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