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蒲橋集 > 壩上 >

壩上

風梳著莜麥沙沙地響,

山藥花翻滾著雪浪。

走半天見不到一個人,

這就是俺們的壩上。

——舊作《旅途》

香港人知道壩上的大概不多,但是不少人知道口蘑。口蘑的集散地在張家口市,但是出產在張家口地區的壩上。

張家口地區分壩上、壩下兩個部分。我原來以為「壩」是水壩,不是的。所謂壩是一溜大山,齊齊的,遠看倒像是一座大壩。壩上壩下,海拔懸殊。壩下七百公尺,壩上一千四,幾乎是直上直下。汽車從萬全縣起爬坡,爬得很吃力。一上壩,就忽然開得輕快起來,撒開了歡。壩上是台地,非常平。北方人形容地面之平,說是平得像案板一樣。而且非常廣闊,一望無際。壩上下,溫度也極懸殊。我上壩在九月初,原來穿的是襯衫,一上壩就披起了薄棉襖。壩上冬天冷到零下四十度。冬天上壩,汽車站都要檢查乘客有沒有大皮襖,曾經有人凍死在車上過。

壩上的地塊極大。多大?說是有人牽了一頭黃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黃牛帶回一隻小牛犢,已經都三歲了!

壩上的農作物也和壩下不同,不種高粱、玉米,種莜麥、胡麻、山藥。莜麥和西藏的青稞麥是一類的東西,有點像做麥片的燕麥。這種莊稼顯得非常乾淨,看起來像洗過一樣,梳過一樣。胡麻開著藍花,像打著一把一把小傘,很秀氣。山藥即馬鈴薯。香港人是見過馬鈴薯的,但是種在地裡的馬鈴薯恐怕見過的人不多。馬鈴薯開了花,真是像翻滾著雪浪。

壩上有草原,多馬、牛、羊。壩上的羊肉不膻,因為羊吃了野蔥,自己已經把膻味解了。據說過去北京東來順賣涮羊肉的羊都是從壩上趕了去的。——不是用車運,而是僱人成群地趕去的。羊一路走,一路吃草,到北京才不掉膘。

口蘑很奇怪,長在一定的地方,不是到處長。長蘑菇的地方叫做「蘑菇圈」。在草地上遠遠看去,有一圈草特別綠,那就是蘑菇圈。蘑菇圈是正圓的。蘑菇就長在這一圈草裡。——圈裡不長,圈外也不長。有人說這地方過去曾扎過蒙古包,蒙古人把吃剩的肉湯、骨頭丟在蒙古包周圍,這一圈土特別肥,所以長蘑菇。但據研究蘑菇的專家告訴我,茲說不可信。我採過蘑菇。下過雨,出了太陽,空氣潮暖,蘑菇就出來了。從土裡頂出一個小小的白帽,雪白的。哈,蘑菇!我第一次採到蘑菇,其驚喜不下於小時候第一次釣到一條魚。

口蘑品種很多。傘蓋背面菌絲作紫黑色的,叫「黑片蘑」,品最次。比較名貴的是青腿子、雞腿子、白蘑。我曾親自採到一個白蘑,晾乾了,帶回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大碗湯,一家人都喝了,都說:「鮮極了!」口蘑要干制了才好吃,鮮口蘑不好吃,不像雲南的雞或冬菇。我在井岡山吃過才摘的鮮冬菇,風味絕佳,無可比擬。

壩上還出百靈。過去有那種游手好閒,不好好種地的人,即靠采蘑菇和扣百靈為生。百靈為什麼要「扣」呢?因為它是落在地面上的。百靈的爪子不能拳曲,不能棲息在樹上,——抓不住樹枝。養百靈的籠裡不要棲棍,只有一個「台」,百靈想唱歌,就登台表演。至於怎樣「扣」,我則未聞其詳。關裡的百靈很多都是從「口外」去的。但是口外百靈到了關裡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否則它叫起來帶有口外的口音。咦,鳥還有鄉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