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蒲橋集 > 水母宮和張郎像 >

水母宮和張郎像

山西太原晉祠在懸甕山下,從懸甕山流出一股很粗的泉水,泉名「難老泉」,淵淵不絕,不知流了多少年了。泉流出處不遠,有一座亭子,亭裡有一塊豎匾,文曰「永錫難老」,是明末的小品文作家、書法家同時又是著名的婦科專家的傅青主寫的。難老泉是晉水之源。晉水流經之處稻麥豐盛,草木華滋,女郎俊美。山西人對難老泉充滿了感激。

晉祠很值得一看。有結構獨特的聖母殿,殿裡有四十二尊宋代彩塑侍女立像,好像都能說話。有全國少有的十字飛梁——十字形的橋。還有許多文物價值很高的古建築。這裡只想說說兩件不大為人提起的文物,——姑且也算是文物吧。

一件是水母宮,在難老亭的上首。「宮」甚小,只有一間,紅牆,穹門低窄,進門得低頭。宮裡有一座裝金的水母塑像,只有二尺許高。這像的特別處是一點都不華貴,只是一個農村的小媳婦,穿的不是鳳冠霞帔,只是普通的褲褂。她身下是一口水缸,缸上扣一口鍋蓋。她就用北方常見的婦女坐炕的姿態,盤膝坐在鍋蓋上,微側著身,伸起手來正在挽髮髻,神態很從容。

這有個故事:有一個地方,缺水,吃水艱難。這個少婦嫁到這裡以後,每天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有一天,來了一個過路人,要一點水喝。少婦舀給他一碗,他喝了還要喝。少婦就給他一個瓢,由他自己喝。不料他竟把一缸水全喝了。少婦心裡著急:今天拿什麼做飯呢?這過路人說:「我送你一樣東西。」他把手裡的馬鞭子給了她,說:「你把鞭子插在水缸裡,要水,把鞭子往上提一截,缸裡就有水了。可記住,千萬不要把鞭子拔出缸外!」說完了,過路人就不見了。有一天小媳婦回娘家去,她婆婆在家,把馬鞭子狠勁往上提,一下子拔出缸外。壞了!水不斷流出來,村子淹了!小媳婦正在打開頭髮梳頭,聽說婆家村子發大水了,趕緊往回奔。急中生智,拿起一口鍋蓋扣在水缸上,自己騰地往上一坐。水止住了,村子保住了。水退後,小媳婦才顧得上梳頭。

第二件是張郎像,在難老亭下首。

難老泉流出後,東邊和西邊的村子都要用。水要分。怎麼分?兩邊的村子連年打官司、打架。後來有一個地方官想了一個辦法,熬了一鍋滾開的熱油,扔進十個銅錢,說:「你們兩邊各出一個人,伸手到鍋裡去撈銅錢,哪邊撈出幾個錢,就分幾股水。」東邊村走出一個後生,伸手到油鍋裡撈出了七個銅錢。從此規定:東邊用七股水,西邊用三股水,永遠不再打架,打官司。後人為了紀念小伙子,給他立了一個像。像不大,模樣裝束完全是一個農民。小伙子姓張,不知道名字,眾口相傳,叫他張郎。

有關這兩件文物的故事當然是不可信的。水母宮我在別處也見過。張郎像則在離太原不遠的趙城分水閘邊也有一座。但是故事的思想內容卻是極其真實的:水對人的生活太重要了。水不夠用,要爭,甚至用生命去爭;水大了,又會氾濫成災。

香港人吃的水一部分是從大陸送過去的,你們有沒有興趣聽聽大陸的土著編製出來的關於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