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星條旗下的茶葉蛋 > 卡拉OK的隨想 >

卡拉OK的隨想

有朋友問我美國人唱卡拉OK的多不多。記得這是日本的發明,卻沒像豐田一樣,在美國滿街都是。卡拉OK倒在中國大陸遍地開花。美國卡拉OK並不是特別流行,我只是在秋季的州集會上看過。有時候單位組織活動,也偶爾舉辦一些卡拉OK活動,但實在少得可憐,見不到國內K歌的盛況。

卡拉OK不常見,皆因正式演出更多。美國中學通常都會安排學生選修一門樂器,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樂隊。我女兒馬上上初中,初中早早地就送了相關資料到小學來,讓家長和學生提前選孩子們可能喜歡的樂器。為了便於挑選,中學還抽專門時間舉辦band fair,或是orchestra fair,讓孩子自己來看來選。

由於基礎階段重視音樂教育,美國巴掌大個小鎮,隨隨便便都能拉一些人來舉辦各種各樣的演出。聖誕期間,去商場、教會、博物館,你動不動就能看到一小撮人在那裡表演,且水準都很高。除此之外,很多教會有唱詩班,也會經常練歌。我所在教會是清唱傳統,唱詩的時候只有一個人領唱,沒有指揮,但是各聲部錯落有致,有條不紊,如天籟之音。歐·亨利的《警察和讚美詩》中小偷聽了讚美詩,瞬間石化的場景,我很能理解。

如今的中國家長,對於音樂教育重視很多。有時候我想,中國家長都逼孩子學琴,除非功利熏心,要成名成家,否則未必是壞事。讓一代的孩子音樂素質都提高起來,讓下一代的人生更為細膩優美,脫離庸俗,其善莫大焉。人活著,如果沒有文藝的熏陶,就知道飲食與男女,人生也是無趣的過程,與獸類無異,也不好過我們這樣野獸兇猛的一代。重視是好事,但應多一些選擇,這樣才能湊起來辦演出,一千個人都彈琴,舞台上擺不下,也非百鳥爭鳴的真正和諧。

我當年讀書,沒有學過副科音樂,慘成樂盲。所以教會問我願意做哪些事,我說很多都可以,沒準一時聖靈充滿,說起中文方言,但千萬別讓我領唱,我沒有能力帶領幾百人一起跑調。

偏偏學校又是一博雅學府,重視文藝素養。所有學生都必須選修文藝欣賞(Perspective in fine art)的課程。學校也經常舉辦話劇、歌劇各樣表演,各種古典音樂表演每年都有很多場,我上周剛去聽一室內樂演奏,下周我們還有一歌劇表演,另有一場州里青年藝術家比賽的匯報演出。

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唱劇團(chorale)每年聖誕節舉辦「巧克力和讚美詩」演出。演出時唱各樣讚美詩,演出後的招待會上喝熱巧克力。這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持續了幾十年。過去四十年是Dr.Ken Adams負責,他馬上退休了,招來了一位新老師。幾周前,這位老師聽了樂團送別Ken Adams的演出後,一頭是汗,稱這麼重的擔子怎麼接得下來。該演出,社區到處都有人來聽,甚至有校友從大老遠趕過來聽。演出場面實在震撼:你坐在禮堂中央,清唱團男女著盛裝,從兩邊包抄過來,用那古老的格列高裡聖歌,把你包圍在中央,衝擊你,熏陶你。那時候能理解,為什麼人能夠在永生之中,不需要做別的,只聽天使彈奏豎琴。我女兒的老師曾告訴她,撒旦本來是天堂裡的音樂天才,只是他率領天使叛亂,現在天堂裡音樂人才緊缺,所以你們小孩子要好好學習音樂。

聽學校chorale的演唱,我感覺像只圍欄(corral)中央的牛,被人對牛彈琴著。如今的參與文化下,像我這幫人,能參與的,也不過是唱唱卡拉OK。卡拉OK機在美國的中國人家庭裡比較普遍,尤其是從大陸過來的家庭裡。很多家庭聚會之後大家就唱卡拉OK,尤其是老一代出國的人,一扯嗓子,《智取威虎山》,或《奇襲白虎團》,忘情處,一幫入了美國籍的中老年,在美國人家的隔壁,唱起打倒美帝野心狼,讓人感覺時光錯亂。

老年人比較喜歡卡拉OK。在西弗吉尼亞我遇到一老者,說有肺病,後來買了一台卡拉OK機,每天吼半小時,他說管他唱得好不好,權當練肺,他肺病果然好了,估計鄰居瘋了。

聚會時候大夥兒這麼一唱,基本上就知道誰誰誰是什麼時候出國的了。海外中國人是中國現當代流行文化的活化石,而且各個文化時期的都有。比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來的老留學生,熟悉的是李谷一、蔣大為這些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來的,熟悉的則是黎明、張學友、周華健、劉德華;2000年以後出來的,估計喜歡的是F4這些人了。再往後我都不知道誰喜歡誰。當然也有一些人橫掃千軍萬馬,萬人迷,比如張曼玉,比如周潤發,比如劉德華。而今新人就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新人本來就多,流行的週期短,大家娛樂的選擇也多,另外網絡時代,大家注意力週期都很短。新人想出頭,怕是越來越難了,就是去設法「走光」,或用其他各種路數炒作,也難有當年歌星的風光了。

成為「活化石」不僅是年齡問題,還有個接觸的問題。在中國,新一代歌手出來,總是到處放他的歌,你就是不喜歡,也得被動接受。這是「推」(Push)的欣賞法。推到耳裡的歌曲聽多了還是有些耳熟的。出國後,你想聽誰的歌,還得想辦法去找,去下載,去和人家交換,這是「拉」(Pull)的欣賞。日子久了,發現美國娛樂的品種也很多,就沒有興趣再去找了。聽李谷一的,由於教育孩子的需要,去聽Ave Maria了。於是把過去僅存的一點私人喜好,也收了起來,讓其慢慢淡為記憶。